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颈椎前路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损害较大,会对呼吸、循环、消化及泌尿系统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护理不当可引起肺部感染、窒息、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病例的正确选择,术前准备、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2002年10月~2005年3月,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56例,通过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按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优25例,良12例,可8例,优良率为82.2%;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6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可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5例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各种术前训练。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动态监护生命体征,注意伤口敷料及引流液变化;防止植骨块脱落;观察神经损伤情况;加强术后功能锻炼;预防护理并发症,将健康教育贯穿护理过程。结果本组中14例颈椎术后肌力提高1~3级;1例因病程长,MRI示脊髓变性,恢复差。术后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积极有效的术后监护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坚持有效的功能锻炼可最大程度地恢复四肢功能;健康教育能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有利于获取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病理改变对颈脊髓产生压迫而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好发于40~60岁人群。患者常诉手足无力,行走不稳,四肢麻木,胸腰部有柬带感或负重感,重症者可出现行走困难,二便失禁,甚至瘫痪。当已经出现肌张力高等阳性体征时,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前路颈椎管减压加椎骨融合术。我科2001年1月-2004年6月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自从Robinson和Cloward于1958年首先提出该术以来,以其减压彻底、效果可靠而迅速被人们所接受。我院从1999年开展此项手术以来共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例,给予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病人康复。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30岁~62岁,平均50岁;其中C4~C5间隙6例,C5~C6间隙11例,C6~C7间隙3例,双间隙8例;全部病例临床表现有脊髓压迫征象,MRI显示脊髓前方明显受压,采取局部麻醉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住院3周~4周,拆线后颈围固定10周~12周。2…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艳玲 《家庭护士》2007,5(4):53-54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自从Robinson和Cloward于1958年首先提出该术以来,以其减压彻底、效果可靠而迅速被人们所接受。我院从1999年开展此项手术以来共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例,给予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7.
王法  贾宇 《中华临床新医学》2002,2(12):1089-109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环锯法或开槽法加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 术后平均提高9.5分。平均改善率68.9%。病程在6mo内患疗效优于1a以上(P<0.01)。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与术前训练指导,术后整体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饮食指导、康复训练及合理的出院指导。结果139例患者手术顺利,通过对患者围术期的细心护理,无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术期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最大限度保持和提高了患者肌力,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缩短卧床时间,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采用单节段前路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7例采用单节段前路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有效地术前训练、术后护理,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结果57例患者术后7d颈部切口拆线,12d取髂骨处拆线,住院7~14d,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和护理并发症,术后恢复满意。结论对于采用单节段前路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后的疗效。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术后随访0.5~7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临床疗效用JOA评分,术前平均5.5分,最终随访平均为14.6分.平均改变率为79.1%。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采用颈前路减压并植骨内固定术,围术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骨性融合为82%~93%,其中23例为双手肌力得到明显改善,占34.33%,44例四肢肌肉麻木感及无力感明显缓解,占65.67%;术后64例为一期愈合,占95.52%,3例为二期愈合患者,占4.48%,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且进行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地保证手术的质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前入路与后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MCSM)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0例 MCS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70例和后路组70例。前路组给予单纯前入路手术治疗,后路组给予后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后路组,其治疗后 JOA 评分显著高于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经过治疗后,两组 VAS 评分及 NDI 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后路组 NDI 显著低于前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后路组在活力、情绪角色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前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单纯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 MCSM 各有优势,临床上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以达到较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1例M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4例)和B组(17例)。A组行多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B组行颈前路混合式减压融合术(ACHD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脊髓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平均(15.7±5.8)个月。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MCSM的早期效果相似,但多间隙ACDF+Zero-P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  相似文献   

