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调畅情志是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功能。情志以血(精)为本,以气为用,情志异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中医所述情志异常属于病理性心理应激反应的范畴,肝主疏泄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心理应激反应也成为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结合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和心理应激理论,对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情志病证是影响我国公共卫生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中医认为该类病证多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失常密切相关,从肝论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但面临缺乏情志异常的客观测量方法及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科学内涵不清难题。眼神表情是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新领域及新途径。研究情志病证患者眼神表情有望开创眼神表达内心情绪体验研究新领域及肝主疏泄科学内涵揭示新途径,因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脑—肠轴功能紊乱与中医学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的关系;总结以心理应激反应为切入点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所取得的现代研究成果;探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和协助脾胃运化功能与脑—肠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中医认为其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但尚存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内涵不清和缺乏客观评测方法的难题。抑郁症眼动研究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进行抑郁眼动识别研究以及进行识别出的抑郁眼动的内在机制研究,对抑郁症的客观评测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理论内涵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失疏泄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博  任路 《吉林中医药》2009,29(3):194-195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 脾胃运化,调节情志,以此为理论出发点,结合现代医学及动物实验模型来探讨肝失疏泄与抑郁症发病的 表明,肝失疏泄应当是导致抑郁症的根本原因。郁而气机不畅,致痰浊血瘀,痰瘀互结,加速了抑郁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其功能表现于促进水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等方面。多年来,这一认识早已为中医界所熟知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肝主疏泄是如何调控水液、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其作用机制为何"却少有研究。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疏肝健脾法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法,提出了通过对疏肝健脾法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肝在情志活动变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肝是中枢系统调节下多器官、多靶点的自适应调节系统,肝主疏泄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是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轴相关。体内激素稳态水平的微变化负反馈于下丘脑,通过大脑皮层整合表现为情志变化,是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实质。正确理解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内涵对情感活动障碍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与预防养生,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乙肝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其病程长 ,难治愈 ,正确的家庭调护对疾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 ,现仅就此病的家庭调护问题浅谈如下。情志调护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情志不遂是肝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经络器官活动正常。反之 ,郁怒伤肝 ,疏泄失职 ,肝气郁滞使病情加重。故应使患者舒情志 ,畅气机 ,开散郁结之气 ,心情开朗以利病情康复。饮食调护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促进脾运化功能 ,若情志不遂 ,焦虑 ,郁闷 ,气失调畅 ,肝气可犯胃 ,影响脾胃运化活动 ,饮食不能及时腐熟和传送 ,精气不能及时吸收及输布 ,则…  相似文献   

9.
肝主疏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主疏泄刍议保德县人民医院(036600)高玉章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雷海胜笔者查阅古今文献、结合自己临证体会,认为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应包括: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畅血行,分泌排泄胆汁,维持脾胃升降功能,助脾散精,泄浊解毒,疏利三焦水道,调畅月经,疏泄肾...  相似文献   

10.
"肝主疏泄"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畅情志方面,研究证明,肝是心理应激反应机制的核心,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情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源是肝失疏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能从肝主疏泄的角度考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主疏泄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畅情志方面。肝是心理应激反应机制的核心,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情志起着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源是肝失疏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能从肝主疏泄的角度考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建平 《河北中医》2008,30(7):719-719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心痛范畴。以往多从脾胃论治,疗效不够理想,且易复发。究其原因,心理情志异常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情志异常表现,因而现代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于心身疾病之列。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和气血,若  相似文献   

13.
肝主疏泄是中医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肝脏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肝脏对于人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方能正常发挥。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泄失职或太过,则会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出现情志类疾病。而情志病多与气机郁滞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肝与情志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古往今来众多医家在治疗情志病时多从肝主疏泄理论入手,十分重视疏肝调肝,这对情志病的诊疗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肝的疏泄功能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补、调节生殖功能等五个方面。肝与冲任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可直接导致气滞血瘀,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引发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佐以补肾健脾之品,情志疏导,用药以牡丹散为基本方,行气化瘀止痛汤,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5.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人们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情志失调,使肝主疏泄,气机紊乱,化火灼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从而引发消渴,并进一步引出诸多并发症。临床上从肝主疏泄出发,应用调肝之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其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肝主疏泄,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凡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密切相关。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情志异常可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素问·举痛论》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气机  相似文献   

17.
提出肝主疏泄功能在亚健康状态的调节中占主体地位.认为亚健康状态的基本病证内涵为情志失调,其核心病因病机在于情志致病与气机紊乱,故治疗强调以肝主疏泄功能为主体,注重情志的调畅、气机的调节和机体内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从肝主疏泄理论探讨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包括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调节脾胃运化和血脉等。从肝主疏泄探讨亚健康状态,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因持续、过度的应激反应导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躯体、心理症状。提出从肝主疏泄的基本功能出发,以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分析亚健康的基础证候肝郁脾虚证的特点,探讨亚健康的诊断与评价,有助于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调畅精气血的运行、输布及情志活动。精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亏虚、瘀滞是MCI发生之根本,情志失调是导致MCI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肝主疏泄功能与MCI关系密切。从肝入手,探讨传统中医对MCI的认识、梳理肝主疏泄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MCI的关系,以期为中医探讨防治MCI相关机制提供更为宽广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肝火辨治     
肝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条达,能调畅气机。如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和畅,气血调和,心情开朗,精神愉快。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木失条达之性,疏泄无权,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阳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