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一次接地假象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普遍采用以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或由三个单相电压互感器组成的互感器组)为主要构成部份的绝缘监视装置。电压互感器的接线方式Y_0/Y_0/△结线组。一次系统一相接地时,按于接地相的电压互感器高压绕组被短路,对应于该相的二次绕组输出电压  相似文献   

2.
三相电路中电压互感器的接线方式是研究电压互感器现场校验测试技术的基础。文中根据<<电能计量装置管理规程DL448-91>>规定,通过理论分析和运行实践总结出三相电路中电压互感器的五种接线方式:两台单相电压互感器接成V/V接线;三台单相电压互感器接成Yo/YO接线;三台单相电压互感器接成Yo/Yo/△接线;三相三柱式电压互感器接成Y/Yo接线;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接成Yo/Yo/△接线。同时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 某厂220KV线路出口先后发生C相和B相单相接地故障。从事故录波图中发现故障时220KV母线B相电压异常升高。经对录波图分析认为B相电压异常是和该厂电压回路采用B相接地的方式有关。该厂电压互感器二次B相在户外端子箱直接接地;而接于保护的B相电压取自主盘接地点至N端子之间的电压。主盘上接地点与户外电压互感器端子箱的B相接地点之间又无联系电缆。当故障电流通过接地网时,一次故障电流在两个接地点之间产生电位差;这个由一次电流引起的电压降与B相电压向量叠加,造成B…  相似文献   

4.
《电世界》2016,(10)
正为了防止电压互感器一、二次绝缘击穿,造成高电压串入二次侧,对设备和人身造成危害,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必须接地。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压互感器,其二次侧采用何种接地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运行中,因接地装设不当而发生异常现象的情况时有发生。下面就如何选用接地方式,既能起到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作用,又能使保护装置可靠动作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叙述。1 35 kV及以下电压互感器的接地35 kV及以下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上的接地往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压互感器和站用变压器定相》(《变压器》1977.№6)一文认为:“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电压互感器一般都为Y/Y-12接线(不考虑开口三角形接线),在大多数变电站中电压互感器b相是接地的.” 故在该文第二节表2,表3中电压互感器和站用变压器二次侧各端子间电压计算公式系用电压互感器与站用变压器二次侧相电压,而对部份用两只JDJ型电压互感器接成V型,b相接地的变电站进行核相计算有不便之处.如重要用户35千伏降  相似文献   

6.
《电世界》2010,(8):56-56
1.220kV以上超高压线路中的电压互感器,为什么一次侧一般不接熔断器? 220kV以上超高压线路中的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多安装在室外,相间距离很大,多采用硬母线连接;设备多采用单相串级式绝缘,绝缘等级裕度很大;线路大多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运行,每相设备仅承受相电压运行;线路中采用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绝缘强度比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设计中电压互感器选择有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压互感器的接线方式与测量精度选择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电压、功率以及电能测量的精确度。针对问题对电压互感器的接线方式、测量精度与容量,及其表示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源中性点不接地供配电系统的所有电气设备的绝缘都需要按照线电压进行设计,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必须接地,二次侧中性点是否接地根据需要来选择。  相似文献   

