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目前采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仪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僵硬和挛缩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时,速度的快慢很少引人关注,查阅国内外文献尚未找到相关报道。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运动的速度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7-12/2009-08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开始时采取持续被动运动机最大速度的1/2,逐步由2/3过渡到最大速度治疗,初次活动范围为0°~45°,每天连续使用2 h,每次治疗按每5~15 min增加1°,每天增加活动范围为10°,出院前所有患者达到90°,次日以前1 d治疗结束后的最大角度为起点,再循序渐进增加。对照组根据患者舒适情况确定持续被动运动的速度。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机于治疗后第1,5天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后第1,3,5天的同一时间分别测定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 结果与结论: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两组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1天和第3天,治疗组的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的第5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Barthel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出院前膝关节活动度优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慢速开始循序渐进增加持续被动运动比按患者的意愿选择运动速度早期镇痛快,有助于日常活动能力的提高和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持续被动运动;速度;镇痛;膝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2.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 =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引流和放置引流对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因晚期膝关节病变而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33~76岁,平均64.2岁。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每组25例,均常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1周的患肢周径(膝上10 cm/膝下10 cm)、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及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置换前、置换后1周不放引流组患者膝上10 cm和膝下10 cm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与放置引流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的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较不放引流并无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持续的股神经阻滞效果好于单纯镇痛剂治疗(吗啡);而相对于持续的神经阻滞,单次注射法不需要专用的设备、特殊的仪器和专人管理,操作更加简单,费用也更低。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4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40 mL 2.5 g/L的布比卡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由指定观察者对患者置换后的疼痛、吗啡用量、走动距离、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吗啡用量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卧床时间较短,步行距离较长,关节活动度较大(P < 0.05~0.01)。提示单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 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 h~6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 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 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应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患者获得更好关节活动度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而与置换前关节的活动度、置换后康复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分析改良锻炼方法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后临床应用的效果,并与常规功能锻炼进行比较。 方法:将90例行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膝关节假体置换后进行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膝关节假体置换后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并按膝踝屈伸、并膝下蹲及屈膝锻炼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改良功能锻炼。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功能及手术效果。 结果与结论: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都有明显改善,观察组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 0.001)。结果说明膝关节置换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而改良锻炼法对于提高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为缓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目前临床上常用静脉留置镇痛泵,口服或静脉应用止痛药物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置换后疼痛,但静脉镇痛泵和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影响患者置换后的功能锻炼,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手术区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8-11-01/2009-12-3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8例(218膝),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于术区周围多点注射布比卡因(成分:0.75%布比卡因10 mL+肾上腺素0.1 mg +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作局部镇痛处理。两组患者置换后均配用静脉留置镇痛泵,持续使用50 h。通过评估置换前、置换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比较两组镇痛效果。 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4,8,12 h,患膝静止时和活动时目测类比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3个月干预组膝关节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干预组置换后有4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6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对照组置换后有11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9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关节周围广泛注射布比卡因,可明显缓解置换后早期疼痛,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锻炼康复,对近期疗效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增多,置换后的康复效果也普遍得到重视。如何尽快提高人工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是保证置换后效果的重要因素。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7-03/09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57~80岁;全部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例。实验组患者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即刻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对照组患者于3 d拔除引流管后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患膝进行评估。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3,14 d膝关节活动范围变化。 结果:纳入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置换后3 d实验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优于对照组(P < 0.01)。置换后14 d两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越早对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越有益。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减退,而关节本体感觉在防止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目的:观察非类固醇抗炎药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的自身对照观察,2007-06/2008-03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 对象:选择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28例。 方法:给予每例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粒/次,1次/d,连续服用4周。采用以患者为试验对象的自身对照试验方法,每例患者只观察1个患病关节。 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4 周后各采用Biodex System3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测试关节位置觉和关节运动觉的变化。观察关节位置觉指标包括关节被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及主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关节运动觉指标为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 结果:①治疗4周后,28例患者的被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及主动角度重现测量值与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对于骨关节炎病变较轻,重建角度小于10°的患者,被动角度重现测量值及主动角度重现测量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②治疗4周后,28例患者的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 结论: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能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运动觉和缺陷较轻的位置觉。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屈型假体理论上优于普通型假体,尤其是在置入后关节屈曲度方面。 目的:评价高屈曲型与普通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的功能康复之间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33例患者141膝,植入假体分别为高屈曲型与普通型,比较两组患者置入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置入后高屈组1例发生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1例置入后切口愈合不良,42 例44 膝获随访,失访2例3膝,随访12~19个月;普通型2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浅静脉血栓,86例91膝获随访,失访3例3膝,随访12~23 个月。置入后1年两组HSS 评分、疼痛评分、肌力评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高屈曲型在活动度、屈曲挛缩度方面优于普通型(P < 0.05)。说明高屈曲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在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度方面评分优于普通型。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pain of knee joint in the paralyzed leg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will affect the training of standing and walking, and delay the proceeding of rehabilit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relieving pai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lower limbs in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DESIG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ETTI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cal Medicine, Anhui Provincial Cor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PARTICIPANTS: Twenty-eight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cal Medicine, Anhui Provincial Cor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6, including 11 males and 17 females, aged 47–77 years, they all conformed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stroke set by the Fourth National Academic Meeting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1995, as well as the diagnostic standard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formed consents were obtained from all the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METHODS: The 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 =14) and control group (n =14). All patients had received facilitative technique training, such as normal motor pattern exercising and knee joint control exercising after hospitalization, beside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n extra complex therapy of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and exercise therapy, once a day, and 10 days as a course.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score of lower limbs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① VAS results: The score of pain evalua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② FMA score of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plex therapy of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and exercise therapy based on facilitative technique training is effective in relieving pai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but it is similar to the single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in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lower limbs.  相似文献   

15.
