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反舰导弹效能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美国工业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评估武器系统效能的方法,针对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模型,并对某舰舰导弹的作战效能进行了计算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可靠性与维修性在反舰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反舰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中 ,武器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指标是影响武器系统效能的重要因素 .对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研究 ,建立了靶场试验中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对某型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分析研究 ,建立了效能评估模型 ,并把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应用到某型反舰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中  相似文献   

3.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是武器系统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活动。在分析武器系统效能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目前的效能评估方法的分类,对效能评估方法的选取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效能评估方法选取的一些参考原则,为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空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综合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国内外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空地导弹武器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分析作战效能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空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综合分析模型。该模型以作战效能基本要素为突破点,根据各子系统效能给定空地导弹武器系统的综合效能。该模型更加贴近实战需求,使空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研究更具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某型导弹武器系统效能,在综合考虑导弹武器系统各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配了权值,确立了该武器系统效能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定量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代军事武器系统效能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制任何新的武器系统都需要通过系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而如何评定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则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本文讨论了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和作战效能指标的理论,深化入地分析了各种情况下效指标的选定,评述了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定的基本方法与过程,着重论述了如何运用武器系统效能模型求解系统效能值,针对当前求解武器系统效能值时的难点提出了求解系统能力向量的具体方法和系统状态的简化,旨在为系统的效能评和效能一费用分  相似文献   

7.
为对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进行科学评价,提出一种基于试验数据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随机模拟评估方法.在阐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组成和作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效能评估的总体思路,然后深入研究系统作战过程随机模拟方法,并开发了基于试验数据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随机模拟评估软件,以某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为例证明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能够为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效能评估提供有效支撑,并可为其他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美国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评估武器系统效能的方法,针对空地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的特点,综合考虑了导弹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武器性能以及作战条件等多种因素,建立了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价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模糊AHP评判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影响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评估模型。然后运用AHP方法给指标体系的各因素分配了权重,并应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最后,运用模型对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进行了评估,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拓分析与变换的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效能,对基于可拓分析与变换的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物元模型,利用可拓学中的发散、相关分析和共轭分析原理对导弹武器系统的效能结构、组成和性能进行分析与研究,将蕴含分析、共轭变换原理和可拓推理运用于提高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分析与研究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效能分析的符号化和形式化,使效能分析的层次更加清晰,为寻求提高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途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总装装配效率,基于CREO Parametric 3 维建模软件,开发一种快速轻量总装装配系统。提取部件 模型的表面生成轻量化模型,通过模型参数建立轻量化模型与部件模型顶点、边、面的一一对应关系,使用轻量化 模型替换部件模型进行装配,从空间位置的映射和装配约束关系的映射2 方面对实体模型的自动映射进行阐述。分 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快速轻量总装装配的需要,自动将轻量化整机模型下的轻量化模型映射为实体部件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小高炮外弹道通用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承龄  刘传强 《兵工学报》1997,18(2):97-101
提出了小高炮弹道通用仿真模型,给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种电子倍增CCD电子倍增增益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家莉  李彬华  胡泊 《兵工学报》2015,36(4):710-715
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EMCCD)相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校正其电子倍增增益。根据EMCCD的结构特征和单级倍增寄存器的电荷倍增特性,分析了已有电子倍增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针对特定的EMCCD器件,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原有增益计算模型的关键参数与EMCCD工作电压、温度的数据表,并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该参数与工作电压、温度的数学方程,利用该方程,代入原有增益计算模型,可以突破原增益计算模型的限制,得到了一种普遍适用且较为简单的EMCCD电子倍增增益计算方法。仿真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际EMCCD器件的倍增曲线比较,数据吻合良好。该结果表明,这种确定增益的方法可以较方便地计算电子倍增器件的平均增益,在EMCCD相机设计和实际使用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抑制长悬臂梁结构在受到固定端持续传来的周期性振动时在远端连接处产生的疲劳破坏,保护悬臂梁结构,需要对其远端连接处保持的辅助支撑机构施加一定的主动抑振控制算法。为此提出悬臂梁结构动力学建模,为控制算法分析、参数设计和研究提供模型基础。在对欧拉-伯努利梁振动模型和柔性基础简化模型的分析基础上,根据固定端输入的周期性振动信号推导出辅助支撑点处的含柔性基础悬臂梁振动微分方程,并结合梁的结构推导出符合实际的结构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仿真,获得柔性基础悬臂梁的动态响应并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因此为长悬臂梁结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案并对具有柔性基础的机械臂的振动抑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燃烧室整体旋转对液体推进剂燃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训谦  钟英杰 《兵工学报》1996,17(3):210-214
针对燃烧室本身旋转和使用单组元液体推进剂的特点,对此两相湍流反应流在质量、动量和能量传输基础上,建立了旋转燃烧室中单组元液体推进剂雾化燃烧过程计算的模型和边界条件。模型计算采用SIMPLE算法和PSIC算法。计算结果提供了不同转速下的气相速度场和燃料浓度场。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计算结果不仅反映了旋转对燃烧的明显影响,还说明本文的研究能用于预示和分析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极化信号波达方向估计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伟  陶建武  徐惠斌 《兵工学报》2010,31(7):982-986
对于电磁矢量传感器,基于长矢量模型的波达方向(DOA)估计,通常需要高维搜索来获得信号的DOA估计,其搜索过程格外复杂,不适合在实际场合应用。在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元数模型的极化信号DOA估计算法。建立了电磁矢量传感器的四元数输出模型,而后利用四元数模型将极化信息从阵列方向矩阵中剥离出去,将高维参数搜索问题简化为低维参数搜索问题,大大地减少计算量。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浮动自动机动力学参数优化匹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养无  王刚 《兵工学报》2003,24(1):19-22
在分析浮动自动机运动匹配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浮动自动机的动力学优化模型及两自由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某自动榴弹发射器进行了浮动自动机的优化匹配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浮动自动机动力学参数匹配合理。实现了稳定的浮动射击。  相似文献   

19.
对点火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两种点火的数学模型;平板定常模型和球对称非定常模型.从火药颗粒的球对称非定常模型出发,利用叠加原理和数学变换导出了火药颗粒表面温度的分析解.该研究对深入研究点火理论和起始弹道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陶瓷/玻璃纤维/钢板复合靶板抗弹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陶瓷复合装甲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的抗弹特性,对于速度范围在1000—2200m/s的杆式弹,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其垂直侵彻限厚陶瓷/玻璃纤维/钢板复合靶板的工程分析模型,给出了此类层合板弹道性能V50的预测公式,并且用小口径的缩比模拟弹进行了试验验证,其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