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方联苯苄唑对动物抗真菌疗效。方法制作由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的豚鼠动物模型,观察复方联苯苄唑(5∶1,10∶1,20∶1)3种配比组合、派瑞松和联苯苄唑3种乳膏治疗作用。用磷酸组胺刺激已用过药的皮损部位,观察3种乳膏的致痒阈。结果复方联苯苄唑(10∶1)对动物皮损部位局部给药后,对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所致皮损积分分别为1.50±0.76和1.13±0.83,与对照组(3.88±0.35和3.75±0.46)比较,可明显减轻局部皮肤损伤病变程度(P<0.01)。该药10∶1组方明显优于5∶1组方(P<0.01),也明显强于单方联苯苄唑(P<0.05);但与派瑞松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复方联苯苄唑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和止痒作用,以10∶1为最佳组方。  相似文献   

2.
肤康涂膜剂对豚鼠石膏样毛癣菌感染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盛国荣  谢勇 《中国药师》2005,8(5):395-397
目的:观察肤康涂膜剂对豚鼠皮肤石膏样毛癣茵感染的疗效.方法:制备豚鼠皮肤石膏样毛癣茵感染模型,用肤康涂膜剂进行治疗,并与联苯苄唑乳膏进行比较.结果:肤康涂膜剂具有抗石膏样毛癣茵感染作用,用药1周后就产生明显效果,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疗效进一步增加,其皮损好转及真菌转阴明显优于联苯苄唑乳膏(P<0.05).结论:肤康涂膜剂外用治疗豚鼠皮肤癣茵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联苯苄唑凝胶治疗浅部真菌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苯苄唑为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膜的合成,对皮肤浅部真菌如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外用主治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等浅部真菌病。为了进一步观察联苯苄唑凝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我们以克霉唑乳膏为对照组,对联苯苄唑凝胶(商品名必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行了治疗手足癣、体股癣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复方联苯苄唑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目的研究联苯苄唑和曲安奈德联合应用时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联苯苄唑等9种抗真菌药物对456株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检测联苯苄唑与曲安奈德(10:1)联合作用时的最低抑菌浓度,计算联合药敏指数(FIC)。结果联苯苄唑对以红色毛癣菌为代表丝状真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略强于益康唑、酮康唑、克霉唑和咪康唑。联苯苄唑与曲安奈德10:1配比时,体外抗菌作用呈无关作用。结论联苯苄唑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曲安奈德对其活性无影响,建议将2者联合制成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纸片法药敏试验测定了联苯苄唑对24种重要医学真菌的抗真菌活性。在治疗17只家兔皮肤癣菌病模型中和治疗223例皮肤癣菌病人的随机双盲试验中比较了1%联苯苄唑乳剂及克霉唑乳剂和乳剂基质之疗效。联苯苄唑显示了广谱抗真菌活性,与克霉唑疗效无显著差别,但明显优于乳剂基质(P<0.05)。其局部耐受性好,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黄竹醋洗剂的制备工艺和对致病性真菌的抑制效应。方法采用平板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大黄竹醋洗剂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青霉菌有抑制作用,MIC为0.156~5mg· mL^ -1。结论大黄竹醋洗剂对某些真菌有一定的抑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姜黄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对包合物进行稳定性及抗真菌活性研究。方法以包合物收率和姜黄挥发油包合率为综合评价指标,筛选出姜黄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方法,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该制备方法的工艺参数。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鉴别、显微鉴别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分析,并考察包合物在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稳定性,同时对姜黄挥发油及其包合物的抗真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研磨法为最佳制备方法,其最优包合工艺参数为HP-β-CD与姜黄挥发油比例8∶1 (g·m L~(-1)), HP-β-CD与水比例4∶1 (g·m L~(-1)),研磨时间60 min。包合物收率为95.2%(RSD=1.37%, n=3),姜黄挥发油包合率为85.6%(RSD=1.20%, n=3); 4种表征实验均表明包合物已生成,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姜黄挥发油及其包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黄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8μL·m L~(-1)和0.4μL·m L~(-1)。结论将姜黄挥发油制备成HP-β-CD包合物,工艺稳定可行,且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该研究为其医院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美玲  鲍亚萍  羊波  孔繁智 《中国药师》2014,(12):2001-2003
目的:评价浙新霉素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M-38A方案测定浙新霉素对7种皮肤癣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FC)。结果:浙新霉素对7种皮肤癣菌的MIC范围为0.125-2.000μg·ml^-1,MFC范围为0.250-4.000μg·ml^-1。结论:浙新霉素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能抑制和杀灭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多种皮肤癣菌。  相似文献   

