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典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终点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峡部双向阻滞在射频导管消融 (RFCA)典型心房扑动 (A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完成RFCA的 4 3例典型AF患者分为 3组 :①A组 ,12例 ,为静脉滴注 (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 (1~ 5 μg/min)下不能诱发AF者 ;②B组 ,16例 ,为峡部发生双向传导阻滞者 ;③C组 ,15例 ,为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 (1~ 5 μg/min)峡部双向传导阻滞者。对上述 3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下腔静脉至三尖瓣后叶或 (和 )三尖瓣隔叶至冠状窦口的欧氏嵴进行线性消融 ,以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AF或峡部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 :4 3例AF患者全部消融成功。A组中有 1例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进行房室结慢径改良后 ,AF不能被诱发。B组中有 1例并发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患者 ,经过对AF线性消融后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亦消失。随访 1~ 6 0个月 ,A组中有 4例复发 ,B组中有 2例复发 ,C组中无一例复发。结论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和冠状窦口之间的峡部是典型AF折返环的一部分 ,RFCA治疗典型AF安全、可靠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典型AF的终点 ,可减少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典型心房扑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分析 35例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 (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 2 7例 ,顺钟向折返 2例 ,同时存在二种折返 6例。 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 ,起搏后间期与房扑周长差值为 1± 4(- 3~ 5 )ms。采用TA峡部双线性消融、后峡部或 /和间隔峡部消融的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 15例以房扑不能再诱发为手术终点 ,随访 10例 ,3例复发 ,复发率 30 % ;2 0例达到TA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19例 ,1例复发 ,复发率 5 % ,两组比较P <0 .0 5。随访的 2 9例中 ,7例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发生率 2 4%。与无房颤发作者相比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有房颤病史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6 / 7比 9/ 2 2 ,6 / 7比 4/ 2 2和 7/ 7比 2 / 2 2 ,均P <0 .0 5 )。结果表明 ,心内激动标测结合拖带起搏技术可确定典型房扑的诊断 ,后峡部或间隔峡部消融是治疗房扑的有效方法 ,以TA峡部双向阻滞为手术终点较房扑不能被再诱发为终点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房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术前存在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扑动2例,均使持续性心房扑动终止并不能再诱发.本文根据Ⅰ型房扑的右房折返环机制,免去术前心房内标测,直接在低位右房间隔区域放电消融,2例病人分别在第6次放电和第1次放电时房扑终止,并不能再诱发,射频消融术全过程分别为80和60分钟,随访5个月和1周均无任何心动过速复发.本研究表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可能为难治性心房扑动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欧氏瓣对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导管射频消融即刻效果的影响。方法28例老年Ⅰ型房扑患者(呈逆钟向折返18例,顺钟向折返10例)在透视解剖标志和Halo电极三尖瓣环标测电图指引下,在房扑发作或冠状窦口起搏时以温控方式消融位于三尖瓣口和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后峡部,消融方向从三尖瓣叶右室侧到下腔静脉开口。预设温度70℃,每点消融30s,每次移动消融电极3~5mm。观察下列指标:①房扑终止和后峡部阻滞时消融电极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②房扑终止后峡部残存传导间隙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③房扑终止后继续消融致后峡部完全阻滞的最终消融部位。结果根据右前斜位30°透视影像测得后峡部平均弧长(即消融线)为38.6±9.7mm。28例全部达到后峡部完全阻滞的消融终点,无并发症。与欧氏瓣有关的房扑终止率为100%(17/17),与欧氏瓣有关的后峡部完全阻滞发生率为92.9%(26/28)。结论欧氏瓣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线终点的重要标志,线性消融时欧氏瓣心室侧易残存传导间隙,消融该部位的残存传导间隙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AFL)中 ,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与双电位标测这两种消融终点的判断方法 ,以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选取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9月连续收治的 4 3例典型AFL病人。按照消融终点不同 ,以及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组 (AC组 ) ,双电位组 (DP组 )。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AC组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DP组在AC组消融结果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标测到宽间期双电位 (>10 0ms)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复发率。结果 :4 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DP组所有患者消融成功后双电位为 116 .6± 12 .5ms。随访 14 .5± 5 .4个月 ,AC组的复发率高于DP组 (2 3.5 %vs 0 ,P <0 .0 5 )。结论 :作为峡部双向阻滞的指征 ,宽间期双电位比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更准确 ,手术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导管射频消融1型心房扑动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在心房扑动 (AFL)时、冠状静脉窦口 (CSO)或低外侧右房 (LRA)起搏下和窦性心律 (简称窦律 )下消融Ⅰ型AFL的优缺点。 48例阵发性AFL随机分为AFL消融组、起搏消融组和窦律消融组 ,对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之间的后峡部作线性消融 ,终点为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比较三组患者的电生理参数、急性成功率和远期效果。结果 :三组均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2 1.8± 5 .6个月无AFL复发。AFL消融组在AFL终止后均不能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需继续在起搏下消融。起搏消融组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小于其他两组 (P <0 .0 5 )。三组在后峡部双向阻滞后记录局部心房双电位的阳性率为 37.5 %。结论 :①对Ⅰ型AFL采用窦律消融法、起搏消融法和AFL消融法都能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②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是保证近远期疗效的重要消融终点。③在消融部位标测到双电位可作为消融有效的指标 ,但不能代替后峡部双向阻滞作为消融终点。④起搏消融法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明显少于在AFL和窦律下消融 ,可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7.
