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铭  俞宏杏 《兰台世界》2016,(13):128-130
明代万历年间,新兴的缅甸东吁王朝不断侵入中国西南边境,中缅在边境地区爆发了数十年的军事冲突。这场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直接牵涉到了两国边境的沿革史,造成了中国西南边疆的萎缩,并奠定了当代中缅边界之雏形。  相似文献   

2.
1950年初,在我军解放西南国土的隆隆炮声中,云南国民党军陆续有千余残兵逃入缅甸.随后,得到美台扶持、渐于缅境坐大的这股敌人就开始依托境外不断犯我西南边疆.有如"投鼠忌器",如何剿除这股敌人,就成了我国政府须运用军事并政治、外交力量方可破解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3.
一言 《历史档案》1999,(3):118-122
1934年2月8日至7月,佤族同胞和边疆各族军民英勇抗击入侵我班洪、班老等地的英国侵略者,史称“班洪事件”。这是我国西南边疆各族军民团结御侮、维护国家主权的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关于“班洪事件”,早为世人所知,但作为班洪抗英斗争继续的“佧佤十七王民族自决会”及其主要活动却鲜为人知。本文依据档案对佤族人民保卫边疆所作的巨大贡献略作述论。一佧佤十七王民族自决会成立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阿佤山区,即葫芦王地,包括上、中、下葫芦王地,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隔潞江①与缅…  相似文献   

4.
1956年12月,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曾有一桩振动全国、并使德宏边疆各族人民永生难忘的盛事——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翻开50年前的中缅边民联欢会历史,那热烈而隆重的场景至今仍使人回味,而周总理与缅甸吴巴瑞总理共同倡导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所取得的历史功勋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被边疆各族儿女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5.
羁縻政策是历代王朝重要的少数民族政策。清王朝在西北少数民族采取了以笼络为主的羁縻政策,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促进边疆地区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实现边疆的统一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辅学校所不及”的内地义学不同,调节苗汉矛盾,稳定边疆社会,是清代西南义学的根本目的。在清廷西南边疆治理的深入和推动下,西南义学发展迅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康熙朝以笼络土司、稳定西南局势为治理目标,义学在城市和土司上层中发展;雍正朝通过改土归流强化对土司地区的统治,改流地区成为办学重点,义学达及乡村地区及下层苗民;乾隆朝以后在民族矛盾复杂、局势动荡的社会形势下,义学仍然在西南地区普及。西南义学发展深入,使儒学教化突破精英阶层和土司壁垒而涉履乡村,实现了对西南土著民族的儒学教化及有效控制,对多民族一统国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国民党残军是“金三角”极大隐患 就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叛乱武装的清剿接近尾声之际,一场中国军队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悄悄地在中缅边境孕育着.  相似文献   

8.
吴泽 《云南档案》2005,(4):19-21
在抗日战争中,祖国的西南边陲,曾活跃着一支名声显赫的抗日民族武装——耿沧抗日自卫支队,这是一支在滇西南有着重要影响的抗日民族武装。它的成立和存在极大地震慑着驻缅日军,它多次配合国军打击入侵的日寇,守卫和保护了祖国的西南大门。  相似文献   

9.
<正>1956年12月,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曾有一桩振动全国、并使德宏边疆各族人民永生难忘的盛事——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入侵缅甸、云南的过程中,岑毓英积极加强西南边防建设,包括安抚百姓、施行兵民联防;边疆开发与边防建设并举等。这些举措和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祝云龙 《大观周刊》2011,(22):164-164,162
清朝建国伊始,国内政局未稳,边疆亦复多事。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清延假借吴三桂之手胜利时水西、乌撒诸土司采取了“改土归流”,这对于巩固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读《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闵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中缅印战区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对盟国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总称,最高统帅蒋介石,参谋总长史迪威。也是我们熟知的飞虎队、中国远征军、中印公路,以及麦瑞尔突击队的故事发生地。从1942年3月中国军队入缅算起,经过三次大战役,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以接近20万人的伤亡换来了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的重要交通线;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日军阻挡在中国西南大门之外。但,这却是二战以来唯一未被参战国正式纪念过的战场。  相似文献   

13.
<正>(本报讯)近年来,云南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指示,充分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加强对外沟通、交流及合作,积极推动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八年抗战的腥风血雨中,将士们身先士卒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老百姓在后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方抗战,文人们挥毫泼墨为抗战呐喊,为抗战宣传,即便是在偏远的祖国西南边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在为抗战书写,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彭桂萼就是其中的一位。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笔名震声、丁  相似文献   

15.
2023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党中央对边疆地区高校的关怀,同时也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两个大局”,提出“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以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等边疆治理的重要原则,在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边疆治理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治边思想,推进档案事业更好服务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韩继伟 《云南档案》2012,(9):27-30,53
<正>滇缅战场又称中缅印战场和西南战场,它形成于太平洋战争之后,位于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之间,是盟军"中国战区"和"东南亚战区"交叉的区域,具有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它既是中日战争的直接产物——中国抗战的一个国际战场,又是英美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辑的《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关系的演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王朝的兴衰,而且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是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学术论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丛书·晚清史论丛之一,16开共670页,分为清初满汉关系、八旗制度与满汉关系、边疆治理与满汉关系、晚清满汉关系、档案与文献等章节。  相似文献   

18.
传播环境既是传播活动发生的前提,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传播中,传播环境包括了传播主客体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合作伙伴,缅甸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调查了解中缅边境的传播环境,有利于我国对缅传播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李晨灏  王智汪 《档案》2023,(2):36-44
清代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科考文化完整度欠缺,地方志中通过创建“选举”“学校”条目、书写按语、记录科考渊源构建边疆云南的科考文化。清代云南地方志中,“学校”“选举”等条目构建了云南地方科考的知识系统,该条目的书写,旨在彰显清代边疆的“统一繁盛”,宣扬国教,推崇政绩。而省、府、县的地方志中对科考书写则呈现着不同的行政叙事特色。地方志在内容上以科考制度、科考观念、科考习俗、科考机构等维度建构科考文化的价值,以期达到边疆文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保卫西南大后方和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1942年3月至1945年3月,中国先后动员40万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与盟军联合对日作战,以十万将士埋骨他乡的代价,打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军威,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为一体。在许多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回忆中,均提到缅甸曼西,这个被称为"公路尽头"的地方。1942年5月,入缅作战的第5军军部及新22师等在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