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0例胃间质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表达的情况,确诊并分析20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5%、1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大多数是平滑肌源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极少部分为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这一概念,认为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病理诊断对其有较多的认识,而在影像诊断中这一方面的报道则较少。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3例,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是由于C—kit或PDGF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而引起的胃肠道叶间源性肿瘤。我们收集2002年9月-200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17例,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征,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以便对手术愈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33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消化道造影及CT影像分析。结果:33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75%生长在胃部,间质瘤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是与胃癌明显的不同。结论:向腔内或向腔内外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胃肠道造影检查能够发现病变,但缺乏特征性,且受间质瘤生长方式的限制,但作为常规检查,在发现、定位和诊断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CT是GIST重要的检查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不仅能全面显示肿瘤的位置、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定肿瘤的良恶性性质,在定位,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CT的特点。结果21例GIST中,良性7例,恶性14例。结论CT是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蔡讯  林峰  郭跃武  赵晖  孙元珏  唐晓春  汤丽娜  姚阳 《上海医学》2007,30(2):129-130,F000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过去由于缺乏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该类肿瘤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或神经来源的肿瘤。GIST的组织学特点是具有c-kit(CD117)表达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c-kit是原癌基因,作为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受体,Kit蛋白在胞浆外具有酪氨酸激酶的活  相似文献   

8.
<正>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以往归为平滑肌肿瘤,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现在认为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组织的非定向化的肿瘤,大约60%的间质瘤发生于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胃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探讨16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经  相似文献   

9.
吴英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905-906,91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确诊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均行手术治疗,37例位于胃部肿瘤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1例位于小肠肿瘤行相应的系膜及肠管部位切除,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SMA、S-100。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率达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4.4%,CD34阳性率为70.8%。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3.3%,8例死亡。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螺旋CT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临床并非罕见。近年来病理特别是免疫组化发展及螺旋CT、MRI普及,胃肠道间质瘤报道越来越多。目前GIST治疗由既往手术治疗,发展以手术为主,分子靶向药物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个体化治疗,特别分子靶向药物有了很大发展。本文对近年来GIST病理、影像学诊断、手术及辅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的64排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23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良性6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23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2.
樊晓龙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85-388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6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肿块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少数可见出血。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实质部分中到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证实为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的CT表现、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患者中病变位于胃部17例,小肠8例,结肠5例。良性16例,恶性14例。肿瘤病理危险度评估:极低危8例(27%)、低危7例(23%),中危6例(20%),高危9例(30%)。CT影像、预后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严重瘤内坏死、强化程度和较差预后更多见于高危险度胃肠道GIST(P〈O.05):肿瘤生长部位与GIST的病理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T扫描对GIST诊断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在定位、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钡剂造影及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GIST的钡剂造影及增强CT扫描影像特点。结果:在13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8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钡剂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及龛影或仅为胃肠道受压。CT平扫显示腔内外密度不均匀肿块;CT增强均显示增强,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结论:GIST钡剂造影缺乏特异性,可作为初步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部位、形态和大小,对于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黎坤境  黄勇 《吉林医学》2011,(24):5112-51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像,探讨CT诊断GIST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30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肿瘤位于胃部18例,小肠7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2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良性6例,恶性22例,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肿块内有囊变、坏死,增强不均匀强化;本组共有14例发现转移,其中9例肝转移,3例累及胰腺,2例侵及周围腹膜等邻近结构。结论:CT可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对GIST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曹云  梁小曼 《广东医学》2004,25(3):237-23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n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年来才认识的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实体,是起源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瘤细胞有c-kit基因及其产物CD117的表达,是一种非肌源性,亦非神经鞘源性的肿瘤。根据光镜下瘤细胞形态可分三种类型:梭形细胞为主型(70%)、上皮细胞为主型(20%)和混合细胞型(10%)。免疫组化以CD117最具敏感性,其次为CD3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 117、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77.5%,NSE阳性率为82.5%.30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CD34的表达与部位有关.结论 GIST中的CD117表达敏感性高于CD34,CD117、CD34、NSE联合应用足以明确诊断大多数GIST.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及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对GIST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16例GIST病人.为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认识,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6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62例(100%)vimentin 阳性,59例(95.2% )CDI17阳性,49例(79%)CD34阳性,24例(38.7% )NSE阳性,10例(16.1% )HHF35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良恶性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和核分裂的多少而定。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