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静脉血细胞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在室内质控在控的情况下,对129例HLD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组用sysmex kx-21血球仪检测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HLD组WBC(4.18±1.48)×10^9/L、RBC(4.12±0.58)×10^12/L、Hb(120.78±18.64)g/L、HCT(0.35±0.04)、MCV(86.58±5.84)fl、MCH(29.52±2.24)Pg、MCHC(341.81±13.63)g/L、PLT(90.7士51.54)×10^9/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LD患者血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可用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并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1岁,临床诊断为脑梗死、伴有肺部和尿路感染。血液常规检查:仪器计数结果:白细胞(WBC):41.77×10^9/L,血小板(PLT):110×10^9/L;手工计数结果:WBC:6.2×10^9/L,PLT:74×10^9/L/L;血涂片用瑞-姬氏染液染色,可见散在、大小不等,染色深兰色小体,有的被白细胞吞噬(图1A);用革兰氏染色血涂片,可见染深紫色的革兰氏阳性、  相似文献   

3.
王彩霞  张新莲 《临床荟萃》2010,25(17):1550-1551
患者,女,69岁,反复皮肤紫癜4年。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紫癜,以双下肢为主,在当地查血常规,血小板(PLT)(30~40)×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Hb)正常,末行相关诊治。2009年6月初,皮肤紫癜加重,在当地县医院查Hb102g/L,PLT30×10^9/L,就诊于我院门诊,检查白细胞(WBC)、Hb正常,PLT23×10^9/L,行骨髓穿刺术检查示:骨髓涂片无小粒,增生减低,巨核细胞不少,考虑骨髓有稀释,按  相似文献   

4.
谭琳  谢瑜  周挚 《临床荟萃》2009,24(5):396-398
目的研究艾滋病患者免疫学指标CD4^+细胞计数与外周血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未经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检测免疫功能指标(CD4^+细胞)和全血细胞计数。遵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1993年诊断标准,对86例感染HIV/AIDs患者按照CD4^+计数从低到高分为A、B、C组。对其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计数,与CD4^+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CD4^+计数的下降,Hb、WBC、PLT呈明显下降趋势,A组和B组的Hb、WBC和PLT明显低于C组,A组又低于B组,Hb(95.4±9.9)g/L和(106.4±6.3)g/L vs(115.6±1.2)g/L;WBC(1.8±0.3)×10^9/L和(2.8±1.1)×100/L vs(3.7±0.3)×100/L;PLT(48.4±9.7)×10^9/L和(65.3±7.3)×10^9/LVS(87.3±10.2)×10^9/L(均P〈0.01);贫血、WBC减少的发生率A组和B组大于C组,A组又大于B组,61.5%、21.8%VS6.7%和64.1%、25.0%VS6.7%(均P〈0.01);PLT减少发生率则A组和B组大于C组,38.5%、15.6%VS6.7%(均P〈0.05)。不同CD4^+分组中贫血形态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细胞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与CD4^+细胞计数同样功能,作为衡量患者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人猪链球菌Ⅱ型重症感染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娟  周冰 《临床荟萃》2009,24(13):1125-1125
例1,男,62岁。因发热、畏寒、寒战于2006年8月12目送至我院,全身瘀点、瘀斑,体温39.5℃,低血压,意识不清。血常规:白细胞(WBC)3.21×10^9/L,中性粒细胞(N)0.40,淋巴细胞(L)0.35,血红蛋白(Hb)130.3g/L,血小板计数(PLT)52.0×10^9/L。尿常规:蛋白(++),潜血(++)。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303.0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50.0U/L,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健康成年人及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调查研究,建立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方法采集3302例健康成年人及老年人静脉血,用SymexKX-21N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参数,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健康老年人(男、女)参考值范围,白细胞(WBC):(3.57~9.00)×10^9/L、(3.52~8.39)×10^9/L;红细胞(RBC):(3.78~5.42)×10^12/L、(3.44~4.83)×10^12/L;血红蛋白(Hb):121.40~168.10、107.90~147.90g/L;红细胞比容(HCT):36.62%~49.18%、32.82%~44.0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10~100.60、84.70~100.6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8.54-34.48、28.20~34.10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2.00~357.00、320.00~352.00pg/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12.13%~15.10%、10.20%~17.12%;血小板(PLT):(70.00~240.00)×10^9/L、(77.00~262.00)×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9.77-15.37、9.51-15.55f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1.44%~27.77%;血小板压积(PCT):1.10~2.73、1.13~2.99mL/L;大血小板比率(P-LCR):24.35%~70.14%。老年人男、女间参数WBC、RBC、Hb、HCT、MCHC、PLT、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与成年人间WBC、MPV、PDW、P-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成年人、老年人血细胞各参数比较,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康老年人、成年人参考值范围有明显差异,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建立本地区和本实验室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7.
