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6-2013年江苏省哨点医院伤害监测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 分析江苏省两地区6家全国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集并审核清理后形成的年度汇总伤害监测数据库。结果 2006-2013年江苏省6家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有效病例448 778例, 男女性别比为1.72: 1, 男性多于女性。伤害发生原因前5位分别为跌倒/坠落伤(27.21%)、道路交通伤(26.23%)、钝器伤(17.50%)、刀/锐器伤(13.87%)和动物伤(6.59%)。伤害发生的月份主要集中在6-8月, 时间集中于08: 00-10: 00。伤害经常发生的地点是公路/街道(31.58%)、家中(23.47%)及工业和建筑场所(21.38%)。伤害发生时主要活动为娱乐活动(36.12%)、驾乘交通工具(25.26%)和有偿工作(24.78%)。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为主(92.65%), 其次是故意(暴力/攻击)(6.36%)。结论 2006-2013年江苏省伤害病例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每年伤害发生的原因均以跌倒/坠落伤和道路交通伤为主, 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伤害问题日益突出, 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8年大连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首诊伤害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连市伤害发生的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大连市3家监测哨点医院首诊伤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合计报告伤害病例19 720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占67.60%、32.40%),25~44岁占41.93%,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分别占19.56%、15.86%、13.07%;伤害原因为钝器伤、跌倒/坠落伤的分别占30.26%、24.11%;伤害发生在公路/街道的占26.17%;伤害发生时在休闲和工作的分别占45.18%、19.59%;挫伤/擦伤、锐器伤开放伤分别占44.10%、25.21%;意外事故占78.44%;轻度伤害占72.64%;到医院治疗后回家者占81.88%。[结论]大连市伤害以钝器伤、跌倒/坠落为主,男性、青壮年是伤害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桂林市2011—2014年伤害监测病例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哨点医院医护人员对首次在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伤害病例进行询问并填写伤害报卡。结果2011—2014年共监测伤害病例30173例,男女性别比为1.46∶1,伤害发生人群以25~44岁年龄组最多(34.99%),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公路/道路(29.86%)、家(23.88%)、公共居住场所(18.93%),伤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跌倒/坠落(46.19%)、交通事故(22.93%),伤害的性质以挫伤/擦伤(55.59%)、锐器/咬伤/开放伤(17.78%)为主,伤害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30.48%)、上肢(23.35%)、下肢(22.63%);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87.21%),伤害程度大部分为轻度伤害(89.51%)。结论2011—2014年桂林市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伤害病例以跌到/坠落、交通事故为主,伤害的性质主要是挫伤/擦伤、锐器/咬伤/开放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应针对重点人群采取干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连市伤害发生的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大连市3家监测哨点医院首诊伤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共报告伤害病例24011例,其中男性15779例,占65.72%,女性8232例,占34.28%;发生在25-44岁伤害比例最高,占41.27%;主要人群为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分别占墙.24%、17.34%、11.07%;伤害主要原因为钝器伤、跌倒/坠落伤,分别占30.49%、26.56%;发生地点在道路/街道最多占27.08%;发生时的主要活动是在休闲活动和工作,分别占48.44%,17.99%:伤害的性质主要是挫伤/擦伤、锐器伤/开放伤分别占39.14%、32.28%;发生意图多为意外事故占79.88%;伤害程度以轻度为多占77.26%;最后结局门诊治疗后回家占83.01%。结论大连市伤害以钝器伤、跌倒/坠落为主,男性、青壮年是伤害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5.
当前,伤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报告,全球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500万以上,全球每年每3~4个人中就有1人发生伤害。1990—1997年中国城乡人群伤害死亡分析结果显示,伤害死亡率分别居城、乡人群全死因的第4、5位。为及时了解甘肃省不同人群伤害发生特点、原因及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为政府预防控制和决策立法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南省居民伤害发生情况,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株洲市芦淞区和洪江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填报的伤害监测报告卡资料,按照WHO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结果湖南省伤害哨点监测病例数逐年增加,共计52 181例。伤害病例多为轻度伤害(65.61%),以男性为主(64.88%),其中25-岁年龄组最多(39.68%)。伤害人群主要为初、高中学历,伤害发生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4.00%)、机动车车祸(25.73%)、钝器伤(12.86%),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公路/街道(36.74%)、家中(22.24%)、工业建筑场所(10.19%);不同性别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城乡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乡间伤害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重度伤害比例显著高于城市。结论湖南省城乡男、女性居民伤害发生前3位的原因依次为跌落/坠落,机动车车祸与钝器伤。伤害的主要性质是挫伤/擦伤、锐器伤/咬伤/开放伤与骨折。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易发生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哨点监测医院急诊14岁以下儿童伤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儿童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山区监测哨点医院的伤害监测资料,对2012年急诊首诊儿童的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报告0~14岁伤害儿童8 316例,男女童性别比1.73∶1,0~5岁组所占比例为最高(48.77%);伤害原因前5位分别为跌倒/坠落(64.10%)、动物伤(16.45%)、钝器伤(9.96%)、锐器伤(4.81%)、交通伤(2.40%);家中、学校、公路/街道依次为儿童伤害发生的3大地点;活动类型以休闲活动时发生伤害居首位(94.14%);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最多(99.30%);伤害的严重程度以轻微的浅表伤(98.80%)为主;伤害结局中治疗后回家占98.02%。