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坳陷型湖盆沉积的陆源碎屑沉积物由湖盆四周的河流和冲积扇供给,三角洲沉积集中于一个或多个沉积中心.湖盆由水退与水进沉积层段交替充填.最大洪泛期沉积的湖相泥岩为坳陷型盆地重要的生油岩和区域性封盖层.2个最大洪泛期沉积的湖相泥岩所夹持的砂岩体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最主要目标.在2个最大洪泛期之间,存在着湖平面升降变化的多次一级旋回.这种频繁的湖平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导致岸线的迁移与三角洲朵叶体的摆动,使得大型三角洲前缘相带成为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地区.坳陷型湖盆中发育的隐蔽油气藏,大都具有面积大、渗透率和储量丰度低的特点,但有构造背景配合,就可以形成富集高产区块.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含油层段为这种油气藏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2.
试论松辽盆地湖盆三角洲沉积类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断、坳陷沉积盆地,以陆相含油著称于世。在它的演化历史中,曾经历过多次构造上升与下降运动,形成巨厚的多旋回沉积岩系。其中三角洲相十分发育。近十年来,许多人对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三角州进行过大量报导和描述。其中王衡鉴等人较系统地对松辽湖盆三角洲进行了论述和分类。本文所论及的是松辽盆地南部出现较多,形成于早白垩世的三角洲。尽管这些三角洲之间千差万别,但从沉积古地理背景出发,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本文的分类与裘亦南等人的陆相三角洲分类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3.
松江盆地大型叶状三角洲沉积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白垩世中期,松辽湖盆为统一的大型坳陷型湖盆,在湖盆北部发育一大型叶状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它与传统的吉尔伯特型小型湖盆三角洲、海盆三角洲均有明显的不同,具有独特的大型浅水湖盆的沉积特征。单体三角洲形如叶片,薄而广布;复合三角洲面积辽阔,厚度巨大,具迭叶状加积特征。据三角洲内、外前缘相砂体类型、几何形态及稳定性的差异,可在这一大型叶状湖盆三角洲沉积中进一步划分出四种三角洲沉积模式和八种亚模式。  相似文献   

4.
姚芳  卢异  何婉茹  徐金莲 《特种油气藏》2010,17(1):37-40,48
以"满凹含油"理论为指导,对黄骅坳陷南部孔二段沉积演化背景、沉积相带及烃源岩分布特征开展研究,落实湖盆内部孔二段沉积期发育的坳陷型盆缘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岩性油气藏分布有利区带,具备形成自生、自储型岩性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同时,对孔二段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原始沉积构型与构造的配置关系,提出了黄骅坳陷南部孔二段岩性油气藏潜力区。  相似文献   

5.
东营组作为济阳坳陷断陷末期沉积的重要层系,对其沉积体系认识不清导致对其储层分布、油藏类型、成藏规律不明确,从而制约了东营组的勘探。综合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依据沉积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断陷末期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岩相古地理多因素分析表明,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时期在单斜式构造背景控制下形成了东部跨凹陷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东三段沉积时期是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期,东二段湖盆收缩、沉积范围缩小,西部以滨浅湖沉积为主,伴有小型的近源扇三角洲及近岸水下扇沉积,东部演化为以河流相为主。东一段沉积时期湖盆萎缩,广泛发育河流相及滨浅湖沉积。平面上充填样式表现为由南部的东营凹陷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亚相向北部沾化—滩海地区的前三角洲亚相过渡,前三角洲发育一定规模的滑塌浊积扇。东营组沉积模式的建立不仅完善了济阳坳陷新生代沉积演化序列,对东营组储层预测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也为今后东营组成藏条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是吉林油田近年提储增效的主力区块,但上白垩统姚家组勘探长期未获得突破。基于147口探井和300口开发井资料,重点结合25口井岩心观察,以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分析和地震切片为手段,结合现代沉积分析,探讨了该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浅水三角洲的形成背景、沉积特征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姚家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Y1与SQY2+3)和6个四级层序(RST)。姚家组沉积期,研究区古坡度小于3°、古水深小于20 m、干热的古气候与东部敞盆的古地理格局,促成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其浅水三角洲具备牵引流和“源近流短”的沉积特征,发育强水动力沉积构造,表现为毯式三角洲形态和叠瓦状加积地震反射。结合赣江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实例认为,该区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大规模湖盆中心薄层砂体,具有“平面长距离推进,垂向多期广覆式叠置”的特征,该认识对松辽盆地南部坳陷区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构成模式对岩性圈闭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理论,研究了松辽盆地深水坳陷湖盆期(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的层序构成模式对岩性圈闭分布的控制,结果表明,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为深水坳陷湖盆.沿长轴方向为缓坡,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在河口的前方形成分布较广、相对较薄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及湖底扇.沿短轴方向为陡坡,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而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向湖区方向过渡为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在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区发育重力流成因的湖底扇.长轴缓坡部位,岩性圈闭主要发育于河流—三角洲复合体靠近深湖区的边缘地带.在盆地陡坡部位,岩性圈闭主要发育于陡坡坡底的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区多种重力流类型成因的湖底扇.  相似文献   