14.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李松强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20-102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9例,良18例,中10例,无效6例;JOA评分由术前(9.1±2.4)分上升至术后的(17.4±3.2)分。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维持良好的颈椎曲度亦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证实骨科前路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对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良好的作用。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置入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前凸的恢复情况。设计:观察实验。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3-02/2006-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2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45~70岁,平均54岁;病史2~6年。纳入标准:①MRI显示颈脊髓受压。②均取自体髂骨植骨。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所有患者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所有颈椎前路钢板为枢法模公司生产提供的Orion锁定钢板。根据手术需要分为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32)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40)。方法:①采用经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钛质钢板内固定置入法,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颈后仰,气管内插管全麻。取颈前右侧横行或斜型切口,在Caspar椎体牵开器辅助下行椎间盘切除减压,取自体3面皮质髂骨植入减压椎间隙,安装Orion带锁钛板,获即刻稳定,放置引流,缝合切口。②术后颈托保护下进行日常活动,8周后逐步去除颈托。③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④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骨性融合情况。椎间融合标准为:融合节段间两棘突尖之间无异常活动,植骨块与上下椎体界面间无透亮带,其骨小梁通过植骨块与椎体界面。⑤随访中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obb角、D值的变化。②随访骨性融合及排斥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Cobb角及D值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12月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③钛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后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提示材料和宿主之间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加自体骨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恢复颈椎生理前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突出的颈椎间盘组织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机制及其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了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3例成年人的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将每个标本分为2份,1份作组织学检查,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3种细胞因子含量。结果35例突出颈椎间盘中,18例(51%)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余17例(49%)未见炎细胞浸润,对照组也未见炎细胞浸润。生物化学测定结果表明,颈椎病组IL-1α,IL-6和TNF-α分别为(10.4±1.9),(7.7±2.1),(7.5±1.7)pg/g,有炎细胞浸润组分别为(10.6±2.2),(8.6±1.6),(8.0±1.6)pg/g,无炎细胞浸润组分别为(10.2±1.6),(6.7±2.6),(7.0±1.8)pg/g,对照组分别为(2.0±0.9),(1.2±1.0),(1.3±0.8)pg/g,3种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t=11.3591,7.9510,9.3728)。炎细胞浸润组与无炎细胞浸润组3种细胞因子含量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0.6120,2.6204,1.7394)。结论突出颈椎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并可能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7例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6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果:15例患者获得随访,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根据JOA评分标准,术后功能改善优良率达87%。结论: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减压彻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不但使治疗周期大大缩短,复发率明显减少,而且可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得到彻底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康复治疗对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54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分为康复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手术,术后7~10 d再行二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康复组于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8.7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2组患者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康复组患者伤口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例患者后路伤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前路术后,2组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康复组有2例、对照组有9例发生喉头水肿。2组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随访结束时,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69.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后、前路联合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并发症、远期疗效及其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并与单纯植骨治疗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0-01/2001-06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0例。其中单纯植骨组30例,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40例(Codman钛板11例,Orion钛板17例,Caspar钛板12例)。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24个月、66个月进行随访,每一次随访均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部分患者行颈椎动力位X射线检查,分析患者术后植骨块骨性融合情况及融合阶段椎间高度的变化、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判定。结果:术后1周随访70例、3个月随访49例、6个月随访56例、24个月随访66例、66个月随访70例。①JOA评分改善率:单纯植骨组(57.35±31.83)%,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61.10±28.35)%(P>0.05)。②植骨融合率和颈椎生理曲度: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术后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100%,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较术前增加(2.51±6.75)°,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单纯植骨组术后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93.3%,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减少(1.33±3.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例术后3个月假关节形成。③椎间高度:单纯植骨组较术前下降(0.8±1.1)mm,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较术前增加(1.5±0.7)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轴性症状发生率: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单纯植骨组46.67%,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17.50%(P<0.05)。⑤材料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反应:术中所用材料均为钛合金体内植入物,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到随访结束时,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结论:植骨块缺乏良好的承重能力,一定应力下容易发生压缩塌陷,导致颈椎曲度丢失;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并能很好的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且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