对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72岁。因脑血栓住进神经科,做溶栓前常规检测,凝血分析(APTT、PT)结果正常,WBC5.1×10^9/L,Hb152g/L,PLT35×10^9/L,血小板减少。了解该患者无出血症状,连验3d血小板始终在(30~40)×10^9/L,临床不敢用药溶栓,转入肾内科,骨穿,骨髓象未见异常,血液涂片后发现血小板呈聚集状态,改用末梢采血,生理盐水稀释法。计数后,血小板计数正常,为200×10^9/L,反复几次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诊断该患者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此事引起患者不满,后经过解释,才未发生纠纷。患者可以正常的进行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2组化疗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或≥20×10^8/L但有出血倾向时,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小板;观察组血小板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于化疗结束后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停用。观察2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恢复至100×10^9/L时间、化疗期间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输注量以及2组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IL-11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模式下血常规检测对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体检的15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静脉血、末梢血,并用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三者的精密度变异系数。结果静脉血检测下的白细胞水平低于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预稀释血与末梢全血的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全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全血检测与静脉血检测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明显低于末梢预稀释血,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全血检测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要稍低于静脉血,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模式下血常规检测的PLT、WBC、Hb及RBC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应合理选择血常规检测模式,提高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和分析某装甲旅部队官兵血液细胞的异常检出情况。方法利用装甲部队官兵上高原执行军事演习任务前的体检,对210名装甲作业官兵进行血液细胞的检测,并与未从事装甲作业(某步兵团)的官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受检装甲官兵血液细胞主要的5项指标为白细胞(WBC ):(5.65±1.41)×109/L ;红细胞(RBC ):(4.89±0.41)×1012/L ;血红蛋白(HGB):(159.5±11.9)g/L ;血小板计数(PLT):(172.3±36.7)×109/L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56.9±9.1)g/L。②WBC、RBC、HGB、PLT和MCHC水平的异常检出率装甲组与步兵团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受检装甲组血液细胞各项指标均有异常检出率,与步兵团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异常检出率出现不容忽视,应采取措施予以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甘孜州藏区健康人全血细胞计数参考范围。方法对5822名甘孜高原藏区健康成年人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红细胞(RBC)计数男性组(4.45~6.47)×1012/L、女性组(3.81~5.84)×1012/L,血红蛋白(Hb)浓度男性组(132.3~192.6)g/L、女性组(110.4~166.0)g/L,白细胞(WBC)计数男性组(3.4~10.0)×109/L、女性组(3.02~10.0)×109/L,血小板(PLT)男性组(92~265)×109/L、女性组(89~271)×109/L。结论甘孜藏区健康成人的RBC和Hb值明显高于2006年颁布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中的值,WBC与PLT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丹参素组、G-CSF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d7,每日1次,第2~8天,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住院的122例患儿(细菌性感染67例,病毒性感染55例),检测所有患儿PCT,hs-CRP和WBC的浓度水平,并在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治疗前细菌感染组PCT,hs-CRP和WBC分别为7.26±2.24 ng/ml,15.45±8.37 mg/L和(13.57±2.39)×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为0.91±0.56 ng/ml,5.27±3.85 mg/L和(9.79±3.65)×109/L;对照组分别为0.76±0.45 ng/ml,2.45±1.35 mg/L和(6.77±2.35)×109/L;治疗后细菌感染组分别为1.15±0.86 ng/ml,6.21±3.57 mg/L和(9.35±4.56)×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为0.64±0.48 ng/ml,3.68±2.94 mg/L和(8.48±4.73)×109/L.治疗前三组间PCT,hs-CRP和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4-16.56,P均<0.01),细菌感染组PCT与hs-CRP,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3,5.83,P均<0.01).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7.23,P均<0.01),但病毒感染组治疗后PCT,hs-CRP,WB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57-4.21,P均>0.05).②在细菌感染组中PCT,hs-CRP和WBC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P<0.05),局部与严重细菌感染组中PCT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hs-CRP,WBC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0.85,P均>0.05),且局部细菌感染组中PCT,hs-CRP,WBC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严重细菌感染组PCT,hs-CRP和WBC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8.57,P<0.05),且PCT与hs-CRP,WBC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5.37,9.00,P<0.05,0.01).③对于诊断细菌感染以0.5 ng/ml为临界值,PCT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80.6%,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92.6%;以2 ng/ml为临界值,灵敏度为55.2?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外周血表现和骨髓侵犯的概率,为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提供证据。方法对1 024例恶性淋巴瘤初诊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确诊的1 024例恶性淋巴瘤病例中血常规正常者744例,单纯红细胞减低者133例,红细胞合并白细胞减低者68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减低者49例,淋巴细胞增高者30例。骨髓涂片显示正常者788例,骨髓受侵犯者203例,合并白血病者33例。在236例受侵犯和合并白血病的病例中,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占200例,而B细胞淋巴瘤占133例,T细胞占67例,霍奇金淋巴瘤(HL)仅占36例;淋巴瘤分期在1、2期的占788例,3、4期的占236例。结论淋巴瘤早期外周血往往表现正常,骨髓的受侵犯时外周血也可正常,而当淋巴瘤进入晚期时可合并白血病,早期的侵犯骨髓活检比涂片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葵  罗建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8):2395-2395,2398