8.
电压互感器是将一次侧交流电压按额定电压比转换成可供测量、保护或控制等仪器、仪表或继电保护装置使用的二次侧电压的变压设备。应用于交流绝缘监视的电压互感器,根据系统的特点和用途的不同,其接线方式有多种,如V,v、YN,yn,d、Y,yn和D,vn等,其中以使用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的YN,yn,d接线方式用得最广。这种接线方式,使用在发电厂时为简化同期接线一般采用B相接地;使用在变电站时则采用中性点接地,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35kV及以下变电所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接地方式,并提出了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采用不同接地方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介绍电压互感器多点接地的危害,分析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接地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电压互感器多点接地的查找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保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可靠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使用的绝缘监视电压互感器在运行中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1)电压互感器经断路器投入运行时或当电力线路一相瞬间接地而引起高压保险的非正常熔断;(2)在系统未发生任何接地事故情况下,发出错误的接地信号;(3)在电压互感器本身没有内部故障的情况下而被烧毁。过去认为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电压互感器的电感与线路电容匹配产生铁磁谐振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常规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接地方式的差异.对于国内工程,比较强调设备可靠性,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允许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有电气联系的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能在相关保护室一点接地;对于国外工程,更关心抗干扰,要求在开关场就地端子箱处接地.通过比较分析两种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接地方式,说明了中性线是否参与电压切换/并列操作的优缺点.提出了在进行国外工程设计时,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接地改进方案,使之满足相关国外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陈维贤  陈禾 《高电压技术》2012,38(4):776-781
我国配电网的中性点不接地,需要抑制频繁发生的电压互感器谐振、设置消弧线圈以及处理永久性单相接地后的自动切线问题,因而叙述了解决以上3个问题的新方案。首先,将三相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点通过常闭开关接地,谐振时跳开,随后闭合,谐振立即消除,并恢复互感器的正常运行状态。其次,在母线上设置常开的分相动作的三相接地开关,弧光接地时,故障相(根据最高对地电压的相别判定)的上述接地开关闭合,由于母线地网电阻远小于故障点电阻,故障电流被充分分流,恢复电压又极小,因而电弧顺利熄灭,随后跳开接地开关。最后,在永久性单相接地时,先将上述先闭合的故障相的接地开关跳开,并将三相接地开关中某一非故障相的开关接地,造成异地两相接地,故障线路就因单相过流而切除,随后跳开接地开关。总的说来,只用1个单相开关和1个三相开关,配以简单的控制环节即可抑制配网中电压互感器的谐振,从而使单相电弧接地和故障线切除,动作简单可靠,并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宋庆彬  余洋 《电世界》2006,47(1):41-41
我厂6kV变电站,为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系统。在6kV侧总进线开关合闸送电后,当电压互感器投入时,会发出接地信号。经实测,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处电压为35V,此电压远大于接地电压继电器的动作值15V;当一路出线送电后,该接地信号又会消失。因此,断定这一接地信号为虚假接地信号。后经电气车间停电检修,测量6kV母线、电压互感器(现场为3只羊角式)及避雷器绝缘后,发现其中A相电压互感器对地绝缘电阻值虽然不低于规定值,但相对B、C两相绝缘电阻值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相关规程规定,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必须有一点接地,以保护二次设备及运行人员安全。而电压互感器也只能有一点接地,多点接地会导致电压互感器电压产生误差,使保护装置处于保护误动和拒动风险中[1]。本文研究了一种电压互感器多点接地在线监测方法和装置,通过监测互感器各个接地点以及地网电流的方法,对电压互感器多点接地故障进行监测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发电厂、变电站的同期接线中,为了满足 Y/△变压器同期和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中性点接地的要求,一般都采用二次转角和隔离变压器。本文介绍一种不用此类变压器的简化接线如下。一、取消隔离变压器当距离保护要求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中性点接地,而同期回路又要求 B 相接地时,一  相似文献   

17.
阐述保护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多点接地的危害,针对电压互感器多点接地情况还缺乏适用的检测方法,提出一种在设备不停电情况下找出多个接地点的方法.该方法能安全、准确、快速查找出电压互感器多点接地故障点,将电压互感器多点接地故障及时排除,保障二次回路能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8.
揭示了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谐振的根本原因在于:为实现绝缘监视和接地检测功能,必须使用“YN,yn0,d11“结线的电压互感器,且将该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中性点接地而形成“L-C”谐振电路的结果。提出了一种应用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该电压互感器仅向计量、保护装置提供线电压,而绝缘监视、接地保护所需相电压和零序电压则通过测量中性点接地的电容器组的相电流、零序电流进行转换的方法实现,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朱健 《电工技术》2020,(4):139-140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规定:经控制室零相小母线 (N600)连通的几组电压 互感器二次回路,只应在控制室将N600一点接地,各电压互感器二次中性点在开关场接地点应断开.文章对220 kV某站N600一点接地电流过大的缺陷进行处理,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设计电压互感器二次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对其装设氧化锌避雷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在何种情形下采用氧化锌避雷器进行了讨论。结论为:当各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之间有电路联系时,各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宜集中于一点经氧化锌避雷器接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