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于是,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便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着,不仅研究哲学的人们应用它们,而且研究文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伦理学的,研究价值论的,都在应用它们。而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同志都把主体和客体看作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但是,如果认识论可以把它们作为本学科的基本范畴,那么,以上其他学科可以不可以分别地把主体和客体作为自己的基本范畴?似乎在逻辑上不好说不可以。但如果说可以这样,那么认识论至少在这里是无法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怎么办呢?这里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便是主体与认识主体、客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向客体发生作用的客观活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本原的主体与活动的客体之间能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论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考察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历史形成、科学规定及二者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通过物的关系研究人的关系,研究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结合主体的发展来研究客体运动,阐明资本运动包含三个阶段、两种过程、两个层面、多种因素、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结合客体运动研究主体的发展,说明主体本质关系及其表现形式、主体各种观念和行为随着阶段递进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最主要的特征莫过于主体性在西方社会的全面确立.对公司而言,现代性意味着承认公司的主体地位.公司的主体地位主要基于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受后现代性思潮和法律经济学分析的影响,"公司契约论"与"公司企业论"先后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成长起来."公司契约论"与"公司企业论"的实质是"公司客体论",它们在理论上都有难以克服的困境,因此,重申公司的主体性传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难于掌握的艺术必然,这是一个永远需要的艺术合题——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艺术史上,许多大师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取得了辉煌的不朽的艺术成果,这就当然要求美学理论对这种融合进行深入的研究。 16—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弗·培根用拉丁文为艺术下了个定义: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意思为: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培根没有说“相加”,而是说“相乘”,因为相加表明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组合关系,只有相乘才能表明二者的融合。当然,培根用“相乘”来表述艺术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溶解和化合,显得还不够精细,但他的这个定义的确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独特性,产生出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的具有新价值、新效用的思想与方法的活动。创新活动是一种有高度目的性、效用性的功能系统,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和创新中介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它是创新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创新系统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创新客体是创新活动中居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创新主体所指向的对象,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知识、技术与管理对已有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行重组与再现所产生的具有新价值与新效用的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文艺欣赏活动的认识,同样受着一般认识论格局的拘束,没有真正把握文艺欣赏活动的特质,存在很大片面性,把文艺欣赏这一十分复杂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创造活动简单化了。西方现代美学文艺学发展到3—50年代,在“移情说”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强了对欣赏者的作用的研究,把文艺作品放在欣赏过程中来考察,把欣赏过程中实际存在(发生)的对象与原作品(文本)加以区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客体提出的根据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人们活动半径和范围的增长和扩大,人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也日益增多。以道德活动领域、道德活动对象、道德原则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客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科学界定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对纷繁复杂的主客体道德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提出了在“整个世界的生产”中“包括精神的生产”这一论断,并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使用和论述过这一概念,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精神生产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与概括。精神生产应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提出及对其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境界的理解与对自身认识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较长一段时期,我们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却非常不够。随着社会改革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精神生产的作用已愈益为人们所认识,因此从哲学层次上研究与探讨这一范畴也就显得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0.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11.
12.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经济发展史又可以称为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的演变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主体、经济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直接导致了经济的起落兴衰.新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宽广的考察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与公共事业改革方向、途径的认识。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客体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由政府、执政党、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民众构成的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则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不同意电子计算机是人工认识主体的提法,我认为认识主体只有一个,它就是作为自然界发展最高产物的有意识的人。但我认为哲学应该认真研究现代科学有关思维本质、认识工具的作用与地位问题的新提法。这方面有二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特殊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我们强调人的思维的特殊性是对的,但不能忽视生命、思维运动与物理、化学运动的统一性。从人类认识史看,不仅统一性思想经常在认识世界中起一种推动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15.
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在实践总体中生成与创造、建构与重构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 作为现实主体的人,其规定性至少有三:一是客观现实性。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肉体的,自然力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简言之,主体首先是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且,对于人的活动来说,“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二是自觉能动性。马克思主体观的本质规定性是“实践存在物”,是“感性活动“,而不是“感性存在”。人区别于物的能动性就在于它具有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鉴此,主体不仅是自然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一些错误论理的影响下,文学创作要求作家深人生活、反映生活的提法受到某些人的批判、非议和嘲弄。他们认为这样的提法是“并不触及任何文艺创作中的内在规律”,专注于这类说法是“文学回归自身的障碍”。随之而来的是“主体意识论”异军突起,一时间成为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在文学创作领域里,文学主体性引起了普遍重视,其作用也得到了极大加强。他们夸大和抬高“主体性”,把文学的“主体性”与社会生活绝然对立起来,并且竭力攻讦文学反映生活是直观反映论,认为这种直观反映造成了文学的悲剧,并断言作家只有凭借自我意…  相似文献   

17.
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夏甄陶一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认识系统的“解剖”结构中互相关联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关系。在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子系统之间,还有一个把它们关联起来并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形...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史上,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内涵,经历了种种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科学地制定了主体和客体范畴。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主体和客体概念的内涵规定是有区别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承认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等外,还具有本体论的关系。不仅客体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主体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历史是由历史主体所创造的。没有历史主体,就不会有人类的历史,也不会有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展现了丰富的、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讨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多种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继承并发展这一伟大理论遗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这一理论,谈谈我们的一些浅见。一、实践是主体—客体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主体—客体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就是指他是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主人。这里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