目的探索如何解决雅培血球质控品因有效期短、国内无经营许可证导致境外采购,经常供应不及时造成没有室内质控怎么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问题。方法将58份新鲜标本同时在希森美康KX-21和雅培CELL-DYN 3700血球仪上检测,比较7个主要指标的均值、相关性。结果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等指标在希森美康和雅培血球仪上检测均值分别为WBC(10.36±11.70)、(11.47±12.98)×109/L,RBC(3.46±0.87)×1012/L、(3.56±0.89)×1012/L,Hb(94.8±19.8)、(95.5±19.9)g/L,PLT(174±170)×109/L、(173±161)×109/L,Hct(30.5±6.4)%、(27.6±5.9)%,LYM%(16.4±12.8)%、(16.5±12.4)%,NEU%(73.7±18.3)%、(74.2±17.8)%,相关性分别为1,1,1,1,0.98,0.84,0.89,两个系统检测相比较,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6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常工作中,在保证希森美康血球仪在控的前提下,每天抽取3个标本(最好包含高、中、低值)在两个系统上比对,同时调整Hct参数为1.11,可以保证用雅培血球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脾功能亢进三维适形放疗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脾功能亢进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适形放疗组34例和介入治疗组31例。适形放疗组(治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DT30Gy/15f,常规分割;介入治疗组(对照组)进行脾动脉栓塞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脾脏的变化以及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血常规:放疗组放疗前与放疗后WBC、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PLT均升至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脾脏大小:放疗组治疗前脾脏大小与治疗4周后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前脾脏大小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轻度恶心6例,治疗期间4例出现白细胞曾轻度较治疗前下降,但比较稳定未处理后逐渐上升;脾区不适3例。对照组出现左上腹疼痛20例,其中4例患者疼痛剧烈,经注射止痛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发热4例,脾脓肿1例。结论三维适行放疗可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与介入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素、川芎嗪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丹参素组[300mg/(kg·d)]、川芎嗪组E50mg/(kg·d)]、rhG-CSF组[250μg/(kg·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7,1次/d,第8天,采用外周血WBC、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4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川芎嗪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2倍和3.9倍;川芎嗪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O.86±0.42)%、(12.91±2.84)%和(48.47±7.8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川芎嗪组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53.10±9.63)%、(20.40±5.36)%和624.50±5.35)%,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川芎嗪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的关系。方法初治APL病人43例,其中外周血WBC计数≥10×109/L(高白细胞组)21例,WBC〈10×109/L(低白细胞组)22例。应用ATRA60 mg/d分3次口服治疗,外周血WBC〉4.0×109/L者给予柔红霉素20 mg/d×3 d+阿糖胞苷100 mg/d×7 d方案小剂量化疗,血小板〈20×109/L伴出血倾向者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感染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病人诱导缓解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外周血WBC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骨髓常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白细胞组FIB低于低白细胞组(t=-3.082,P〈0.05),而PT高于低白细胞组(t=3.720,P〈0.05),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05)。36例病人完全缓解,3例达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死亡。APL病人治疗后第1周外周血WBC升高,至第4周逐渐恢复正常(F=9.041,q=2.825~6.786,P〈0.05);病人的出血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同时,血浆FIB、PT指标亦逐渐恢复,达到完全缓解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F=15.346、37.147,q=4.012~13.673,P〈0.05)。结论 APL病人外周血WBC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因出血所致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捐献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健康亲缘供者及只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非亲缘供者,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对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亲缘供者100例及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登记的非血缘供者71例,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采集后1、3、6个月及每年进行了评估。对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记录,并对随访期间的长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缘供者提供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70(4.11—12.23)×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40(1.61—13.57)×10^6/kg:非亲缘供者提供的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69(3.35-11.48)×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50(1.15—11.60)×10^6/kg。动员时的常见副作用为骨痛,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7%,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3.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集时的常见副作用为感觉异常(口唇和四肢),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5%,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9.6%,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供者对副作用皆可耐受,没有供者因为不能耐受而中断采集。亲缘供者由于骨髓和外周血的采集,其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亲缘供者[(125.8±20.2)g/L vs(143.2±20.1)g/L](P〈0.05)。非亲缘供者由于外周干细胞采集多为2次,其血小板计数低于亲缘供者[(126.2±57.2)×10^9/L vs(162.4±72.9)×10^9/L](P〈0.05)。在长期随访中,亲缘供者与非亲缘供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长期的不良反应,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亲缘与非亲缘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都是安全可行的。术前进行完备的检查,术中仔细操作、严密观察,及术后长期随访对于供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1例人感染巴贝斯虫的实验室资料,以积累经验,提高诊断水平。方法研究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直方图,白细胞(WBC)VCS散点图;观察外周血、骨髓涂片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用疟原虫、巴贝斯虫种、巴贝斯虫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RBC直方图波峰降低,宽度增加,PLT直方图无异常,WBC VCS散点图非WBC区有颗粒团;外周血、骨髓涂片见大量拟似恶性疟原虫虫体;PCR产物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巴贝斯虫和田鼠巴贝斯虫18s核糖体DNA序列分别有96%和99%的同源性。结论感染的虫体为田鼠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