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规放疗与大分割放疗对行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共12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常规放疗组(60例)和大分割放疗组(60例),术后分别行常规放疗(总放射剂量50 Gy/25 f,瘤床加量10 Gy/5 f)与大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42.4 Gy/16 f,瘤床加量10 Gy/4 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复发转移率、美容效果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3% vs 100.0%,93.3%vs96.7%,88.3%vs90.0%,均P>0.05),3年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 vs 1.7%,10.0% vs 6.7%,均P>0.05),美容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3% vs 9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放疗与大分割放疗用于行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具有相似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而大分割放疗方案具有放疗次数少、疗程短及经济性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放疗的短期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3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行乳腺癌保乳手术及低能X线术中放疗,术中予以适配器表面20 Gy处方剂量,术后观察手术区域并发症、放射性损伤、乳房美容效果。结果无严重3、4级不良反应;短期并发症为4例(13%)出现血清肿,其中2例需要外科抽吸处理;3例(10%)出现1—2级乳腺皮肤红斑;美容效果优秀率为50%。患者均未出现LR及远处转移。结论 低能X线术中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安全可行,在部分早期低危乳腺癌患者中可作为瘤床补量的一种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常规分割放疗和大分割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保乳术后病理分期为pT1~2 N0~1M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大分割放疗(46例)和常规分割放疗(46例).大分割放疗组2.4 Gy/次,总共18次,总剂量43.2 Gy,总时间为22天.常规分割治疗组2 Gy/次,总共25次,总剂量50 Gy,总时间为42天.结果 中位随访40个月,随访率为100%.2组3年生存率、急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容效果优良率以及放疗引起的血液学毒性表现都较为接近(P>0.05).结论 大分割放疗方案较常规放疗方案对于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缩短放疗时间,同时也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照射同步瘤床加量的短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6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全乳腺照射40.5 Gy/15 f,单次剂量2.7 Gy/f,同步瘤床推量至48 Gy/15 f,单次剂量3.2 Gy/f,总疗程3周,观察分析患者局部复发情况、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7月,随访率为100%,无局部复发情况发生。3例患者表现乳腺中度胀痛;Ⅰ、Ⅱ、Ⅲ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4.7%、1.6%;Ⅰ级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与Ⅰ~Ⅱ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6%、4.7%;放疗完成后4、7月美容优良率分别为90.6%、87.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同步瘤床加量的短期疗效与以往常规放疗方式相似,缩短放疗时间,不会增加皮肤不良反应及降低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5.
早期乳腺癌乳房保留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伞乳放疗的生存率和局部.区域控制率,探讨影响局部控制的因素.方法 近10年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接受保乳术者335例,其中术后单纯放疗、序贯化放疗、同期放化疗、化放化疗分别为25、194、80、36例.312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2例前哨淋巴结活榆.310例接受辅助化疗.256放疗范围为单纯乳房,79例包括区域淋巴结照射.全乳和区域淋巴结照射剂量为50 Gy分25次,中位瘤床剂量为60 Gy分30次.放疗和手术间隔时问<4、4~8、>8~20、>20周的比例分别为16.4%、23.6%、37.3%、22.7%.结果 中位随访期48.0个月(25.3~146.7个月).5年局部一区域控制率和同侧乳房控制率分别为94.5%和95.6%;5年无病生存率、无转移牛存牢和总生俘率分别为88.6%、93.2%和98.8%.单因素分析发现脉管受侵、神经受侵犯和Ⅱ期切除的5年局部控制率下降,手术与放疗间隔时间、化疗与放疗结合方式的局部榨制率均相似.多因素分析发现脉管侵犯和Ⅱ期切除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序贯化放疗+单纯放疗、同期放化疗、化放化疗≥3级皮肤反应(湿性脱皮)发生率分别为4.5%、80.0%、77.0%(χ2=226.00,P=0.000).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加术后伞乳放疗等可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和牛存率.脉管受侵与否和Ⅱ期切除是影响局部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未发现手术与放疗间隔时间、放疗与化疗结合方式对局部控制率有影响,但同期放化疗或化放化疗者发生皮肤湿性脱皮的概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左侧乳腺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靶区内剂量均匀性、心脏照射剂量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对3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逆向调强计划,实施全乳腺两野调强放疗。处方剂量为靶区X线46Gy,瘤床应用常规电子线追加14Gy,总量为60Gy。在同一病例CT片上设计常规全乳切线野照射46Gy。在两种治疗方法剂量体积直方图上比较靶区和心脏受照剂量。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以确定调强放疗是否可改善靶区内剂量均匀度并减少心脏受照剂量。结果调强放疗、常规放疗计划中CTV的D95分别为(4541±34)、(4517±62)cGy,V105%分别为17.5%±17.6%、29.4%±26.3%(P<0.01);V110%分别为0.3%±0.8%和3.7%±8.2%(P=0.010)。