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究维生素C作为饲料添加剂短期投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其肝胰腺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并寻找出最适的添加量,将规格相同(27 g±3 g)、健康无伤的克氏原螯虾暂养7 d后分5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4个试验组投喂的饲料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添加量分别:0.1、0.2、0.4、0.8 g/kg)。投喂5 d后,取试验虾肝胰腺进行免疫相关酶活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添加0.2 g/kg的维生素C可以显著提升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SOD、CAT、T-AOC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于免疫酶ACP、AKP的活力依然有显著提升作用。并且对于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有降低作用(P<0.05)。0.4 g/kg添加组,能够显著提升肝胰腺中CAT活力,并且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由此可以得出在饲料中添加0.2~0.4 g/kg维生素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的非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维生素C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3.19±0.06)g的克氏原螯虾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维生素C添加量为0(对照),30、60、120、240和480 mg/kg的等能等氮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SR)、肝胰腺指数(HSI)、肥满度(CF)及饲料系数(FCR)没有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维生素C含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1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克氏原螯虾血浆溶菌酶(LZM)活性以120 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均以120 mg/kg组最高,显著高于除480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受维生素C添加水平影响(P0.05),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20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0 mg/kg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可见,饲料中适量的维生素C(120 mg/kg)可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徐禛  杨航  梁高杨  高擘为  李小勤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19,43(11):2383-2393
为研究黄芩素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2、0.4和0.6 g/kg黄芩素,配制成5组饲料,饲养平均体质量为(75.8±0.24) g的草鱼60 d。结果显示,鱼体增重率与黄芩素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在添加0.2 g/kg黄芩素时,鱼体增重率最大(210.1%),较对照组提高了8.63%,而饲料系数较对照组降低0.14;添加0.2、0.4和0.6 g/kg黄芩素显著提高了血清S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添加0.4 g/kg黄芩素显著提高了血清CAT活性。各组在AKP活性和LZM含量上无显著差异。0.4和0.6 g/kg黄芩素组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6 g/kg黄芩素组的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处理组在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胶原蛋白含量、肌肉失水率以及肌纤维密度和直径上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显示,黄芩素可促进草鱼生长,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草鱼饲料中黄芩素的添加量推荐为0.2 g/kg。  相似文献   

4.
张树威  鲁康乐  宋凯  王玲  张春晓 《水产学报》2017,41(12):1908-1918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羟基蛋氨酸钙(MHA)与DL-蛋氨酸(DLM)对花鲈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比较两种外源蛋氨酸的生物效价及在饲料中适宜的蛋氨酸添加水平。饲料中添加外源蛋氨酸有效含量为0%、0.2%、0.4%、0.6%、0.8%的MHA或DLM,配制9种实验饲料(对照组、MHA 0.2、MHA 0.4、MHA 0.6、MHA 0.8、DLM 0.2、DLM 0.4、DLM 0.6和DLM 0.8)。用该9种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67±0.05)g的花鲈8周后,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蛋氨酸形式与水平均显著影响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增加,鱼体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蛋氨酸添加量为0.6%时达到最大值;此外,羟基蛋氨酸钙组鱼体增重率均高于同水平DL-蛋氨酸组。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饲料系数与鱼体组成,饲料系数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蛋氨酸水平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粗蛋白与此相反,水分与灰分则差异不显著。随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对照组相比呈升高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与之相反。随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降低的趋势。蛋氨酸添加组溶菌酶(LZM)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肠道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0.6%添加量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饲料添加外源蛋氨酸会显著促进花鲈的生长,其中添加0.6%水平的蛋氨酸,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蛋氨酸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花鲈饲料适宜的蛋氨酸水平为1.57%;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羟基蛋氨酸钙的生物学效价为DL-蛋氨酸的134.15%;添加外源蛋氨酸可以提高花鲈肝脏抗氧化能力,有利于鱼体的肝脏健康。  相似文献   

5.
