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听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 CND)儿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术后听觉能力、言语能力的变化特点及发展规律,为此类儿童的诊治和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 toddler-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MAIS)、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 MUSS)、听觉能力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四个问卷量表,对42例内耳结构正常伴CND的CI儿童(A组)和189例内耳结构正常且听神经发育正常的CI儿童(B组)分别在术前、开机后1、3、6、9、12、24和36个月进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两组患儿4个问卷得分均随着开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且B组比A组增长趋势明显。IT-MAIS评估结果显示,在开机后6、9个月时两组得分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耳蜗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儿童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内耳畸形儿童CI术后的听觉言语发育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16例语前聋CI儿童。耳蜗结构正常组50例;内耳畸形组66例,其中前庭导水管扩大(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组24例,Mondini畸形组14例,共同腔畸形(common cavity deformity,CCD)组12例,内听道狭窄组16例(10例伴蜗神经发育不良)。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s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听觉行为分级问卷(categories of 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问卷(speech intelligibilityrating,SIR)评估比较各畸形组与耳蜗结构正常组术后0、6、12、24个月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听觉感知能力方面,LVAS组及Mondini组与耳蜗结构正常组IT-MAIS和CAP得分在各评估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CCD组及内听道狭窄组与耳蜗结构正常组在开机后的6、12、24个月均有显著差异(P<0.05);言语能力方面,LVAS组与耳蜗结构正常组MUSS和SIR得分在各评估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ondini组与耳蜗结构正常组MUSS得分在术后12、24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SIR得分在术后各评估阶段均无显著差异,CCD组、内听道狭窄组与耳蜗结构正常组MUSS得分在术后0、6、12、24个月均有差异(P<0.05),SIR得分在术后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内耳畸形患儿CI术后听觉言语发育轨迹与耳蜗结构正常患儿相似,畸形类型不同术后效果差异较大,术前应根据畸形类型选择个性化耳蜗植入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学龄前耳聋儿童单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且在听觉言语康复机构按照中国残联聋康中心标准进行听觉言语康复1年以上的165例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评估,分析性别、植入年龄、基因突变类型、助听器佩戴经验以及内耳畸形与康复效果的关系。结果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植入年龄、基因突变与CI儿童的CAP、SIR得分增长相关(P<0.05),而性别、助听器佩戴史及内耳畸形(大前庭水管综合症)与CAP、SIR得分增长无关(P<0.05)。1~3岁组CAP提高速度最快,2、3、4岁组SIR增长速度最快;GJB2基因突变致聋的CI儿童康复12个月后的CAP、SIR得分均高于非G IB2突变者。结论植入年龄为1~3岁者早期听觉康复速度较快,植入年龄为2~4岁者早期言语能力发育速度较快;G JB2突变致聋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更优;大前庭水管综合症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与非大前庭水管患儿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GJB2或SLC26A4基因突变对早期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儿童听觉言语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科接受单侧CI的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211例为研究对象,植入年龄为0.67-3.5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GJB2基因突变组共65例、SLC26A4基因突变组共42例,以及未检出基因突变者104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开机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评估CI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评估工具包括: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或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汉语沟通发展量表(Putonghua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PCDI)以及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三组CI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逐步提升。GJB2组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听觉言语能力得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C26A4组的ITMAIS/MAIS得分在术前、开机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CAP得分在术前及开机6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PCDI得分在术前、开机6个月及12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余随访时间点,SLC26A4组CI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得分和对照组CI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JB2或SLC26A4基因突变预示良好的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SLC26A4基因突变对植入后早期的听觉言语发展有积极作用。基因检测有助于预估CI儿童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更科学的指导聋儿言语康复。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诺尔康CS-10A人工耳蜗植入的76例儿童患者,术后1年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per 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儿术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听觉感知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作出分级评估。