心脏的V30分别为4.6%±4.3%、18.8%±12.2%(P<0.01);V40分别为1.4%±2.3%、14.3%±11.0%(P<0.01)。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减少心脏受照剂量和体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低危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的局部控制情况、美容评价及不良反应,并对剂量学结果进行质量评估。方法 2008—2010年前瞻性临床Ⅱ期研究入组 39例早期(0~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28例、导管原位癌 5例、其他类型浸润性癌 6例。放疗处方剂量为38.5 Gy分10次,2 次/d,间隔6 h以上。不良反应评价采用NCI-CTC 3.0标准,美容评价依据Harris美容级别标准。结果 三维适形APBI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学结果,85%(33例)患者完全满足放疗质量控制评估标准。与ASTRO、GEC-ESTRO共识比较中危/高危患者比例分别为46%、18%和31%、3%。随访率100%,无一局部复发,无3、4级不良反应。放疗后6个月美容评价优异加良好者占90%(35例)。结论 三维适形APBI入组患者选择恰当,局部控制、不良反应和美容评价初步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13年1376例Ⅰ、Ⅱ期(T1-2N0-1/T3N0)单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930例(67.6%)同时接受化疗,先放疗后化疗 517例,先化疗后放疗 413例。1055例(76.7%)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86例(39.6%) HER-2阳性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Cox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55个月,10年样本量 90例。全组5、10年OS率分别为98.6%和91.5%,DFS率分别为94.6%和82.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6)、T分期(P=0.006)、N分期(P=0.004)、脉管癌栓(P=0.038)和放疗距手术时间(P=0.048)是DFS独立预后因素。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0.044)和ER水平(P=0.026)是DF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临床疗效满意。影响DFS率的因素包括年龄、T分期、N分期、脉管癌栓和放疗距手术时间。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的DFS率和N分期与E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108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乳术,大部分患者瘤床放置银夹标记.术后采用NE(诺维本+表阿霉素)或TE(紫杉醇+表阿霉素)或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化疗6周期.化疗后全乳接受调强放疗50 Gy分25次,瘤床电子线补量10 Gy分5次.ER/PR阳性的患者均给予三苯氧胺为主的内分泌治疗.结果 随访截至2007年12月,随访率为100%,随访满1、2、3年的例数分别为108、88、58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8/108)、100%(88/88)、98%(57/58),局部复发3例;放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乳房远期外观形状良好,未出现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及心脏损伤等副反应.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生存率高,复发转移少,副反应轻,达到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局部控制率目的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二维放疗模式下胸壁及锁骨上区剂量分布和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6年间20例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左右乳腺癌各10例。放疗范围为患侧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处方剂量43.5Gy (2.9 Gy/次)。胸壁采用单前野电子线照射,锁骨上下野予以6MV X线单前野照射。同时比较锁骨上下采用前后对穿野照射时的剂量分布。结果 锁骨上单前野照射中85%患者接受了D90≥90%处方剂量,前后对穿野中所有患者均达到了D90≥90%处方剂量(39.15Gy, EQD2≥45Gy),胸壁单前电子线野D90中位数为35.38Gy。非计划性内乳区域照射的平均剂量中位数为13.65Gy。体重指数小患者锁骨上、胸壁的D90更高(P=0.039、0.347)。结论 锁骨上下单前X线野能满足绝大多数受量≥90%的处方剂量照射,而前后对穿野在满足所有人受量需求时不增加正常组织受量。单前电子线野胸壁剂量分布不佳,内乳区有一定的非计划性照射,但剂量有限。体重指数是影响剂量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IM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IMRT及瘤床大分割同期加量的临床Ⅱ期研究。方法
2010—2013年本中心前瞻性收治20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采用IMRT全乳45 Gy分25次同期瘤床加量0.6 Gy/次总量60 Gy5周完成方案。Logistic 回归分析用于检验发生2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2008年~2010年收治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78例,其中38例行瘤床同步加量调强放疗(A组),剂量分割方案为全乳50Gy/25次(2Gy/次),瘤床同步加量至60Gy/25次(2.4Gy/次),总疗程33~35天;40例行常规分割调强放疗(B组),剂量分割方案为全乳50Gy/25次,后续瘤床推量10Gy/5次(2Gy/次),总疗程40~42天。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A组和B组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7.4%、97.5%(P=0.978);97.4%、95.0%(P=0.589)。A组和B组1、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9%、52.5%(P=0.632); 13.2%、12.5%(P=0.931);A组和B组的1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8%、15.0%(P=0.932);1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9%、10.0%(P=0.745)。A组和B组在放疗前、放疗后3、5年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6.8%、87.5%(P=0.931);84.2%、85.0%(P=0.932);81.6%、82.5%(P=0.916)。结论:保乳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与常规分割调强放疗相似,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4.