结论 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儿童伤害病例以家中和学校等地点休闲活动中跌倒/坠落等意外伤害为主,应针对性地开展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肥西县2006~2007年哨点医院伤害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肥西县伤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开展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肥西县县级综合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乡镇普通卫生院各1所,研究这3所医院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就诊的所有初诊伤害患者。结果共报告有效数据11142例,其中男性7174例,女性3968例,性别比1.81:1,平均年龄为34.56±16岁,职业以农民(40.04%)和学生(20.62%)为主,伤害多发生于家中(33.48%)和公路街道(32.14%),时间多集中在上午9~10点(19.22%)和下午15~16点(17.62%),伤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跌落(32.12%)、机动车车祸(20.33%)、钝器伤(16.60%)和动物伤(11.67%),以意外伤害为主(87.70%)。结论农民职业伤害、交通事故和青少年伤害是危害本地区青壮年农民、中小学学生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伤害流行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在5个哨点医院(2个县医院和3个乡镇卫生院)就诊的伤害住院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结果共有伤害住院病例8530例,男性占68.17%;89.04%属于非故意伤害,其中以机动车祸最多(38.17%);0.74%最终死亡,其中机动车祸占47.62%;公路/街道是伤害发生的最常见地点(53.65%);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患者的伤害发生原因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动车祸、跌倒/坠落、钝器伤是伤害发生的前三位原因,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哨点监测医院急诊伤害的病例特征,为预防控制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监测哨点医院,对其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急诊伤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监测医院的急诊伤害监测系统共收集8011例伤害报告数据,男女比例为1.4∶1。伤害的职业分布以学龄前儿童(19.2%)、商业服务业人员(18.7%)、离退休人员(17.5%)、专业技术人员(14.0%)、学生(11.1%)居多。伤害原因排前3位的分别是烧烫伤(33.0%)、跌倒坠落(27.9%)、刀/锐器伤(14.8%)。伤害发生地点排前3位的是家中(57.6%)、公路/街道(14.1%)、贸易和服务场所(12.2%)。结论男性人群、19~59岁年龄组、学龄前儿童、商业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等是伤害高发的人群,伤害性质以烧烫伤、挫伤/擦伤、钝器伤、开放伤等居多,建议对居民开展常见伤害发生后紧急处理方法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2006-2008年农药中毒报告资料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急性农药中毒的现状,为制定控制与减少农药中毒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网络平台,在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中选取2006-2008年安徽省17个市农药中毒报告数据库导入Excel,用其筛选法进行汇总统计,再使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08年安徽省共报告农药中毒13 101例,死亡709例,病死率为5.41%.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分别占总中毒例数的21.71%和78.29%.中毒者平均年龄为41.1岁;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为主,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女性为主;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类别,占73.31%.结论 我省农药中毒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应大力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安徽省伤害分布特征 ,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安徽省 1 993~2 0 0 0年国家疾病监测点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统计与分析。结果 安徽省伤害死亡率略低于全国水平 ,但伤害死亡构成比略高于全国水平 ;婴幼儿、青壮年和老年人是伤害的高发人群 ;自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溺水居伤害死亡构成比前三位 ;自杀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农村女性、农村男性、城市女性、城市男性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农村男性、城市男性、农村女性、城市女性。结论 伤害的防制应该成为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决不低于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10市(县)医院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掌握伤害发生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评价伤害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对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首次就诊于哨点医院的伤害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37 031名受伤害者。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9∶1;伤害高发年龄组为25~44岁(42.6%);除中毒以外的所有伤害原因的发生人数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伤害以交通事故为主,女性以跌落为主;农民在各职业人群中占的比例最高;夏季发生的伤害人数最多(31.8%);意外伤害占伤害总人数的83.2%,在伤害类型中居首位;公路或街道是发生伤害事件的高发地点(38.4%):伤害发生后到医院经治疗后回家者居多(63.9%)。结论我省居民伤害以跌落和交通事故为主,劳动力人口和青少年是伤害威胁的重点人群。各地应围绕当地重点伤害深入研究危险因素,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0 ~ 14岁儿童伤害医院门/急诊病例变化趋势和现况特征,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4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安徽省0~14岁儿童伤害病例数据,分析儿童伤害病例变化趋势及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等现况特征.结果 2006-2014年安徽省共监测0~14岁儿童伤害病例23 374例,占全部病例的12.56%,该比例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安徽省0~14岁儿童男女性别比为2.09,一天中伤害发生高峰为9:00和16:00~17:00,跌倒/坠落占66.30%,伤害发生地点构成比前三分别是家中(39.40%)、学校与公共场所(24.01%)、公路/街道(19.57%),70.18%的伤害是发生在休闲活动时,伤害部位41.44%为头部,轻度伤占90.90%,伤童中94.26%的就医结局为治疗后回家.