8.
白垩纪松辽湖盆沉积类型属潮湿带近海坳陷型。松辽盆地南部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布于四大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含油层段主要分布于二级、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油气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随着油气勘探的进展,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目标。西部斜坡区具有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条件。图3表1参9  相似文献   

9.
以南苏丹断陷湖盆迈卢特盆地为例,通过区域地质、岩心、测井、粒度及地震相等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北部凹陷弱裂陷期形成的古近系Yabus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受盆地裂陷活动与湖平面变化影响,Yabus组上段和下段具有不同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Yabus组下段沉积时期,盆地构造活动弱,湖盆水体浅,以发育广泛分布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为特征。Yabus组上段沉积时期,盆地裂陷活动增强,湖盆水体缓慢加深,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及局部的滨浅湖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砂体在断层配合下可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研究成果对迈卢特盆地北部凹陷的成熟探区滚动挖潜与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泉头组四段沉积充填与成藏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辽大型陆相坳陷盆地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为沉积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河流及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较差,以低孔、低渗为主,点砂坝、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及小型河口坝砂体物性较好,成藏率较高.青山口组一段的湖相泥岩既是烃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使扶余油层形成了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不同的砂地比使扶余油层油藏具有分带性,由盆地边缘向内部分成构造、复合及岩性3个油藏类型带.成熟烃源岩控制着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区,区内以小型河流、浅水三角洲及浅水湖泊沉积为主,形成了大面积岩性油藏及复合油藏发育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和测井相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6种微相。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把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分为1个长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K1q4-sq1和K1q4-sq2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K1q4-sq3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综合分析D25,DS401等7口钻井资料认为,该区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上覆沉积的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  相似文献   

12.
松辽湖盆白垩纪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最大湖盆之一。盆地基底由古生代和前古生代变质岩及岩浆岩组成。三叠纪处于剥蚀夷平状态,没有沉积。侏罗纪形成许多分隔的断陷盆地,充填了火山岩及含煤建造。白垩纪早中期,盆地由断陷逐渐转变成坳陷,沉积物厚达4000—5000米(表1)。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盆地逐渐萎缩,形成今日之平原地貌。  相似文献   

13.
延长组长 8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 8 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 8 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 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 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 8 油层组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相似文献   

14.
冲积沉积体系多发育于盆-山耦合处,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研究其特征对于揭示盆-山耦合关系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应用高精度开发地震、丰富的密井网资料及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格架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其内部沉积类型、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及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①百口泉地区三叠系为完整的二级层序,根据其内部沉积特征的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即百口泉组及克下组(除S6砂组外)构成的以低位域发育为主的底部三级层序(TSQ1)、S6砂组及克上组构成的以低位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中部三级层序(TSQ2)、白碱滩组整体以湖侵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上部三级层序(TSQ3);②明确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为冲积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类型,与之相伴的沉积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TSQ1处于湖平面较低时期,发育大规模、垂向呈退积叠置的冲积扇,随着湖平面的上升,TSQ2发育扇三角洲,TSQ3早期湖平面快速上升并达到最大值,发育滨湖-半深湖,晚期湖平面下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③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TSQ1发育厚度较大的近源块状冲积扇砂砾岩储层,加之临近油源断裂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路径,后期受断裂遮挡易于形成储量丰度较高的构造-岩性油气藏,TSQ2和TSQ3发育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是其优质储层,远离油源断裂的斜坡部位因沉积差异导致物性的遮挡,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英台—大安地区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6种微相。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物性及含油气性差异明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下白垩统登娄库组、营城组和上侏罗统沙河子组广泛发育致密砂砾岩,是该区主要的储层。深层致密砂砾岩气藏显现良好的勘探前景,正确认识该类储层是有效开发其油气资源的前提条件。文中应用地质、化验分析和地球物理等方法,以松辽盆地南部A断陷为例,从沉积相带展布、成岩相类型、构造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该区深层致密砂砾岩有效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有利沉积相带多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有利成岩相多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致密强压实相、致密压实-硅质胶结相、致密压实-含方解石胶结相为有利隔层;穹窿、断鼻等构造附近有利于该类储层微裂缝和溶蚀作用的发生,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头台地区泉四段属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湖泊相分为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自下而上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反映了泉四段沉积时期盆地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微相最为发育,其砂岩是有利的储集层.由于分流河道间发育,其泥岩常常包裹或覆盖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和薄层砂等砂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从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准噶尔盆地Z1井区J1s2储层的沉积微相展布.认为J1s22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多期叠加的分流河道微相沉积.J1s21下部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沉积、上部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Z1井位于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区,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桑合油田都一段扇三角洲储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搞清桑合油田主力层位都一段(下白垩统都红木组)的沉积特征和储层变化情况,认清油水分布规律,文中利用大量的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根据岩性分析、岩心观察和油气显示资料,对白音查干凹陷桑合油田都一段储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储层的岩性、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并对其含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本区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局部存在重力流沉积。而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储集条件和含油性最好,是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相似文献   

20.
浅水三角洲是大规模岩性油气藏发育的基础,其形成的弥散状分布的砂体和频繁进退的湖平面是大规模岩性地层圈闭形成的有利条件。在岩心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手段,分析饶阳凹陷蠡县斜坡沙河街组沉积相类型及成因,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为在构造圈闭不发育的背景下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提供了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