《Cancer radiothérapie》2014,18(3):165-170
Purpose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whole breast irradiation with a concomitant boost.Patients and materials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21 patients with node negative T1-T2 breast tumors inferior to 3 cm in diameter, previously treated by conservative surgery without chemotherapy. A dose of 50 Gy was delivered to the whole breast in 2 Gy daily fractions with 5 weekly treatments. A concomitant boost to the lumpectomy site delivered a total of 10 Gy in 1 Gy fractions twice a week. This would result in an equivalent tumour bed dose (assuming an α/β of 4) of approximately 65 Gy in 2 Gy fractions.ResultsOver 7 years, 121 patients were treated. The median age was 67 years (range, 46–86 years). Stage distribution was: 115 T1, 6 T2; 116 tumors had positive hormonal receptors, 6 grade SBR3. 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6 years (range, 1.4–11.4 years), 5-year overall survival was 98.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95–1),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100% and 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100%. The maximum acute skin toxicity by the end of treatment was grade 2. Cosmetic outcomes were good on the long term. One spontaneous rib fracture was observed 1 year after radiotherapy among 76 patients.ConclusionsThe study shows that whole breast radiation therapy with a concomitant boost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selected patients with low risk of relapse, and gives excellent long term results. This protocol represents a good alternative to longer standard whole breast radiation therapy with sequential boost to the lumpectomy b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短疗程放疗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美容效果。方法 2008—2010年本院收治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 306例,其中 160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后续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 46~48 d;146例行短疗程放疗(短程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同步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 30~32 d。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χ2检验两组资料可比性、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1、2、3年生存率均为100%,均无局部复发(χ2=0.00,P=1.000)。常规组与短程组1、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9%与45.1%(χ2=0.73,P=0.695)、16.3%与13.7%(χ2=0.73,P=0.695),1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9%与17.1%(χ2=0.00,P=0.954);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1.9%与13.7%(χ2=0.23,P=0.633);美容优良率分别为66.2%与65.5%(χ2=0.01,P=0.927)。结论 保乳术后全乳放疗同步瘤床加量的短疗程方案与常规放疗的疗效相似,美容效果相当且未加重皮肤反应,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疗效和美观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和美观效果。方法 保乳术后全乳外照射和瘤床加量共10 9例,79例除应用高剂量率插植技术[T1期肿瘤用单排插植,针距为1.5cm ,T2期以上肿瘤用双排或三排插植;针距间单次剂量(DB) 10~12Gy ,靶区周边剂量为85 %DB]外,其中4 8例还经组织间插植加量放疗;30例除采用电子线常规外照射15Gy外,其中2 7例还经电子线外照加量放疗。全乳照射应用6MV直线加速器,采用双切线半野照射技术,靶区剂量为4 5~5 2Gy(平均4 8.6Gy)。采用医生评分与患者问卷方法评价美观效果。结果 5年生存率为93.8% ,局部复发率为6 .5 %。全组无放射性溃疡发生,5例出现位于插植针孔周围急性皮肤炎症。在经临床随访体检的75例中,医生打分和患者自评满意度为优的比例分别占87%和81% (P >0 .0 5 )。两组满意度医生总评为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1.2 %和85 .2 %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少。不同的瘤床加量放疗方法不影响美观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MR加速器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流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15例采用MR加速器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 探讨肝脏肿瘤采用MR加速器治疗的流程, 分析患者肿瘤的图像识别率、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15例患者中肝细胞癌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8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肝内1个病灶10例、2个病灶4例、3个病灶1例;中位肿瘤最长径2.4 cm (0.8~9.8 cm)。MR加速器大体肿瘤体积(GTV)识别率达13/15, 2例患者GTV显示不清, 采用肿瘤周边大血管或胆管识别辅助仍可达精准配准。全组患者均接受体部立体定向放疗。肝细胞癌患者中位分割次数9次(5~10次), GTV或计划靶体积(PGTV)中位单次剂量6 Gy (5~10 Gy), 中位总剂量52 Gy (50~54 Gy), α/β=10的中位2 Gy等效剂量(EQD2Gy)为72 Gy (62.5~83.3 Gy)。肝转移瘤患者中位分割次数10次(5~10次), GTV或PGTV的中位单次剂量5 Gy (5~10 Gy), 中位总剂量50 Gy (40~50 Gy), α/β=5的中位EQD2Gy为71.4 Gy (71.4~107.1 Gy)。放疗后1个月野内总有效率8/13, 疾病控制率13/13, 放疗后3~6个月野内总有效率6/6。全组患者中位随访4.0个月(0.3~11.6个月), 4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分别为15/15、11/15和15/15。放疗不良反应轻微, 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 MR加速器对肝内肿瘤显示率高, 且可通过周边大血管或胆管的显示辅助精准配准, 在肝脏肿瘤的精准治疗上初步展现优势, 局部疗效肯定, 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三维放疗的疗效、美容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 2009-2010年45例pT is~2N 0~1M 0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三维适形或简化调强放疗,全乳43.5 Gy,瘤床补量8.7Gy,2.9Gy/次, 总疗程24 d。33例接受了化疗,其中新辅助化疗2例、术后化疗31例。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
结果 随访率100%。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生存率均为100%;1例单发骨转移。2级乳房水肿1例,2级乳房纤维化6例,2级上肢水肿1例。2级放射性皮炎4例,1、2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5、2例。与同期保乳术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放疗次数由30次降至18次,疗程由40 d缩短至24 d,费用由30450元降至19770元。
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和美容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接受,且能显著降低治疗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