选用960尾初始体重为(0.43?0.01) g 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8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7种添加核苷酸混合物(mix-NT)的试验饲料,5种核苷酸(5′-腺苷酸∶5′-胞苷酸∶5′-尿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按照质量比为1∶1∶1∶1∶1(W/W)混合,添加量分别为0.1、0.2、0.4、0.6、0.8、1.0和1.2 g/kg 饲料,试验周期为5周。结果显示,当mixNT添加量为0.4 g/kg饲料时,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比对照组降低5.5%(P>0.05)。0.6和1.0 g/kg mix-NT添加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D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虾存活率(SR)和肝胰指数(HSI)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mix-NT对全虾粗脂肪、灰分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各mix-NT添加组的全虾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肝胰腺RNA含量和总蛋白(TP)含量均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0.2~1.0 g/kg组的肝胰腺R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P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mixNT添加组的肠道T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和0.6 g/kg组的肠道RNA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源mix-NT显著降低血清尿酸(UA)含量(P<0.05),但对TP、谷丙转氨酶(GPT)、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当mix-NT添加量为1.2 g/kg 饲料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鳃和肌肉酚氧化酶(PO)活性均在0.4 g/kg组达到最大,其中0.1~0.6 g/kg 组的鳃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肌肉PO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5种核苷酸混合物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沉积率、全虾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一定程度提高全虾粗蛋白和肝胰腺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肝胰腺RNA、肠道总蛋白和RNA含量,提高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低盐度(0.6~0.8 g/L)条件下初始体质量为(0.38±0.00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亮氨酸需求量,以鱼粉、花生麸和L-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含粗蛋白400 g/kg的6种等氮饲料,标记为L7~L12组,各组亮氨酸水平分别为15.95、17.95、19.95、21.95、23.95和25.95 g/kg(饲料干物质).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进行56 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随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亮氨酸水平达到23.95 g/kg(L11组)时,增重率达到最高值(1143.11±36.40)%,显著高于L7组(P<0.05);亮氨酸水平继续提高,增重率变化不显著(P>0.05).幼虾的蛋白质效率、全虾体蛋白沉积率和血淋巴总蛋白随着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最高值出现在L11组,并显著高于L7组(P<0.05).各实验组饵料系数、血淋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则呈现降低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L11组,且显著低于L7组(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可知,低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的亮氨酸最适需要量为24.80 g/kg饲料,即61.99 g/kg饲料蛋白.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研究外源核苷酸混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中肠肠道形态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选取960尾初始体质量为(1.01±0.02)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8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5种核苷酸混合物(5′-腺苷酸∶5′-胞苷酸∶5′-尿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1∶1∶1∶1∶1,mix-NT)的实验饲料,各实验组添加量分别为0.1、0.2、0.4、0.6、0.8、1.0和1.2 g/kg饲料,养殖期为7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5种核苷酸混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影响不显著(P>0.05)。外源核苷酸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全虾水分含量(P<0.05),但对全虾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肝胰指数(HSI)随饲料中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在0.6 g/kg组达到最高。0.4 g/kg组的肝胰腺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尿酸(UA)含量最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肠肠壁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均随着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按照等能量不等蛋白的原则,配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0%、24%、28%、32%、36%、40%的6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0.35±0.07)g的红螯螯虾幼虾60 d,然后测定各相关指标。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8%时,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胃中的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胃蛋白酶活力先升高后下降,32%组活性最大。肝胰腺中的淀粉酶、谷草转氨酶(GO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腮Na+-K+ATP酶则相反(P<0.05)。36%组和40%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最高,其次为20%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对饲料蛋白质含量的要求较低,28%即可满足其要求。