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植入年龄、耳蜗发育有无畸形、家长文化程度、家人是否积极参与患儿术后康复、患儿每天佩戴耳蜗的时间 和术前有无助听器佩戴史6个方面均与术后言语康复效果具有很好相关性。结论 植入年龄越小、耳蜗发育正常、家长文化程度高、家长参与、每天佩戴耳蜗时间越长和术前佩戴助听器均利于患儿言语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语后聋儿童及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CI)后听觉言语效果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变化。方法在受试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月、3月、6月、9月、12月时,运用听阈(T)、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言语识别率(WRS)等指标对其听觉功能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分别观察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听力植入体儿童家庭生活质量(CuHIQol)问卷及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分别对儿童及成人术前、术后12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术后1年内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的T值均随时间逐渐降低,CAP、SIR、WRS值均随时间逐渐升高,不同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T、CAP、SIR、WRS值在术后1-6月变化快速,6-12月变化缓慢;术后12月的CuHIQol及NCIQ各领域得分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因人工耳蜗的植入得到明显改善,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合适人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使用时间、术前残余听力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低龄CI植入儿童听觉行为和言语发声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43例小于3岁CI儿童,植入月龄6~32个月(平均植入月龄17个月)。听觉行为评估素材为婴幼儿日常听觉综合能力量表(the 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言语发声行为评估素材为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the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评估分别在术后开机时和开机后1、2、3、6、9、12个月时进行。结果(1)全体受试儿童IT-MAIS、MUSS总分随着CI使用时间的增长逐步增长(ANOVA,p<0.05);(2)术前残余听力水平对前6个月IT-MAIS得分影响显著(ANOVA,p<0.01),对MUSS得分未见影响作用(p>0.05)。(3)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显著影响术后IT-MAIS、MUSS得分。开机后3个月训练组IT-MAIS得分高于非训练组得分(p<0.05)。9、12个月时训练组MUSS得分与非训练组MUSS得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1)在听觉行为方面,随着CI使用时间的延长,受试儿童总体听觉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对声音的辨别和理解能力在3-9个月时有显著增长;在发声行为方面,受试儿童在CI植入6个月以后开始用言语方式表达。(2)术前残余听力在受试儿童CI使用前6个月时对听觉行为有影响作用,9个月以后影响作用逐渐减小;平均听力损失程度对受试儿童的言语发声行为未见显著影响。(3)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听觉行为和言语发声行为体现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语前聋患儿植入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Nurotron-Venus cochlear implant,Nurotron-Venus CI)后的听觉言语发育情况及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urotron-Venus CI植入的78例语前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植入年龄为13~96月,按植入年龄将患儿分为 A组(13~24月,16 例)、B 组(25~36月,13 例)、C组(37~48月,16 例)、D 组(49~72月,18 例)、 E 组(73~96月,15 例);在患儿术前及开机后1、3、6、12个月采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C、D、E组)、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 )(A、B组)进行听觉能力评估,开机后1、3、6、12个月使用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进行言语能力评估.术后行X线耳蜗平片检查明确电极位置及形态,定期随访了解术后相关并发症及佩戴人工耳蜗时间和使用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术前及开机后1、3、6、12月IT-MAIS或MAIS得分分别为1.67±1.19、6.60±5.12、11.86±5.44、17.41±5.04、22.87±5.46分,术后1、3、6、12月MUSS得分分别为5.01±3.26、8.38±3.58、11.88±3.88、16.58±4.95分,随着植入时间延长得分不断上升(均P<0.05);不同年龄组IT-MAIS或MAIS得分比较:术前A组低于C、D、E组,开机后1、3月A、B组低于E组,开机后6月A组低于C、D、E组,B组低于E组(均为P<0.05);不同年龄组MUSS得分比较:开机后1月B组低于E组,开机后3月A、B、C组低于E组,开机后6月A组低于C、D、E组,B组低于E组,开机后1年A组低于C、D、E组(均为P<0.05).所有患儿在开机后1、3、6、12月MUSS与IT-MAIS或MAIS得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918、0.808、0.881、0.756(均为P<0.05),两者呈正相关.78例患儿术后耳蜗位X线平片均显示电极位置正常,形态良好;2例患儿出现处理器故障,其余CI整体工作状态良好.结论 语前聋患儿国产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内,所有患儿的听觉言语能力随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小龄组患儿听觉言语得分在术后早期低于大龄患儿;听觉能力在开机后12月时已无差异,但小龄组患儿的言语能力仍低于大龄患儿;听觉整合能力越强,言语使用能力越强;Nurotron-Venus CI安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家庭状况对学龄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4月75例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6岁儿童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进行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评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庭状况(常居地、就学地点、经济状况、语言、主要教育者及其文化水平)儿童术后12个月听觉言语分级差异。