9.
中药"铁扇癣痒平"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铁扇癣痒平"体外抗菌效果和抑菌浓度.方法采用对倍液体稀释法测定该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体外抑制作用.以市售的复方土槿皮酊、庆大霉素和二性霉素B为对照.结果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铁扇癣痒平"具有体外抑制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和皮肤真菌的作用,且抗真菌活性高于抗细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高晖  陈敬  黄永 《天津医药》2013,41(4):387-388
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从公安特警总队特警足部浅表真菌病分离鉴定的红色毛癣菌进行药敏试验,为公安特警中足部浅表真菌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以患有足部浅表真菌病的天津市区特警总队特警为研究对象,使用M38-A2方案进行红色毛癣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所分离的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红色毛癣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显示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酚对红色毛癣菌MI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显示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酚对红色毛癣菌MI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莪术油注射液对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莪术油最佳给药剂量,并设立对照组和莪术油处理高、中、低剂量组。CCK-8法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试验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中Wnt3a、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CCK-8试验表明,莪术油给药剂量越大,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以高剂量组为最优。流式细胞术试验表明,莪术油可将Hela细胞阻滞在G1期,使S期和G2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莪术油处理后Wnt3a、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相较于对照组其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莪术油注射液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痔舒息洗剂治疗痔疮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痔舒息洗剂的抗炎、镇痛效果.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包括空白对照组、痔舒息洗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组.采用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以及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观察抗炎作用;通过热板法及化学刺激法观察镇痛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痔舒息洗剂对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热传导及化学刺激引起的拟痛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结论:痔舒息洗剂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功效.  相似文献   

13.
郑梅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126-1127
目的 观察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未用抗生素,有脱水分别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结果 治疗组止泻时间(2.5±1.2)d与对照组(3.5±1.6)d比较,止泻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总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肺炎的疗效。方法:患儿随机分为两 :治疗组35例,给予0.04%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100mg/公斤,1次/日静点;对照组20例,给予病毒唑注射液10mg/(公斤.次)1次/日静点,其它如抗感染、镇咳、止喘、激素的应用及输液等综合治疗两组均相同。结果:治疗组在镇咳、止咳、湿罗消失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热退时间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率: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肺炎有效,安全,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莪术醇的分离鉴定方法及体外抗肿癌作用机制。方法莪术油减压蒸馏,收集重结晶得莪术醇,采用油醚-乙酸乙酯条带显色;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肺癌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检测宫颈癌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试验分为模型组、莪术醇组和莪术油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细胞Ki67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减压蒸馏可分离得到莪术醇,其纯度为89.57%。莪术醇及莪术油均可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且莪术醇对宫颈癌细胞、肺癌细胞的抑制率高于莪术油。与模型组相比,莪术醇组和莪术油组细胞凋亡率、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Ki67,PCNA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莪术油组相比,莪术醇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Ki67,PCNA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莪术油通过减压蒸馏分离出的莪术醇,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莪术醇效果显著优于莪术油。  相似文献   

16.
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的肠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情况。方法选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以莪术油为对照组,采用HPLC法,以莪术油中主要活性成分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为检测指标,同时测定复合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结果莪术油磷脂复合物中的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约为6×10-5 cm.s-1和1×10-4 cm.s-1,莪术油中的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的有效渗透系数分别约为1×10-5 cm.s-1和2×10-5 cm.s-1,说明莪术油磷脂复合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比莪术油提高了5倍。结论应用磷脂复合物技术可显著改善莪术油的两亲性,提高莪术油在大鼠肠内的吸收。莪术油磷脂复合物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均无特殊的吸收窗;在各个肠段均属于高渗透性药物。本实验为莪术油口服剂型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痔舒息洗剂止血、止痒和抗肛周溃疡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组、痔舒息洗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采用小鼠断尾法测定各组止血时间;通过磷酸组胺致痒实验测定各组豚鼠的致痒阈;采用醋酸致大鼠肛周溃疡法,评定溃疡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痔舒息洗剂能缩短小鼠尾部出血时间,提高豚鼠致痒阈,对醋酸所致大鼠肛周溃疡有一定治疗作用。结论:痔舒息洗剂具有良好的止血、止痒和抗肛周溃疡功效。  相似文献   

18.
黄凌  朱毅  邝少轶 《中国药房》2011,(47):4430-4433
目的:研究益智仁挥发油对帕金森(PD)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尼氏小体、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和神经元凋亡的对抗作用。方法:实验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模型(等容生理盐水,ig生理盐水第6天起同时复制模型,连续7d,每天1次)、司来吉兰(10mg·kg-1,ig司来吉兰第4天起同时复制模型,连续7d,每天1次)和益智仁挥发油高、中、低剂量(2.5、0.833、0.278mL·kg-1,ig益智仁挥发油第6天起同时复制模型,连续7d,每天1次)组。i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复制C57BL小鼠PD模型。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尼氏小体表达;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益智仁挥发油对TH表达的影响;TUNEL染色法检测黑质神经元凋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黑质神经元的尼氏小体、TH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益智仁挥发油高、中剂量组小鼠黑质神经元内尼氏小体显著增多;益知仁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TH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而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益智仁挥发油能对抗PD模型小鼠黑质神经元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Turmeric oil is widely used in pharmaceutical and cosmetic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its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antioxidant, and insect-repellent properties. However, turmeric oil is volatile, insoluble in water and unstable in certain environments, which causes difficulties with formul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new products. One approach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is to encapsulate turmeric oil in carriers formed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polysaccharides. Among such polysaccharides, chitosan and alginate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particulate carriers for encapsula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The potential for size reduction of the carriers to the nanometer scale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for delivery systems.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versatile properties of turmeric oil and discuss the use of alginate and chitosan for capsule formation and encapsulation of turmeric oil in chitosan-alginate nanocapsules. We also discuss the in vitro skin permeation of turmeric oil from nanocapsu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