豆粕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杂交鲟(Acipenserbaeri♂×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血清生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5 g/kg、0.05 g/kg、0.1 g/kg和0.2 g/kg的姜黄素配制成5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16.24±0.11) g的杂交鲟幼鱼。实验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血清总胆固醇(TG)含量在姜黄素添加量为0.2 g/kg时显著降低(P<0.05)。肝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0.05 g/kg姜黄素组明显降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0.05 g/kg、0.1 g/kg、0.2 g/kg添加量时活性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在0.05g/kg和0.1g/kg姜黄素组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0.025g/kg时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0.025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饲料中茶树油与虾青素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设计了 6 组等氮等能饲料, 分别为基础饲料组(CT)、50 mg/kg 虾青素组(AS50)、50 mg/kg 虾青素与 5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50)、50 mg/kg 虾青素与 1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100)、50 mg/kg 虾青素与 2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200)、50 mg/kg 虾青素与 400 mg/kg 茶树油组(AS50+AST400), 进行了 8 周的养殖实验。添加了虾青素后, AS50 组与 CT 组相比, 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 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虽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血淋巴及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 肠道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 Crustin、Astacidin、CuZnSOD 以及 HSP70 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添加了虾青素与茶树油后, AS50+AST100 组末均重, 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 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 AS50 和 CT 组(P<0.05), 肠道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 AS50 组和 CT 组(P<0.05)。肠道组织 Crustin 与 Astacidin 基因随茶树油含量提高, 其表达量呈升高趋势, AS50+ AST50 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 CuZnSOD 表达量随茶树油浓度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AS50+AST50 以及 AS50+AST100 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HSP70 表达量随茶树油含量的提高与对照 CT 组差异显著(P<0.05)。 研究结果显示, 饲料中存在 50 mg/kg 虾青素条件下, 添加 100 mg/kg 茶树油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抗氧化能力与免疫能力, 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1.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林兰  董学兴  赵卫红  欧江涛  何枫 《水产学报》2018,42(10):1589-1595
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罗氏沼虾+浮萍(水面覆盖率5%)(PP)、罗氏沼虾+鲢(P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鲢(PM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养殖64 d后,测定不同模式中浮游植物和三大类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上述6种模式中浮游植物共同优势种有4种,但优势度指数最大的浮游植物不同,MP组是锥囊藻属,有浮萍的PP和PMP组均为细小平裂藻,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均为针杆藻。不同养殖模式无共同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养殖模式对浮游生物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F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MP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PF组浮游植物密度比MP、PP和PMP组分别高78%、53%和61%。相反,浮游动物密度MP组最高,PF组最低。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浮游动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养殖中混养鲢可增加浮游植物密度而降低浮游动物密度,浮萍和鲢影响池塘优势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养殖水体底栖鱼类肠道排泄物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将青鱼和鲇肠道排泄物与铜绿微囊藻休眠体用野外养殖水域沉积物(底泥)混匀包埋,在10、15和20°C梯度温度下进行休眠体复苏实验。结果显示,铜绿微囊藻休眠体主要复苏期为第3~15天,在10和15°C条件下,青鱼排泄物组(MP)、鲇排泄物组(SA)和青鱼-鲇排泄物混合组(MP-SA)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K),且MP组也显著高于SA组和MP-SA组;在20°C条件下,MP组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率显著高于SA组、MP-SA混合组和CK组,但SA组和MP-SA组与CK组复苏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MP组沉积物中优势菌群以假单胞菌为主,SA组和MP-SA组优势菌群分别以芽孢杆菌和厚壁菌为主,第0~12天为菌群增殖期,且此期间沉积物-水体界面(SWI)实验MP组、SA组和MP-SA组溶解氧含量(DO)和氮磷比(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青鱼和鲇肠道排泄物能促进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且这种促复苏效果在低温区间(10~15°C)更显著,可能是排泄物中菌群在生长增殖期降低了沉积物-水体界面N/P和DO的结果。研究结果对养殖水体底泥清淤和春季铜绿微囊藻水华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洲鳗短钩拟指环虫病及其鳃组织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患短钩拟指环虫病欧洲鳗的症状、流行状况和鳃显微组织病理.游动和呼吸频率异常、鳃丝浮肿和鳃上粘液增多为该病的主要症状.