结果75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CAP 平均分级分别为1.00、2.60、4.73、6.50级,SIR平均分级分别为1.00、1.54、2.51、3.53级,每相邻2个时间段的分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去大城市就学、说普通话家庭和家庭主要教育者为父母的儿童术后12个月CAP分级高;术后12个月说普通话家庭儿童的SIR分级高于说方言家庭儿童;家庭主要教育者的文化程度越高,术后12个月时患儿的CAP及SIR分级越高。结论儿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与康复时间和家庭教育氛围有明显关系,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越高,交流语言为普通话者术后康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长期听力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我院诊断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患者并行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患者的临床资料、听力及颞骨影像检查结果.对其中12例患儿通过听觉行为分级标准量表(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量表(SIR)两种问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特征对语前聋患儿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及语言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言前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 FES-CV)10个量表评价其家庭环境。植入后12个月应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分别对患儿的听力水平和言语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共有60个家庭填写了完整的调查问卷。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与CAP得分显著相关,而SIR得分仅与家庭亲密度显著相关。结论 家庭环境与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发育是相关的。本研究观察到家庭亲密性等多个特征与听力、言语之间的相关性。后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来明确其余家庭特征与耳蜗术后康复效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脑白质异常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 (cochlear implant,CI)术后康复效果.方法 对行CI的11例伴脑白质异常(研究组)及18例脑组织正常(对照组)的语前聋患儿于CI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e,SIR)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分析其结果.结果 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患儿CAP平均分级为2.41±0.47级,SIR平均分级为1.27±0.44级,而对照组患儿CAP平均分级为3.28±0.45级,SIR平均分级为1.89±0.31级,研究组患儿CAP和SIR平均分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4.983, P<0.05;t=4.371, P<0.05);术后12个月时研究组患儿CAP平均分级为4.00±0.43级,SIR平均分级为2.36±0.48级,对照组患儿CAP平均分级为4.22±0.63级,SIR平均分级为2.44±0.50级,两组间CAP和SIR平均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白质异常的语前聋患儿CI术后经过12个月的康复训练,其康复效果与脑白质正常的语前聋患儿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致聋基因突变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为人工耳蜗手术前预估术后康复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见的遗传性聋基因突变热点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为杂合突变的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相关基因全序列分析。根据基因结果,80例患儿分为4组,SLC26A4基因突变组、GJB2基因突变组、线粒体基因突变组,对照组为未发现SLC26A4、GJB2、线粒体基因突变患儿,使用声场扬声器测试人工耳蜗植入后助听听阈,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体系对患儿术后听觉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比较4组患儿CI植入术后1年康复效果的差异。结果 CI植入术后1年所有人工耳蜗患儿听觉言语能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各组患儿术前术后的听觉言语得分差异显著。GJB2基因突变组的患儿术后1年IT-MAIS、CAP分级和SIR分级得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声场助听听阈及言语年龄和SLC26A4基因突变组及对照组相比略有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SLC26A4基因突变组术后1年统计学分析显示各项评估结果略高于对照组,不及GJB2基因突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组术后1年仅2例各项得分接近对照组平均水平。结论不同致聋基因突变的患儿CI植入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均有改善,GJB2基因突变组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效果较好,SLC26A4基因突变组效果优势有待长期观察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CHARGE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眼组织病变(C)、心脏疾病(H)、后鼻孔闭锁(A)、生长与发育延迟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R)、生殖系统发育不良(G),以及耳部异常和/或耳聋(E)。该病是一种罕见的、通常散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三分之二的病例由于CHD7基因突变引起。对于出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的该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I)对于听力和语言的疗效在文献报道中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总结了三例CHARGE综合征患者CI的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方法三例诊断为CHARGE综合征的极重度SNHL患者,在我科接受CI,在常规术前检查外,对其CHD7基因进行测序。术后随访三年,对其听觉反应和言语发育进行监测。结果三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I,两例患者查出CHD7基因突变。耳部严重畸形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术后随访3年,一例患者有听力改善,但无言语发育;一例患者既无听觉反应,亦无言语发育;另一例患者听力明显改善,言语发育良好。结论患有极重度SNHL的CHARGE综合征患者,CI可能改善听觉反应和言语发育,但其转归并不总是理想的。对于耳部畸形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语前聋患儿双模式(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配戴助听器)干预与双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后早期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为语前聋患儿双侧干预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行双侧CI 28例(双侧CI组)和双模式干预28例(双模式组)语前聋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例罕见CEBALID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和基因诊断,总结其听力语言康复效果。