结论 儿童伤害是重大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儿童伤害是可预防的,儿童既是伤害的弱势群体又是伤害的重点干预人群,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儿童以及家长和学校老师开展伤害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2006年-2008年艾滋病高危人群哨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监测江苏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流行趋势,为制定艾滋病防治规划和开展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性病门诊就诊者(STD)、暗娼(FSW)、吸毒者(DUS)及男男性接触者(MSM)等高危人群进行监测。结果:6044例DUS中有1524例共用注射器吸毒,共针率为25.22%。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为28.00%。其中较高的为FSW人群,每次使用率为86.56%;最低的为STD人群,每次使用率为7.56%。每次使用率在不同高危人群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χ2=11522.06,P〈0.01)。HIV抗体阳性率0.34%;其中最高的为MSM人群,最低的为FSW人群,各高危人群间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χ2=687.27,P〈0.01);梅毒抗体阳性率5.73%,其中最高的为MSM人群,最低的为FSW人群,各高危人群间亦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χ2=177.74,P〈0.01)。DUS和MSM人群做了丙肝抗体检测,MSM中未检出,而DUS者中阳性率高达41.78%,非常显著地高于MSM人群(χ2=172.73,P〈0.01)。结论:江苏省MSM人群HIV感染率最高,且该人群无保护肛交行为十分普遍,提示该人群艾滋病防控工作应是重点。本省对FSW人群进行了长期、有效的行为干预,使该人群HIV抗体阳性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艾滋病的流行呈平缓上升趋势,但诸多传播因素仍然存在,必须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2004~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江苏省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流感监测工作方法并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江苏省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省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7年流感监测显示,江苏省可能存在冬春季、夏季2个流感流行高峰.ILI的年龄构成特征以低年龄组为主.流感毒株类型构成改变多在9月前后.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 流感监测工作应重点关注新型流感毒株的出现,同时加强学校暴发监测.目前流感监测存在不足,ILI监测指标流感流行效果有待评价;敏感的新型综合性监测方法与手段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2011年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11年安徽省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个监测点抽取3家医院共6家医院作为伤害哨点医院。监测对象为首次在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结果 2011年共报告22 545例,男女性别比为1.86:1。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前三位依次为跌倒/坠落(27.83%)、交通伤(26.86%)和钝器伤(19.61%);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33.24%)、家中(22.17%);伤害发生时的行为主要为休闲活动(33.87%)、驾乘交通工具(23.48%);伤害病例主要以非故意伤害(89.00%)、轻度伤害(71.31%)为主。结论 2011年安徽省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交通伤、钝器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伤害监测病例各分布特征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海南省流感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7—2008年海南省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监测资料、流感样病例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7—2008年海南省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就诊高峰出现在夏季和冬季,2年间不同地区的流感样病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033,P<0.01);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各年龄组间流感样病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00,P<0.01);2007年流感病毒分离率为11.26%,B型为优势毒株;2008年流感病毒分离率为6.62%,H1N1型和B型为优势毒株;2007年的分离率高于2008年(χ2=9.691,<0.01)。结论海南省夏季和冬季是流感预防控制重点时段,儿童和少年是重点防控人群,同时应重视病毒优势毒株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2006—2008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L  Wang LJ  Cai Y  Ma LM  Zhou MG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2):1061-1064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漏报情况及其漏报特征.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DSPs的161个监测点各抽取6个行政村(居委会),收集其2006-2008年常住人口资料,开展死亡病例漏报调查,覆盖人口6 422 667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对漏报率进行估计,并对漏报率调整前后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全国总粗死亡漏报率为16.68% (6271/37 603),经加权调整后,漏报率为17.44%,城市略低于农村,分别为16.08%与18.14% (P <0.01);中部与西部高于东部,分别为19.27%、18.15%和15.46% (P<0.01).0~4岁儿童漏报率远高于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34.95%、16.90% (P <0.01);其中0~4岁年龄组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为39.36%,男性为31.93%.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全国男性的死亡率由6.38‰调整到7.74‰,女性由4.66‰调整到5.64‰;中部地区男性死亡率调整前后分别为6.49‰与8.00‰,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4.59‰与5.73‰.0~4岁儿童死亡率男性调整前后分别为2.48‰与3.64‰,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1.98‰与3.27‰;其中,城市儿童死亡率调整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分别为1.76‰与1.39‰,调整后儿童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41‰与2.26‰.5岁以上男性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由6.60‰调整到7.96‰,女性由4.80‰调整到5.77‰.结论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率存在地区和年龄差别,0~4岁儿童的死亡漏报率存在性别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