该病尽管在冬季也有发生,但水温在26℃以上的春末、夏季和秋初是最易发病的流行季节,流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患病欧洲鳗鳃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出5种类型,其一是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使邻近的鳃小片相连;其二是鳃小片粘液细胞增生,同样使鳃小片连成一片,增生的粘液细胞经阿利新蓝(Alclan blue)和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 schiff)二者联合染色后呈蓝紫色的染色反应,属于Ⅳ型的粘液细胞;其三是鳃小片肿大,但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无肿大现象,上皮细胞层与毛细血管相分离,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上皮细胞层破裂,血细胞外溢,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后,失去鳃小片原有的结构;其四是鳃小片肿大同时伴随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肿大,进一步发展,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后,鳃小片同样失去原有的结构;其五是鳃小片毛细血管严重充血扩张,比原毛细血管扩张几倍到十几倍,形成充满红细胞的棒状到球状的动脉瘤.结果表明鳃上皮细胞增生、粘液细胞增生、鳃小片肿大、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和严重充血成动脉瘤等病理变化都可导致患病欧洲鳗呼吸困难,轻者影响其生长,重者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吴霓  江涛  江天久  吕颂辉  桓清柳 《水产学报》2013,37(9):1328-1333
为研究2009年10月下旬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赤潮对养殖鱼类及水体中其它生物的影响,实验以卤虫幼体、金鼓鱼苗和凡纳滨对虾苗作为受试生物,在赤潮现场测试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鱼苗和虾苗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24 h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的LC50(半致死浓度)为9.55×104/mL,藻密度为2.5×103/mL的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的LT50(半致死时间)为48.5 h。60 h内该赤潮水体对鱼苗和虾苗的存活无不利影响,卤虫幼体和金鼓鱼苗均可摄食双胞旋沟藻,卤虫幼体对双胞旋沟藻的摄食率低。研究表明,双胞旋沟藻赤潮水体对卤虫幼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在低藻密度条件下,卤虫幼体能以该藻为食并维持其生命,双胞旋沟藻对金鼓鱼苗和凡纳滨对虾苗无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精确定位鲍疱疹病毒(HaHV-1)在宿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明确HaHV-1的组织亲嗜性和侵染进程,实验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原位杂交技术建立了HaHV-1的原位LAMP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HaHV-1人工感染实验不同时间节点,病毒在杂色鲍主要器官的分布规律和组织亲嗜性。并对已报道的HaHV-1 LAMP扩增引物进行优化,实现对载玻片上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筛选最佳显色时间等原位杂交反应条件,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分析HaHV-1在组织样本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HaHV-1原位LAMP检测方法最适显色时间为60 min。利用该方法对攻毒后24、36、48、60和72 h,HaHV-1在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和腹足神经节4种样本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最早于36 h出现在腹足神经节,48 h在部分外套膜样本中观察到病毒阳性信号,分布局限于外周神经中。在感染实验后期,病毒阳性信号出现在肝胰腺结缔组织中。病毒阳性信号出现的部位常有大量细胞渗出和浸润,渗出的细胞中可见被病毒感染的血淋巴细胞。本研究建立的HaHV-1原位LAMP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大菱鲆高温胁迫下相关应激基因的表达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对本课题组已定位到的大菱鲆高温胁迫应答主效QTL中的4个候选基因(p53、UBE2H、ZNF469和MAGI2基因)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肝脏、鳃、脾脏、皮肤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大菱鲆正常生活水温14°C为对照组,20°C、23°C、25°C和28°C为实验组,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个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具有组织和温度特异性。其中UBE2H的表达量在4个组织中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肝脏、脾脏、皮肤组织中20°C时急剧上升并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在鳃组织中23°C时达峰值,差异显著。p53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鳃和皮肤组织中28°C时表达量急剧升高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ZNF469和MAGI2在4个组织中均在20°C时大量表达,并远高于其他温度。研究表明,在大菱鲆高温胁迫应答过程中p53基因与DNA修复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而UBE2H基因参与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p53基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是维持细胞稳态的关键基因;ZNF469和MAGI2在作为鱼类应答高温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济秀  张锋  王卫民  刘红 《水产学报》2020,44(4):528-538
为探索鱼类转铁蛋白基因tf和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1a的转录调控机制,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在其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tf和tfr1a基因序列,对2个基因候选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CpG岛进行预测,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tf和tfr1a基因近端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连接至pGL3-Basic/pEGFP-1载体,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团头鲂tf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而tfr1a基因启动子区有2个CpG岛位点。成功构建9个tf和10个tfr1a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f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68^+56 bp,且-1 308^-1 102 bp片段可能存在正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r1a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24^+48 bp,且+48^+92 bp可能存在抑制该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1 229^-1 219 bp区域可能存在促进tfr1a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8.
