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924-926
血管内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肺动脉导管、动脉导管和体内置入式输液泵。前瞻性研究显示,外周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最低(<1%);经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留置的导管感染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最高,约为10%。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危重患者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7):538-540
血管内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肺动脉导管、动脉导管和体内置入式输液泵。前瞻性研究显示,外周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最低(1%);经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留置的导管感染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最高,约为10%。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重危病人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肺动脉导管、动脉导管和体内置入式输液泵.前瞻性研究显示,外周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最低(<1%);经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留置的导管感染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最高,约为10%.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危重患者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非隧道式或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肺动脉导管、动脉导管和体内置入式输液泵。前瞻性研究显示,外周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最低(1%);经皮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留置的导管感染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最高,约为10%。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是重危病人病情恶化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1.1导管类型越粗、越硬、越复杂(带囊导管、多腔导管),越容易发生感染。1.2经股静脉插入的导管比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的导管感染率高。1.3导管留置外周静脉时间≥72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需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气管切开患者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有效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需行气管切开手术并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35例,43例采用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固定,48例采用皮下潜行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固定.44例采用锁骨下人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固定,分析比较三组的留置导管Et、CRBSI发病率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常规颈内静脉组平均留置导管11天,CRBSI感染率为41.9%;皮下潜行组平均留置导管19天,CRBSI感染率为18.8%;锁骨下静脉组平均留置导管18天.CRBSI感染率为18.2%。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时采用皮下潜行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的CRBSI发病率和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中同样有效,且操作安全、简便、易于掌握、适应征广泛.同时方便了气管切开患者的导管护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心脏疾病在体外循环手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情况。方法将我科监护室近2年来收治的所有心脏手术后患者,心功能衰竭或心律失常抢救患者及心脏外伤患者按病种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心脏移植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率最高,为25%;其次是动脉瘤手术,感染率为21.8%;第三是一些急诊抢救患者,感染率为15.1%;而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氏阳性菌为主。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原发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术后心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所用药物均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第一选择[1],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建立自体或移植血管内瘘,不得不使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透析[2]。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有感染、血栓、纤维蛋白鞘形成和中心静脉狭窄等。感染是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比较突出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既威胁着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的准确监测。方法对40例住院期间持续静脉输液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导管堵塞率、感染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结论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更好地保护血管,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准确输入,且具有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急症、重症的抢救、术中和ICU中已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经外周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皮下隧道法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不仅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且可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1-2],但该项操作复杂且对机体损伤较大.颈部皮下组织少,组织较松弛,导管经皮下潜行时,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小,成功机率高.本院于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对需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颈内静脉穿刺后采用皮下潜行固定导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atheters,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至于上腔静脉的方法,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或长期的静脉输液或化疗用药等[1].因PICC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患者携带方便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没有威胁生命安全的并发症,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为侵入性穿刺技术,术中导管鞘易损伤血管内膜,术后2-10天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并且导管在血管内长期留存,在留置期间,患者的一些不正确动作,如穿刺侧肢体负重、受压、过度旋转等也可以损伤血管内膜引起机械性静脉炎.我科针对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中心静脉通路临床应用广泛,其主要用途包括输注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药物、肠外营养支持及对一些外周血管条件较差患者进行静脉输液。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用量逐年递增,发生断裂、脱落或移位的情况逐渐增多。导管断裂或移位是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严重且少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1]。多数情况下导管断裂或移位患者并无症状,仅在导管日常维护或胸部透视检查时被发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局部肿胀、心内膜炎甚至肺栓塞、心脏穿孔及心脏骤停等。血管内异物一经发现,应及时取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置管情况及应用效果,评估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24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运用Seldinger技术留置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根据年龄是否大于65岁分为A、B两组,分别观察患者置管后管路末端位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导管正常使用的比例、停止使用的原因及导管使用的常见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组所有患者的导管置入后均能够正常使用,血流量均达到250~500 ml/min。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平均留置16.3个月,最长41个月,最短4个月;2组插管在左、右侧颈内静脉入路选择上存在差异(P0.05);2组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导管正常使用比例的差异(P=0.265)及停止使用比例的差异(P=0.296)无显著性。A、B组发生出血、导管血流不畅、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均较少,经处理后隧道式cuff导管均可正常使用。结论对于血管条件不良、无法建立内瘘而又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可以满足透析充分性,对于老年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加拿大某大学医院1979~1980年8个月间对250例外科监护室重危患者的291次血管内留置导管的分析研究。作者检测留置导管引起感染及合并败血症之发生率,并研究控制引起这些感染及败血症最常见因素的可能性。在291次血管内留置导管中,172次为动脉导管(ARC),82次为中心静脉导管(CVC),37次为肺动脉导管(PAC),这些导管大都在外科监护室内安置,也有在手术室留置后再转入监护室的,但导管的插入、皮肤准备、导管型式、换药技术以及导管的保持均按标准进行,并严格控制以上凡能引起感染之有关因素;其它因素为施术者的经验、插入导管的解剖部位及经常从接头处采集血标本等。凡留置导管的病例,每48小时在导管处换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经皮下隧道留置的涤纶套导管,其涤纶套可被组织生长包绕而使导管在皮下固定并形成物理的感染屏障,在一部分病人中已作为长期血管通路使用,通常我们称其为长期血透导管。导管出口处一般均敷贴无菌纱布,  相似文献   

