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勘探存在较多难题。其石炭系火成岩储层地震反射杂乱,预测火成岩有利储层分布及裂缝有利发育区的难度较大。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利用重磁电预测技术和地震预测技术等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的烃源岩条件、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关键技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海西期形成以来长期继承性隆起,是油气的有利运移指向区;昌吉凹陷和四棵树凹陷的油气通过断层和裂缝运移至石炭系火成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中聚集成藏;研究区石炭系火成岩具有生烃条件,可以提供油源形成自生自储型油气藏。车排子地区石炭系发育巨厚火成岩,并已获得工业油气流;其火成岩储层的含油气性主要与裂缝发育程度成正相关。根据研究区石炭系火成岩储层、断裂破碎带及裂缝分布的预测结果,已成功钻探32口井,其中11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已上报控制石油地质储量6 101×104t。  相似文献   

2.
车排子地区春风油田稠油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排子地区春风油田稠油的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稠油主要是来源于二叠系的原油后期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并伴随着一定的水洗和氧化作用。通过对稠油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储层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稠油为车拐断裂带古油藏调整的产物,稠油油藏的成藏模式为远源阶梯状输导次生成藏模式,早期生成的油气聚集后发生次生调整,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春风油田,晚期又遭受生物降解,形成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钻资料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地质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总结了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与控藏作用。研究认为,车排子地区石炭系顶部风化壳垂向上具层状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风化粘土层、水解层、淋滤层。风化壳结构形成主要受控于原岩岩性、间断时间和古地形三大因素。风化粘土层和水解层起着封盖、遮挡作用,分布较广的淋滤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利于油气横向输导。在有水解层或风化粘土层条件下,形成“毯砂”“壳”双输导模式;反之,则油气上窜或下灌,形成单一输导体。在其控制下,该区石炭系顶部风化壳发育壳内、毯砂前缘和复合岩性3种油气藏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4.
靖辉  江洪  向奎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4):377-383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地层、构造、沉积相和油气等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统计该区油气藏类型,通过解剖典型油气藏的油源条件、储集层特征、输导特征和圈闭及其保存条件等成藏条件,并结合钻井成功与失利的成效分析,发现车排子地区以岩性圈闭为主,具有良好的油气源条件,断层与不整合组成了良好的阶梯型复式输导系统,有利储集相带及储层物性控制了油气聚集,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最终是否成藏。在进一步集中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认为储层物性和圈闭及保存条件是该区岩性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已发现较多与火山岩风化壳有关的油气藏。以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及测井等技术,分析石炭系风化壳发育规律,明确研究区石炭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顶部发育黏土层、水解层和淋滤层共3层结构的风化壳;风化时间决定风化壳的厚度,古地形控制风化壳结构层的完整性,岩性和断裂影响风化壳的局部变化。风化壳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有:①淋滤层中的各类火山岩均可以成为有利储层。②黏土层与水解层是风化壳型地层圈闭的有效盖层。③淋滤层与上覆砂体是风化壳内部油气藏的重要横向输导层。受风化壳结构控制,研究区石炭系具有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及断层-毯砂-淋滤层共3种输导方式,油气主要富集于毯砂-淋滤层错断对接区、近断裂带及毯砂-淋滤层超覆对接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车排子地区原油的族组成分析,发现该区不仅未降解的轻质油中不含沥青质,在部分稠油中也不含沥青质,这与稠油中常见的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特征明显不同.根据沥青质含量不同将车排子地区原油及油砂分为4类:第1类为不含沥青质的轻质油,是晚期高成熟油气;第2类为不含沥青质的稠油,为轻质油溶洗稠油形成;第3类为富含沥青质的稠油,为早期原生稠油油藏被轻质油溶洗残余;第4类为沥青质含量中等的稠油,为轻质油充注后稠油稀化运移溶解运移形成.造成油气沥青质含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该区不同充注期次油气性质差异较大,早期成藏正常成熟原油因埋藏浅降解后形成富含非烃和沥青质的稠油,后期充注的轻质油对沥青质的溶解能力弱,充注过程中不能溶解和运移沥青质.这种轻质油对早期稠油组分的选择性溶解是造成目前车排子地区原油性质巨大差异的内在因素.车排子地区不同沥青质含量原油的分布结果表明,该区轻质油在四棵树凹陷深部位的断层处发生纵向穿层运移,分别进入了含早期稠油和不含稠油的运移通道,经过含稠油运移通道的轻质油对早期稠油中不同组分选择性地进行了溶解运移,从而造成目前车排子地区油气性质差异大,且原油纵向上呈现上稀下稠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7.