对比观察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两种方法的疗效。 41例房扑患者随机分为后位峡部组 ( 18例 )和间隔峡部组 ( 2 3例 ) ,消融线径分别为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欧氏嵴。成功消融终点为房扑不能诱发和峡部呈完全性双向阻滞。结果 :40例消融成功 ( 97.6 % ) ,无并发症。后位峡部组 3例和间隔峡部组 2例在首选消融方法失败后 ,改用另一种消融方法获得成功。两组患者的放电次数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 12 .4± 6 .8个月 ,在后位峡部消融成功者中 ,有 2例房扑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房扑均安全有效 ,两种方法互补可以提高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普通电极、Halo电极及Carto系统标测在心房扑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的应用。方法22例心房扑动患者分别在4极电极标测(A组,n=8)、Halo电极标测(B组,n=10)和Carto系统标测(C组,n=4)下行消融术。比较3种标测方式下消融的即时成功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结果3组即时成功率均为100%。手术时间A组(171.9±25.6)min。B组(124±24.3)min,C组(248.6+21.8)min;曝光时间A组(70.9±125)min,B组(527±146)min,C组(33.3±75)min;消融时间A组(701±85)s,B组(562±49)s,C组(521±56)s。3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4~12个月,A组复发2例,分别为非典型心房扑动和典型心房扑动,B组复发1例,为非典型心房扑动,C组无复发。3例复发病例均经Carto系统治疗成功,随访12月无复发。结论3种标测方式在典型心房扑动消融治疗中疗效确切,Carto系统对于治疗非典型心房扑动及复发心房扑动效果确切,且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与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冷冻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可行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选择阵发性和持续性房扑患者5例,采用8mm冷冻消融导管,设定输出温度-85℃,每点消融4min,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行线性消融,以峡部双向阻滞并保持30min为消融成功。结果5例均峡部双向阻滞,达到有效消融的平均次数5.2±1.9次,出现冷冻有效的时间56.0±11.4s,1例双向阻滞4min后恢复,再消融3次后成功,每例平均消融次数6.0±2.9次。4例未完成完整的线性消融便已达到消融终点。手术总时间为102±26.8min,X线曝光时间为14.42±7.74min。患者均无疼痛等不适主诉。随访76±11.4天,未见房扑复发。结论经导管冷冻可以有效,快速的行典型房扑峡部消融,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简化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的有效性。方法 59例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分别接受多极导管指导的常规法消融(n=22)及简化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的消融(Carto法,n=37)。消融终点设定为双向跨越峡部的传导完全阻滞。结果 56例消融成功,两组成功率分别为86.4%和100%,(P=0.047);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5.8%和0%,(P=0.035);Carto组较常规组手术耗时更短(68.2±6.9 min vs101.4±15.4 min,P<0.01)、X线暴露时间少(5.8±2.2 min vs 18.1±3.7 min,P<0.01),且射频消融时间更短(9.1±4.1 min vs 14.8±6.0 min,P<0.001)。3例常规组消融失败患者二次消融时交叉入Carto组均获得手术成功。Carto组显示峡部宽度的增加提示更长的X线暴露时间及射频消融时间。结论简化的峡部三维重建对指导峡部依赖性房扑的消融具有优势,且对常规法术后复发的房扑再次消融能获得有效成功。  相似文献   

11.
