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建国  任晶婧 《酿酒科技》2011,(5):106-107,109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以酒醅为材料建立酒醅的水分、酸度、淀粉、酒精度的含量分析模型,实现了大批量酒醅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采集酒醅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检测酒醅中水分、酸度值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经内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为:酒醅中水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4,酸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证明所建模型测得的酒醅中水分和酸度值与真实值拟合良好。经盲样检测,结果为:模型所测酒醅水分和酸度值均与实际值相匹配且模型稳定性良好,证明所建模型可以实现对酒醅中水分和酸度值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清香型酒醅理化指标的快速检测,结合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同时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入缸酒醅水分、淀粉和发酵酒醅水分、酸度、酒度、淀粉指标的快速检测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使用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波数范围建立模型,使用内部交叉验证得到最优模型,各理化指标模型的相关系数(R2)值大于0.7线性良好,交叉验证均方根(RMSECV)小于1.15预测误差较小。使用盲样对各指标的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以内,符合生产检测的需求,可运用于酒醅的日常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化验数据科学指导白酒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总结历年的生产化验数据,包括入窖粮酷的粮醅比、粮糠比、粮水比及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及粮曲比;出窖酒酷的水分、酸度、残余淀粉及酒度等,找出最佳配比方案,用以指导生产。指出根据计算,以增、减粮调节入窖粮酷的淀粉含量,出窖淀粉在10%以上时应减粮。加大糠壳用量也是降低淀粉含量和降酸的措施之一,但应控制量。量水的加量应视出窖酒醅的水分而定,可按粮、糠、醅的配比计算。此外,根据化验数据,采用适当措施控制出窖酒酷和入窖粮槽的酸度,出窖酒酷的酸度控制在旺季2.5—3.0,淡季3.0—3.5;入窖粮酷酸度控制在旺季1.2一1.7,淡季1.7—2.0。(单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高度堆积发酵酱酒醅中水分、酸度、淀粉和还原糖的差异变化,以湖南湘窖酒厂新建酱酒车间不同堆高的堆积酒醅为研究对象,水分采用恒温干燥法测定,酸度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和淀粉含量采用葡萄糖标准溶液反滴定法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堆积高度的增加,酱酒醅的水分、酸度、还原糖和淀粉含量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酒醅水分含量变化范围在42%~48%之间。同一高度不同空间位置的酱酒醅中水分、酸度、还原糖含量整体上表现为由上层到下层依次上升,而淀粉含量则由上层到下层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高度堆积发酵酱酒醅的主要理化指标的差异变化,为优化堆积发酵堆高工艺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白酒酒醅分析模型,实现对泸型白酒酒醅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的大批量快速定量分析.利用趋近归一化(ncl)、一阶导数(db1)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光谱进行处理,使用协同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向后间隔偏最小二乘法(BIPLS)等算法对光谱波段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快速检...  相似文献   

7.
发酵糟醅质量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起着关键作用,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实现对糟醅的及时、准确、高效检测。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北方浓香型白酒出入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三个理化指标进行了快速分析并建立了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入窖糟醅水分含量、酸度、淀粉含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0.79、0.65,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77%、0.11 mmol/10 g、0.11%;出窖糟醅水分含量、酸度、淀粉含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0.92、0.79,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4%、0.16 mmol/10 g、0.49%,模型的质量较好。并且利用验证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入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的模型预测的标准偏差分别为2.10%、0.22 mmol/10 g、1.32%,出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的模型预测的标准偏差分别为1.61%、0.56 mmol/10 g、1.13%,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生产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对兰陵浓香型白酒发酵酒醅进行检测,分别建立了全发酵过程入池、出池酒醅整体模型.其中,入池酒醅水分、淀粉、酸度模型的预测偏差分别为±1.2%、±1.5%,±0.25°;出池酒醅水分、淀粉、酸度和酒精度模型的预测偏差分别为±1.1%、±1.6%、±0.4°、±0.5%vol,均能满足使用时对分析精...  相似文献   

9.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领域中,酒醅是一种复杂的固液混合物,对酒醅直接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难度较高.为了检测酒醅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模型效果,试验了4种不同的光谱采样模式,分别进行了酒醅近红外光谱建模试验,分析不同模式下酒醅水分定量分析模型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季节李渡特香型白酒的发酵温度、水分、酸度、淀粉、酒精含量以及新酒总酸总酯、微量成分、出酒率、感官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旺季、平季、淡季入窖温度有显著差异,旺季入窖温度为16~19℃,平季、淡季入窖温度为20~25℃,发酵快慢及顶温不同;旺季、平季、淡季的入窖酸度范围分别为1.1~1.4,1.2~1.5,1.4~1.8mmol/10g,其出窖酒醅酸度、新酒总酸含量依次递增且差异显著;旺季、平季、淡季的入窖水分分别在56%~58%,57%~59%,58%~60%,其入窖淀粉浓度和出窖酒醅酒精含量依次递减且差异显著,而不同季节新酒微量成分也存在差异。