Using mark-recapture methods, the movements of the fluvial form of masu salmon (Oncorhynchus masou masou) in a mountain stream on the island of Kyushu, Japan, were studied. Most (78%) of the masu salmon were recaptured in the pool in which they had been originally caught and tagged. Of those that moved between pools, the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 that moved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was no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oportion that moved during the non-breeding period. However,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larger salmon moved than did smaller fish. The proportion of mobile large males during breeding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small males. Also, it was found that a few individuals showed long-range movement in the autumn. As a long-term movement, 78 individual fish (65%) that were recaptured more than three times showed high sedentary tendencies. Sixteen individual mobile fish (13%) moved and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pool. Fluvial form of masu salmon in Kyushu show a high sedentary nature; however, large mature males seem to actively move in search of female during breeding period.  相似文献   

19.
为抑制萱藻丝状体保存和扩增过程中出现的小伪菱形藻与碎片菱形藻的生长,本实验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别建立了丝状体与小伪菱形藻、丝状体与碎片菱形藻、丝状体与小伪菱形藻和碎片菱形藻的共培养体系,研究了1.00~4.00μg/mL二氧化锗(GeO_2)对共培养条件下丝状体生长发育及附生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处理萱藻丝状体和硅藻共培养体系的适宜GeO_2浓度为1.00~2.50μg/mL,各实验组14 d的硅藻抑制率均高于67.33%±5.18%,且丝状体生长发育良好,2.00μg/mL为最适浓度,此浓度下丝状体日均增长率最高,在各培养体系中均大于11.00%,且诱导后孢子囊枝比例和孢子囊直径分别为57.47%±5.31%和(24.55±1.01)μm,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2) 3.50和4.00μg/mL GeO_2虽对硅藻抑制效果更佳,但同时也会抑制丝状体生长和后期孢子囊的形成与发育,其中4.00μg/mL GeO_2可导致丝状体死亡;(3)碎片菱形藻较小伪菱形藻对GeO_2更敏感。实验14 d,各浓度GeO_2对碎片菱形藻的抑制率为(82.10%±2.40%)~(96.35%±0.79%),均高于同浓度GeO_2对小伪菱形藻的抑制率;同时在丝状体与小伪菱形藻和碎片菱形藻的共培养体系中,碎片菱形藻占硅藻比例随GeO_2浓度升高而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20.
刘帅  王荻  卢彤岩  曹永生  杨晨  朱国建  李绍戊 《水产学报》2017,41(12):1928-1935
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早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研究旨在建立杀鲑气单胞菌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毒力阵列蛋白基因(vapA)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可重复性和应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间特异性,仅对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有阳性扩增,与其他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构建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质粒拷贝数与循环阈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所得标准曲线分别为y=–4.8345x+42.535,相关系数R~2为0.998,最低检测限为34拷贝/μL,较常规PCR的灵敏度高出约1000倍。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人工感染的虹鳟病样,15个被检样品呈阳性反应,与细菌常规鉴定方法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快速、特异、灵敏,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疫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