火山岩油气藏已经成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及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而火山岩体的识别是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的关键。利用该区钻井资料及岩性解释结果,对车排子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标定,划分出3个火山岩喷发序列,并应用Epos3.0地震解释系统对划分出的3个序列进行精细解释,再应用高分辨率本征值相干算法落实断裂组合,利用多属性划分的地震相图确定火山岩相的平面分布,通过独特的异常体雕刻技术确定火山岩体的空间分布,最终发现和落实12个火山岩体圈闲,Epos3.0地震解释系统在该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岩心观测、岩石薄片、物性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火山岩岩性、岩相、储集层储集结构;总结了火山岩储集层物性特征以及火山岩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火山岩储集层主要是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火山岩油藏主要为受构造和火山岩岩相控制的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取决于物性、裂缝的匹配,以及断裂、不整合面的连通性。油气成藏主要受断裂、岩相及不整合面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车排子凸起紧邻两大生烃凹陷,由于烃源岩层多,油气来源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明确油气来源,对研究区的原油根据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类,同时厘定了主力烃源岩的地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其中Ⅰ类原油是氧化环境下高等植物来源的高成熟原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Ⅱ类原油是氧化一还原环境下高等植物及藻类来源的较低成熟原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与白垩系或古近系源岩的混源。结合油气输导条件及区域构造背景演化,认为侏罗系/石炭系不整合底砾岩及沙湾组一段1砂组的"板砂"是油气横向运移的有利通道,而喜山期形成的正断层则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在不同层位发现众多稠油及油气显示,并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轻质油,因此,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期次,对车排子地区的勘探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区原油按地化特征的差异可分为3类,油源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来自中下侏罗统混合型烃源岩、中二叠统烃源岩以及中二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腐泥型烃源岩的混源。在油源分析和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及车排子地区构造发育史,将车排子地区油气充注分为4期,即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来自中二叠统烃源岩的油气充注成藏、中晚白垩世以来早期形成的稠油发生再次运移形成次生稠油油藏、新近纪早期来自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早期生成的少量油气在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充注成藏以及新近纪中晚期至第四纪来自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中晚期生成的油气在新近系地层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1.
沙湾组是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一套有利的含油层系,纵向上分为3个砂层组,其沉积特征和成藏条件各有不同。沙湾组一段为一套进积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古物源和古地形对其沉积展布和物性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沙湾组二段为滩坝砂沉积,其沉积、充填、改造、分选明显受到古波浪、古沉积基准面等古地理环境的影响;沙湾组三段为一套稳定的泥岩沉积,作为区域性的盖层,对沙湾组一段、二段的成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沙湾组成藏控制因素包括烃源岩条件、输导条件、保存条件和成藏模式。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地震属性变化,在地质条件约束下,综合预测了有利油气分布区。通过钻探,探明稀油储量1500×104t、稠油储量5128×104t,已建成82×104t的年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车排子地区车47井3 370.0—3 456.5 m井段为灰黑色含砾粗中粒岩屑砂岩、深灰—灰黑色含砾岩屑砂岩与砂岩互层,夹含碳粉砂岩,岩石组合与建组剖面及白板地等哈拉阿拉特组第六岩性段顶部可对比;在含碳粉砂岩中获得Protohaploxypinus clarus,P. verrucosus,P. junggarensis,P. jimsarensis,Noeggerathiopsidozonotriletes multirugulatus等晚石炭世孢粉化石,时代大致为Moscovian期。上部(井深2 551.2—3 370.0 m)为玄武质—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等,火山熔岩极少,岩石组合既不同于以火山熔岩为主的哈拉阿拉特组1—4段,又与阿腊德依克赛组下段显著有别,且位于第六岩性段顶部岩屑砂岩之上,可与建组剖面上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06.9 Ma和304.5 Ma的哈拉阿拉特组第七岩性段对比,可确定其时代为晚石炭世Kasimovian期。  相似文献   

13.