方法 针对一个综合征耳聋小家系,包括1名听障儿童及其正常父母,通过临床资料、耳聋基因二代测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明确患儿致病基因和突变,评估助听前后听觉和言语能力。结果 患儿有典型的CEBALID综合征颅面部表型,听力诊断为左耳重度、右耳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二代测序发现患儿携带MN1基因c.3846_3849del(p.V1283Tfs*36)新发杂合突变,通过为期1年家庭为主的听力语言康复,听觉能力分级(CAP)由0级提高到4级,言语可懂度分级(SIR)仍然未达到1级。结论 二代测序有助于确定CEBALID综合征耳聋临床诊断,明确其分子机制,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综合征患儿听觉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Speech,Spatial,and Other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for parents,SSQ-P)是在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的基础上为儿童人群修改的版本,通过对患儿家长的问卷调查,评估患儿言语理解、声源定位及听觉质量的能力。SSQ-P的基本结构与成人版本相同,分为言语感知、空间听力和听觉质量三个维度,旨在评价患儿在日常复杂听觉场景中的表现。本研究对中文版SSQ-P进行信效度分析,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听力损失儿童言语空间质量评估的问卷。方法首先对Speech,Spatial,and Other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for parents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SSQ-P。纳入60例正常听力儿童及55例听力损失儿童进行研究,听损儿童中5例为双侧助听器患儿,另外50例为人工耳蜗植入患儿,耳蜗型号均为Nucleus■CI512。采用内部一致性检验评价量表的信度,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估方法分析其效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正常听力儿童与听力损失患儿的得分差别。采用配对t检验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的中文版SSQ-P得分进行比较。结果Cronbach’s α系数为0.936,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公因子,分别是言语识别、言语分辨、声源定位、听觉分辨和听觉质量。正常儿童组得分的中位数为9.87,听力损失儿童得分的中位数为0.333,P=0.000<0.01,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人工耳蜗术后1年患儿中文版SSQ-P量表得分明显高于术前,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者进行比较t=7.90,P=0.000<0.01,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SSQ-P得分比术前有了显著提高。结论中文版SSQ-P量表信效度很高,可用于听力损失患儿的空间听觉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听觉功能正常伴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39例经全面听力评估后证实为外周听觉功能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进行调查并随访.结果具有宫内及围产期高危因素或新生儿疾病史的现象较普遍,自闭症和精神发育迟滞可能是导致儿童外周听觉功能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病因.结论预防宫内及围产期高危因素或新生儿疾病是预防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关键.发现外周听觉功能正常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后应尽早将其转诊到心理卫生中心、儿科就诊,对其进行心理、言语语言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脑白质病的语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的可行性及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3年9~11月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4例伴脑白质病语前聋患儿为研究组(年龄1~6岁,平均3.79±1.93岁),同期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语前聋患儿16例为对照组(年龄1~6岁,平均4.38±1.93岁),术前均行临床听力学、影像学检查及语言能力、智力水平等评估,经乳突后鼓室面神经隐窝入路一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均到海南省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e,SIR)对两组术后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阶段的CAP和SIR分级.结果 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均获得听觉反应和不同程度的言语交流能力,随着康复时间延长两组患儿CAP及SIR分级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组术后6、12和24个月CAP平均分级分别为2.571±0.416、3.714±0.496、5.000±0.492级,SIR平均分级分别为1.357±0.133、2.143±0.275、3.071±0.245级,与对照组CAP(分别为2.688±0.313、3.875±0.364、5.000±0.354级)及SIR(分别为1.500±0.129、2.313±0.176、2.875±0.221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脑白质病的语前极重度感音性聋患儿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后可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与不伴脑白质病的同龄患儿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59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家长和康复教师进行调查随访。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者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进行分级评估。用组内单因素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和SIR分级结果与性别、惯用手、内耳发育、颅脑影像学情况、术前助听器使用、术前语训、植入耳侧、植入电极类型、植入年龄、植入后时间、术后语言环境、术后康复模式、家庭经济状况等13个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术前语训、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组间CAP分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不同的植入耳侧、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组间SIR分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与CAP、SIR分级结果均有显著相关。结论植入后时间、家庭经济状况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