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生神话的主题是“知母不知父”,围绕这一文化现象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三种观点:一、母系制群婚在亲属认同上的反映;二、原始人智力低下,不知“男女构精”而孕;三、原始宗教图腾信仰的表现形式.本文认为,持上述三说者虽然可以得到一些人类学调查材料与本国历史相比附,但即使在部落社会里,绝大部分地方感生神话的真正意蕴也是对祖先的神话化,并无任何神秘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民族学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为据,论述我国南方民族的感生神话,揭示其内涵和本质特征,全在于宠神其祖,以取信于民。而通过它们,可以使青年认识人类历史的童年。  相似文献   

3.
虹是一种自然天象。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知识的匮乏,先民基于对虹的想像认为虹是双首龙,先民观念中的虹与远古龙蛇类动物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远古感生神话中就有因虹或龙感生的,通过梳理这些材料,可以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以便今后的神话和风俗研究。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记录了许多有关神话的材料,其中帝王感生神话的材料比较突出,研究《史记》中的感生神话可以从史学的角度来了解神话的再现和发展,对研究汉代神话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汉族与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的感生物、感生方式的比较,认为少数民族感生神话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族感生神话的影响,故两者的基本形态大致相同,但由于历史文化、居住环境、信仰观念的不同,两者又各具特色。同时,少数民族主动吸收汉族文化为民族祖先编造神圣出身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张丽华 《文教资料》2008,(28):80-82
感生神话作为中国远古神话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丰富的现存资料、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综观历来对于中国感生神话的种种解释,图腾崇拜说占据了显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的批驳和文献材料的辅证两个方面来说明中国的感生神话实际上并非图腾信仰的反映,而是体现了"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的现实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门第观根深蒂固,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分析,将门第出身量化为评判人的标准始于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从文化成因、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门第观在远古感生神话中就已有表露。因此可以说:远古感生神话是中国门第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感生神话是人类最早对自身起源的诠释,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史书中记载了很多感生神话.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利用史料对二十五史中的感生神话进行梳理分析,从类型、特征以及文化功能三个方面来解析感生神话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感生神话是关于人类的始祖诞生的一种神话类型。存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汉族感生神话,显示了中国人普遍共有的寻根问祖的民族心理,更反映了掌握着历史话语霸权的阶层神化其祖先身份、强调其“天权神授”正统性的主观意图,体现出实用性、伦理性和男权意识,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相似文献   

10.
阴阳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影响极大,它在春秋战国时期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但作为观念,则有着更为久远的发生源头,这在原始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文章主要以感生神话为例,从二元交感、万物同源、物我互化三方面,分析其中蕴藏的阴阳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一的“父与子”,构成了多部作品的主题。然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05年革命之后,这个传统主题却消失了。显然,文学上的这一变化是俄国现实的折射,无论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母亲》,还是现代主义的典范《彼得堡》,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都为一个世纪以来俄国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2.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雷雨》,认为是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激活,曹禺说《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以及他所描述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又指它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雷雨》不是杀父娶母原型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变体,经由置换之后,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有所增殖。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诸多神话传说中包含寻母意识的神话故事并不多见,劈山救母算是其中之一,其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不同故事的流传整合。这类故事在我国较为少见的原因,除了与男权支配下的婚恋观念有关外,还与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知-研-行"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知─研─行"教学方式产生的背景与实施的理论依据,介绍了具体的操作程序,提出了顺利运转应具备的几个条件,阐明了"知─研─行"教学方式应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以缩短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让教学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观点,并运用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对词中的每一句均加以剖析,进行了以早春为背景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父母行为差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和母亲在与儿童交往中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差异,这些行为差异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父亲和母亲行为差异的主要方面,并就这些行为差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1):152-156
21世纪以来知青叙事中,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再现了"城乡非婚"的身份背影与心影留存。从"城乡通婚"到"城乡非婚",剧中主要人物角色的先赋性身份在场,结构化、空间化、符号化解析了"城乡配"心理与身份归属机制。基于城市视角在场,"城乡配"的"合—分"叙事中,前者为"涉农"婚姻浪漫主义书写,后者为现实主义反讽叙事。源于"出身原罪"身份前置,"崇城鄙乡"心态遗存,既是制度性的身份反讽,亦是败退式的创伤自愈。基于历史后视角,"城乡配"建构了身份区隔与身份和解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8.
商周神话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原的精神母体,从商周神话亦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的某些重要特点,(一)商周神话中始祖神话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早具有的夫伦倾向,并影响到中国古代复古恋古、以古为是审美观念的形成。(二)商周神话的生命意识,寄需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命美学精神。(三)商周神话人化程度低和叙述因素缺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发展道路,影响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风格的形成。(四)从  相似文献   

19.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