比较在心房扑动 (AFL)时、冠状静脉窦口 (CSO)或低外侧右房 (LRA)起搏下和窦性心律 (简称窦律 )下消融Ⅰ型AFL的优缺点。 48例阵发性AFL随机分为AFL消融组、起搏消融组和窦律消融组 ,对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之间的后峡部作线性消融 ,终点为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比较三组患者的电生理参数、急性成功率和远期效果。结果 :三组均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2 1.8± 5 .6个月无AFL复发。AFL消融组在AFL终止后均不能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需继续在起搏下消融。起搏消融组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小于其他两组 (P <0 .0 5 )。三组在后峡部双向阻滞后记录局部心房双电位的阳性率为 37.5 %。结论 :①对Ⅰ型AFL采用窦律消融法、起搏消融法和AFL消融法都能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②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是保证近远期疗效的重要消融终点。③在消融部位标测到双电位可作为消融有效的指标 ,但不能代替后峡部双向阻滞作为消融终点。④起搏消融法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明显少于在AFL和窦律下消融 ,可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消融部位是右心房的先天性峡部(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峡部),而对于手术疤痕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疤痕折返性房速),消融部位则是与手术疤痕相关的后天性峡部。本文报道1例共存有上述两种心动过速患者的成功消融过程。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6岁,因“典型”心房扑动曾行右房峡部线性消融失败,经仔细分析,并经右房峡部拖带标测,发现峡部双向阻滞,经穿间隔左房标测并拖带证实为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明确诊断并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连线射频消融对治疗心房扑动的效果。方法 对4例Ⅰ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用解剖标志法从下腔静脉口(IVC)~三尖瓣环(TA)进行多次连线消融、结果4例均成功终止房扑,平均放电6.5±2.8次,每靶点平均消融1.86min,无手术相关井发症发生。随访2~5个月无复发。结论 采用IVC~TA连线射频消融可有效地阻断房扑,其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6.
心房扑动机制及射频消融进展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葛永贵综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杨新春胡大一审校近年来心房扑动(以下简称房扑)被认为是一种折返性心律失常[1],折返环位于右心房,通过心内膜起搏标测及显示拖带等电生理现象,对房扑拆返途...  相似文献   

17.
常规射频消融在部分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不能产生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本研究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对该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 12 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中 ,7例患者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或至欧氏嵴射频消融超过 15次未能产生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定义为射频消融失败。对该 7例患者换用冷盐水灌注导管 ,以相同于常规射频消融的方法在峡部找到传导间隙后 ,行射频消融。全部患者消融成功 ,平均消融 4.5± 2次 ,导管温度 40± 1℃ ,阻抗 79± 5 .4Ω ,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表明常规射频消融的失败与常规射频消融不能产生峡部足够的损伤有关 ,冷盐水灌注导管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患者可以成功地产生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心房扑动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房扑动(房扑)病例电生理特点及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房扑的效果。方法对26例房扑患者标测心房激动顺序,用隐匿拖带方法确定折返环部位。用长导引鞘作支撑,在心房内行线性消融方法治疗房扑。结果26例房扑中23例折返环位于三尖瓣环部位,1例位于右心房游离壁部位,1例位于左心房,另1例在三尖瓣环及右心房游离壁部位各有一折返环。对20例临床上有房扑病史者行射频消融治疗,17例成功。典型房扑15例(包括1例有2个折返环的房扑),14例消融成功;不典型房扑6例,4例消融成功。结论房扑的大折返环可采用心房激动顺序及隐匿拖带的方法确定其部位。用长导引鞘作支撑行线性消融是治疗房扑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典型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治疗经验。方法56例因反复心悸的住院患者,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4.2±6.2)岁。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记录阵发心房扑动34例,持续心房扑动22例,口服胺碘酮治疗效果差。全部病例常规取右股静脉途径插入20极环状Halo电极记录心房激动顺序,4极电极送至冠状窦供起搏标测使用。结果全部手术成功。其中36例心房扑动于射频发放过程中终止,20例于窦性心律下放电消融。所有病例于消融结束后分别起搏冠状窦近端和低位右心房,证实峡部双相传导阻滞作为消融终点,即刻成功率100%。平均随访(6±2.6)个月,3例于术后2个月复发,复发率5.4%,经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结论以温控射频导管不间断放电线性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疗效肯定,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对比观察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观察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心房扑动(简称房扑)两种方法的疗效。41例房拟患者随机分为后位峡部组(18例)和间隔峡部组(23例),消融线径分别为三尖瓣环一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一欧氏嵴。成功消融绺为房扑不能诱发和峡部呈完全性双向阻滞。结果:40例消融成功(97.6%),无并发症。后位峡部组3例和间隔峡部组2例在首选消融方法和后,秘国一种消融方法获得成功。两组患者的放电次数和手术时间均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