15.
近期,我们对我院中心ICU 20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1-12月期间我院中心ICU共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208例。其中单腔导管165例,多腔导管43例。留置时间1-33d,平均9.3d。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14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4例,大手术后3例,神经系统疾病3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血液系统疾病1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例。单腔导管感染8例,感染率4.85%,多腔导管感染6例,感染率13.95%。14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共培养出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株,白色念珠菌1株。分别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氟康唑等敏感。  相似文献   

16.
肠球菌感染长期来未受重视,并且该菌是否致病也尚有争议。近年许多资料说明,肠球菌的毒力与感染率均有增高,约占医院内感染的9%,是医院内感染中第三位常见的菌种。在大面积烧伤及胸外科病人中,肠球菌菌血症是一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并发症。目前已知有四种肠球菌是致病的。其中85~90%是粪肠球菌(E.faecalis)。Maki等报告,外科病人中约77%的肠球菌感染是医院内感染;多半是与留置导管有关,如留置导尿管,静脉内导管等。该组153例外科病人中,有24例发生了与导管有关的肠球菌菌血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受肠球菌污染后,不仅可引起菌血症,也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延期留置临时导管后中心静脉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延期留置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周)的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CT血管造影检查判断中心静脉病变(CVD),按照中心静脉病变及狭窄程度分组。Logistic回归法分析延期留置导管致CVD的危险因素。113例患者中67例(59.3%)存在中心静脉病变,病变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无病变组高(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长透析龄是延期留置导管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周足以导致中心静脉病变,建议应避免延期留置中心静脉临时导管。  相似文献   

18.
正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最佳透析通路,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透析患者会长期以隧道式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做为维持性透析通路,TCC长期留置会导致穿刺入路的外周静脉及中心静脉狭窄甚至闭塞。临床中透析导管意外脱出并不少见,由于之前反复长期置管导致可用静脉资源耗竭,给再次置管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报道了1例TCC留置8年的患者,其导管意外脱出后,我们创新性地通过穿刺皮下隧道纤维鞘重新置入了透析导管。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作为一种安全的输液途径已经获得共识。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central venous access,CVA)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等,这些CVA在乳腺癌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和高危因素.方法 以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感染率为18.83/1 000导管日.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使用非隧道导管(non-tenneled catheter,NTC)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TC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糖尿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而导管留置部位和时间都不是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使用NTC的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使用NTC的患者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 应控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