高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26):4924-4928
背景:目前有一些研究考虑到了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 目的:观察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320例,均接受初次膝关节髌骨置换,其中双膝置换200例,共520个膝关节,左膝置换219个,右膝置换301个。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同一种假体(均为Scorpio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对320例患者行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按体质量指数分为4组(超重组:体质量指数25.1~27.0 kg/m2,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30.0 kg/m2,病理性肥胖组:体质量指数> 30 kg/m2,对照组:体质量指数< 25 kg/m2)。按1989年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HSS),记录置换前及随访时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伸直度数和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320例患者均通过门诊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8.3个月。置换前超重组、肥胖组、病理性肥胖组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P < 0.05),但关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无论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各组置换后均明显提高,各组提高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围置换期并发症明显增高(P < 0.05),181膝中有14膝(9.2%)合并伤口并发症,1膝(0.5%)感染,2膝(1.3%)内侧副韧带损伤,感染发生于置换后10周内并与伤口并发症有关;而超重组258膝中有6膝(2.3%)合并伤口并发症;对照组81膝中有1膝(1%)合并伤口并发症。围置换期无死亡和肺栓塞病例。提示体质量指数对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后早期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 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 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 < 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QS Mini切口膝关节置换辅以专业康复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6/2006-08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6例作为实验组,男4例,女12例,年龄59~77(65.3±5.3)岁,病程10~15(13.4±4.3)年;16例患者均行Mini切口膝关节置换,辅以专业康复护理方案配合康复,康复护理方案涉及心理疏导、置换前训练、置换后肌力训练、不良步态纠正、关节位置觉训练以及置换后全身功能协调训练,特别强调早期股四头肌主动伸膝直腿抬高练习。以行常规膝关节置换的1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对照,男5例,女7例,年龄60~75(67.5±4.7)岁,病程8~18(12.8±4.9)年。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价疼痛程度,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HS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 结果:患者住院时间为10~16(13.2±2.7) d,平均13 d。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两组患者置换前膝关节疼痛程度、活动度及功能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置换后关节疼痛程度、活动度及功能均明显改善,出院及随访时实验组关节屈曲活动度和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在保存股四头肌完整性、减少术中损伤等理念下进行QS Mini切口人工膝关节置换,辅以心理疏导、置换前训练、置换后肌力训练、不良步态纠正、关节位置觉的训练以及置换后全身功能协调训练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膝关节置换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课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之一,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鉴定后,将在基层社区及农村地区进行技术推广。 目的:对开缝手法治疗伸膝装置创伤性粘连的疗效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 设计、时间及地点:平行对照、分层随机分组、多中心试验,实验于2003-01/2006-10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2003-01/2006-10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省中医院3个中心因创伤导致伸膝装置粘连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20例,男7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2.50±13.93)岁;对照组120例,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龄(44.19±12.92)岁。 方法:试验组采用膝部开缝手法,即四指点穴和拔伸屈膝法,对照组治疗采用《中医筋伤学》中的手法。1次/d,治疗30 d,20 min/次。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分级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功能评分。②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结果: 试验组脱落、剔除19 例,合格率84.17%;对照组脱落、剔除17例,合格率85.83%。 试验组显效率为87.13%,对照组显效率为68.93%,(P < 0.05),试验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功能评分、关节功能分级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开缝手法治疗伸膝装置创伤性粘连,疗效确切,方法安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