直接利用原始测井曲线进行不整合结构识别难度很大。在对取心井的岩石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风化程度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不整合结构测井岩电标定剖面,进行不整合结构测井敏感曲线分析。利用测井敏感曲线构建不整合结构判别参数:黏土化因子和孔缝因子。依据判别参数建立的不整合结构判识标准图版进行不整合纵向结构层发育特征的量化判识,进而确定不整合结构类型。运用该图版可对无取心资料的探井进行较准确的不整合结构识别与划分。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是有利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近年来在其新近系沙湾组沙二段发现了一批高产岩性油藏, 实现了浅层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研究剖析沙二段油气分布与典型油藏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对沙二段油气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提出“湖扩滩坝砂、油气输导体系、侧向封堵条件、古构造脊”是控制油气成藏的4大要 素和“远源、晚期聚集、多因素控藏”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出, 与古湖岸线平行分布的滩坝砂体是今后钻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层序地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 将沙湾组划分为二套三级层序。不整合面作为沙湾组的层序界面, 主要从地震剖面和钻井剖面来识别。体系域划分的关键是根据地层上下叠置样式的变化、岩性、测井曲线来确定最大湖泛面的位置。研究区构造为一大型的斜坡, 见不到明显的坡折带, 因此可以建立起无陆架坡折的缓坡盆地层序地层模型。在单一的构造格局控制下,沉积物供应速率、气候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沙湾组层序的发育。结合车89 井、车95 井出油层位的特点, 利用层序地层基本理论, 预测了有利的储盖组合区。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具有多油气源、多套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期成藏的特征。文中运用烃源岩地化指标对烃源岩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多套烃源岩各自对油气成藏的贡献,并对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气地化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油气的来源。运用包裹体测温资料分析了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差异,确定了不同层系油藏的成藏时间。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期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和沉降埋藏史分析,充分考虑在不同成藏阶段多套烃源岩的供烃差异和成藏要素匹配关系,建立了多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油藏类型的多期次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勘探已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孔店组是八面河地区潜在勘探目标层系。从孔店组构造特征、油源条件、沉积体系分析出发。对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和勘探远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了下步勘探地区,对孔店组勘探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排2井在新近系沙湾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排2井油藏在地震剖面上具有油亮点特征。利用正演检测确定了油亮点的地震反射特征,并通过分析影响油层及其围岩波阻抗变化的因素,明确了油亮点的形成机理。利用地震振幅属性描述技术、分频检测技术和叠前AVO属性技术对油亮点进行识别,并结合勘探实践总结了3种常见的假亮点。  相似文献   

19.
下二门地区位于泌阳凹陷东部边界大断裂下降盘内侧 ,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近南北向背斜构造。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微相 ,物性依次由好变差。水下分流河道分布于下二门背斜的主体部位 ,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端和两侧。H2 段物性极好 ,H3 Ⅰ -Ⅲ砂组物性好 ,Ⅳ砂组中等 ,Ⅴ砂组以下物性差。油气主要聚集于背斜主体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中。在孙岗区块寻找由地层超覆及局部不整合与断层配置为主要控制因素的油气藏 ,在下二门背斜南翼以透镜体为主的岩性油气藏和早期构造圈闭是下步勘探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相继在排2井、车89井、车95井获得工业油流.展示了该区良好的含油气前景。车89井油气藏的储层为一套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油气来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的次生混源油气源,为一构造-岩性型复合圈闭。与车89井沙湾组出油气特征相比较。其下伏白垩系与其有相似的沉积、储层和油气成藏条件.并且该区在白垩系车64井、车38井、车56井等井见油气显示,只是并未获得储量,因此该区白垩系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