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寻运气学说中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基于《黄帝内经》对客气为反季节之异常气候的认识,整理原文所构建的"三阴三阳"客气六步之司天、在泉、胜气、复气四种象态下的病因、所致病谱、脉象特征和相应临床用药法则的内容,联系后世张元素、陈无择遵循相应季节客气淫胜所致病证的处方用药经验,从而总结出经文所构建的相关模型及其特征,使运气理论服务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三阴三阳”六气淫胜的发病机理,《黄帝内经》基于六气标本中气关系知识,发现人体的禀质不同,淫胜之六气会有异样的气化现象,因而六气致病就会有“从本而(化)生”“从本从标而(化)生”“不从标本而从中气而(化)生”不同的类别,于是从六淫之气自然属性和人体禀质偏颇两个维度,构建了六气淫胜伤人致病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引领下构建藏象理论、经络理论和五运六气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的构建最为突出,经文通过15个思维模型,全面呈现了该知识板块中的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命名、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证的诊法治疗等内容,自此成为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基于上古时期先哲“一分为三”观念及汉代“三阴三阳”思维命名经脉,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集成并整合相关经文之后发现,经文中应用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所构建的相关模型,具有“天文历法特征”,有“阴阳之气多少的模糊量化特征”,有“具象思维特征”,有明显的“标记符号特征”,有“多层级结构特征”,有“生物全息特征”,以及“模型排序多样性特征”。不同特征的模型具有不同意涵的医学内容,这是理解相关经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学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引领下,构建了“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关系模型,后世张介宾为代表的医家,借用这一模型,表达藏象经络关系,丰富了藏象经络知识内涵;张志聪为首的钱溏学者,应用这一思路,阐发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病机理、证候演化规律,解释《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相关条文及其临床治疗处方用药,成为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知识板块,都有其独特的学术本质与特性。《黄帝内经》传载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以其天文学、历法学、气象气候学、周期循环、模式推演,以及可以预测的特质,传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阴阳-五行之优秀基因与核心观念,服务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基于上古时期先哲“一分为三”观念及汉代应用“三阴三阳”思维命名经脉,结合《黄帝内经》相关原文,探求其如何应用这一思维模式,服务于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范铁兵  杨志旭 《河南中医》2013,33(4):481-482
《伤寒论》原文并无六经之名,后世诸多医家将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称为六经辨证体系,自宋代至明清,大多数医家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六经.面对当今对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内涵及实质认识的混乱,有必要重新考证仲景对三阴三阳用于治疗疾病的本意,确立宗仲景之意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源自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的“从化”理论,经历代医家实践验证,于清代中晚期趋于成熟。虽然邪气侵入人体之不同部位、罹病过程之久暂、病体适时之气候、治病药物之气味均有可能导致病情发生“从化”,但无论是从寒化、从热化、从实化、从虚化、从湿化、从燥化、从风化、从瘀化哪种类型,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则是影响“从化”病机的基础性因素,这也是落实 “因人制宜”和“辨体施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黄帝内经》为依据推导构建三阴三阳六经体系模型。其包含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表里、脏腑、经络、三阴三阳、时辰顺序等关系概念,且这些概念在该体系中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联系;对六经本质的解释消弭了历史上对六经本质的多种争论,体现了三阴三阳六经体系的整体观、“综合体说”。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除了作为说理工具,探讨的是人体的三阴三阳之气,具体指人体五脏六腑,经脉,脉象等内涵。九篇大论所论治三阴三阳,以天地三阴三阳之气与人体三阴三阳之气相合,探讨了天地人与气候疾病的关系。《灵枢》三阴三阳主要有经脉、经筋、络脉等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2):233-235
<正>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  相似文献   

13.
先秦墨家在其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丧、非乐等主张中的“民本”思想,认识论中的“三表法”,做事必须有“规矩准绳”(标准和法度),以及创新思维模式“五行毋常胜”等,对《黄帝内经》的理论建构均产生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黄帝内经》开阖枢三阴三阳理论阐述燥邪致病,认为阳明主阖是阳明燥金最重要内涵,并对阳明燥金的本义、燥邪的寒热属性、湿与燥对立相兼问题、"秋伤于湿"等作了分析.指出判断燥病,不仅需要注意阳明燥气太过为六淫,更需关注"不和之气",即阳明燥金是否当位当时.治疗上应从"燥者润之""调和五行""阖降阳明"三方面入手,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1理论依据1.1《伤寒论》三阴三阳及三阴三阳病欲解时1.1.1《伤寒论》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三阳感受寒邪后,人体发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荣卫、气血变化,产生疾病,仲景制定理、法、方、药,而成为《伤寒论》。1.1.2《伤寒论》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子上;少  相似文献   

16.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不过奇正”和“五行无常胜”理念,建构了五行多向的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的脏腑关系、脏腑发病理论、脏腑病证临床调养理论;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的影响,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从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易经》对三阴三阳理论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三阳理论的发源,应以《易经》为嗃矢,虽其文中未明言三阴三阳,但三阴三阳的思想已隐含其中。仲景以降,治伤寒之学者,无不致力于三阴三阳的实质,其学说已达三十余种,但大都自《内经》断代,唯求其医家之三阴三阳,故虽穷经皓首,亦未必能发其真谛。医家的三阴三阳理论,是对远古哲学家之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和继承,它保存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性,多思辨的特点,又赋予了它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等概念,使中国医学从神权医阶段过渡到哲学医阶段,所以  相似文献   

18.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起源于上古五行、六府等文化,虞舜之时的六府就是五行的雏形,在夏启时期,五行概念已经形成,在周时提出了五运、六气的概念,到西周至春秋战国期间融汇阴阳学术,至西汉初期或之前形成了完备的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并记载于《黄帝内经》中。这符合文明发展的脉络,也有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9.
葳蕤汤出自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为治疗风温病的代表方剂。梁永林教授“三阴三阳开阖枢气化理论”对外感热病方证及方药的认识、解读上存在优势。本文基于该理论对葳蕤汤方证及方药配伍规律展开研究,以期挖掘该组方药的系统性作用机理,进一步指导该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法家是先秦诸子之学中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其“依法治事”“明其法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思想对《黄帝内经》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无论是医学理论的形成,还是临床诊病、治病,乃至养生防病理论和技术的形成,无不深深地浸润着法家理念,并将法家“趋利避害”人性观化用为“恶死乐生”的生命科学知识内涵,且将其应用于临证疾病诊治理论和养生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