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社会管理的理解简单理解,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层次理解,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格局中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使社  相似文献   

2.
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地方社会管理失效问题.要解决地方管理失效问题,就要创建一个有序的社会管理格局,就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为此,必须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上,应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叶剑英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时重视社会建设,对社会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协调关系、规范行为,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努力为广大群众服务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管理仍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袁策 《团结》2011,(6):22-25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中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把社会管理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中。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的作用,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完成艰巨繁重社会管理任务的必然选择,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途径,彰显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功能的迫切需要。针对现实制约因素,应采取切实转变观念、形成正确共识,加强多方联动、提升协同能力,推进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等基本思路和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和实效。  相似文献   

7.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抓好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开端,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管理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10,(23):33-35
为解决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失衡的等矛盾,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需要大力促进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的,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9.
一、认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关系的两个视角 1.从有关中央文献的表述看."社会管理"在中央文献中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但在表述上是将其与社会管理相并列的,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发挥我党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我党作为社会的领导者,要通过主导管理格局、主导党群关系、主导基层基础工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虚拟社会、主导核心价值,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愈益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成为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新春伊始,中央即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研究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对策,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表明我们党对社会管理及其改革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山东省新泰市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依托平安协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本刊特约几位专家学者,结合新泰市的实践,对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作深入分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的利益预期和诉求也普遍提高,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面对这种情况,最近在党的文件中不断提到社会管理、社会工作和社会建设这样的概念,如"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还专门就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在中央党校省部班上做了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社会管理、社会工作和社会建设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李志萍 《学理论》2012,(25):14-15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管理需深入研究进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管理领域的一次创新发展,社会管理的创新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利益的调整。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可以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使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剑 《行政论坛》2012,(5):84-88
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表现,如何使社会管理在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管理与道德建设的结合有待深入;大包大揽和责任不到位的矛盾依然存在;旧的社会管理格局与新的社会生活存在冲突。产生的原因在于:各种社会不良思想对新时期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满足不了新阶段的社会管理需要;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不能应对新阶段的社会管理实践;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不能契合人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传统的社会管理内容满足不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的新特点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新阶段加强和优化社会管理的新举措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社会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根本方法;健全和完善社会自主管理;构建服务型的社会管理;加快构建公共应急体系和群体性事件处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曾志杨 《党政论坛》2011,(13):64-64
社会管理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于是我们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使这一领导格局切实发挥其作用,我以为做到“为官的体恤民情,为政的各负其责,为民的履行义务”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于是我们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使这一领导格局切实发挥其作用,我以为做到为官的体恤民情,为政的各负其责,为民的履行义务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诚信不仅具有传统的道德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功能也日益凸显。社会诚信、社会管理、社会和谐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各类社会诚信问题及其引发的事件频发,对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构成严重威胁。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一种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周芳 《学理论》2011,(9):59-61
社会管理是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除了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以外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并且,其范畴小于社会建设,局限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同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而是有其偏重:党委统一领导,要体现在对改革方针的把握上,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服务社会事务;政府的合理定位就是组织者、政策制定者,负责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监督,政府起到的是掌舵的作用;社会协同,才是社会管理主体的一个核心内容,必须从理顺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及重点出发,激励社会主体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9.
王待遂 《学理论》2012,(33):45-48
基层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矛盾调处以及社会多元化的特征相适应,为反映这些要求,必须具有开阔的思路:构建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多类资源向基层倾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变管理为管理与服务并重;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政策实施所依赖的基础制度,形成高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完善基层组织构架,巩固基层组织基础。沿此方向不断努力,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就会形成。  相似文献   

20.
赵坤 《学理论》2011,(31):17-18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并能长期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充分挖掘分析群众工作的时代涵义,并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手段方法三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以期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持续巩固我党的执政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