综上,旺季新酒产品质量好,应在平季、淡季尽量降低入窖温度,提高入窖水分,降低酒糟淀粉含量,以期控制酒糟酸度,提升新酒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某公司酿酒车间2个班组全周期窖池为研究对象,跟踪窖内不同位置发酵酒醅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酒醅的水分、酸度随着轮次推进逐渐增加,淀粉含量逐渐减少;同一轮次中,上层酒醅的水分总体高于中层和下层,不同位置酒醅的酸度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淀粉含量总体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分析了六粮浓香型白酒不同部位酒醅发酵过程理化指标的差异,探究了中心酒醅和边缘酒醅的水分、酸度、还原糖、淀粉、总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酒醅理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可将整个发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发酵前期(0~18 d)、中期(18~54 d)和后期(54~76 d);相同发酵时间,不同部位酒醅水分、酸度、还原糖、淀粉、总酯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部位酒醅,其水分、还原糖含量在发酵0~8 d差异显著(P<0.05),酒醅还原糖、淀粉含量在发酵18~33 d差异显著(P<0.05),酒醅淀粉、水分、总酯含量在发酵54~76 d差异显著(P<0.05)。六粮浓香型白酒中心酒醅和边缘酒醅的理化指标在时间层面的变化趋势比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选用浓酱兼香型白云边酒酿造生产过程中的酒醅作为样品集,采用近红外光谱方法与对应的手工检测值匹配后形成数据集,通过主成分分析,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酒醅数据分析模型。经定标验证证明模型测得的酒醅水分、酸度、还原糖和淀粉值与实际值拟合良好,各相关系数RSQ和经系统偏差修正后的预测偏差SEP(C)分别为0.935、0.916、0.940、0.981和0.306、0.070、0.092、0.212。经盲样检测,表明构建的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且稳定性较高,能够应用于酿造中大批量酒醅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雷勇 《酿酒》1998,(6):50-50
一、夏季掉排的主要表现1.出窖酒醅颜色暗黑,手感无弹性,醅粘无骨力。2.出窖酒醅闻起来酸味较大,甚至有倒烧味。化验水份大,高达64%-68%。3.出窖化验糟醅残余淀粉含量高达14%~15%,酸度远远高于酒精含量。4.出酒低,出酒率低至20%以下。二、...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MEMS技术的SIMC-3120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632个白酒酒醅样品的漫反射光谱,将所得的950~1650 nm波段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进行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出入窖样品水分、酸度和淀粉的定性、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SIMC-3120可以利用更少数量样本实现快速建模...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酒醅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指标只能离线检测,化学方法检测工序复杂,工作量大的问题,通过研究发酵机理,选择发酵过程产生的O2、CO2、湿度和温度为监测指标,使用多传感器监测技术和无线通信网络构建发酵参数自动化采集系统,同时运用化学方法对采集的酒醅样品进行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3个指标检测,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以发酵环境O...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异常识别算法识别出原数据集中存在的奇异点,以建立预测精度更高的酒醅定量分析模型。方法 在研究中采用集群分析思维,利用马氏距离、主成分马氏距离、蒙特卡罗交叉验证法对108个样本进行异常样品识别以及剔除,以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算法进行样品集的划分,划分比例为3:1。结果 酒醅水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马氏距离处理后预测精度达到最高,预测相关系数上升了0.43%,预测均方根误差下降了6.94%;酒醅酸度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马氏距离处理后精度达到最高,预测相关系数上升了0.02%,预测均方根误差下降了0.20%;酒醅还原糖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蒙特卡罗处理后,预测相关系数上升了8.74%,预测均方根误差下降了42.14%;酒醅淀粉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蒙特卡罗处理后精度达到最高,预测相关系数上升了2.81%,预测均方根误差下降了57.80%。结论 经过验证,剔除异常样品可建立出预测精度更高的酒醅定量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一种利用混蒸混烧方法生产清香型白酒——适之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对适之酒发酵过程中酒醅温度、淀粉、还原糖含量、水分、酸度、和酒精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的探讨以及成品酒的理化指标分析,验证该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该生产工艺下,出池酒醅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水分和酸度分别为11.76%、0.42%、61.2%、2.17 g/100 mL,出池温度为18.5℃,酒醅中酒精含量为7.4%vol,白酒发酵正常,酒精含量较高,所产白酒符合清香型大曲白酒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泸型酒不同窖龄窖池的酒醅在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对不同窖龄窖池不同空间层次的酒醅进行理化指标(水分、酸度、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乙醇含量)分析检测与变化规律探究,可以更准确地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指导实际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在泸型酒发酵过程中,随着淀粉的不断消耗,酒醅酸度、水分、乙醇含量逐渐上升,还原糖含量先上升后降低;老窖池不同空间层次的酒醅水分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各层次的酒醅酸度普遍高于新窖池;在第7~21天新窖池下层酒醅的还原糖含量普遍高于上层、中层,在发酵后期老窖池的上层酒醅还原糖含量高于中、下层;新、老窖池的乙醇含量呈现前期上升后期缓慢降低的趋势,但新窖池上层的乙醇含量在发酵第56天后因有机酸含量低,酯化反应底物不足,出现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任金玫  李洁 《酿酒》2021,48(2):62-66
以西凤浓香调味酒车间的压窖窖池为研究对象,跟踪测定2个试验班组上、中、下出池酒醅的水分、酸度、还原糖、淀粉、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并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出酒率高的试验组理化指标均低于出酒率低的试验组.初步探明了其中一组窖池发酵不良的原因,对其酒醅酸度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明酸度过大的主要因素为乳酸,并对降低酒醅的中乳酸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