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SC及原位FTIR技术研究了双马来酰亚妥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获得了在固化反应过程中各组分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结合热分析数据,确立了最佳固化工艺。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分层填充EDI膜堆的特征,考察了一级两段式膜堆每段填充层数对EDI过程的影响.实验表明:每段填充2和16层的膜堆,在稳态条件下运行的电压一电流密度曲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EDI膜堆浓水pH值随电流密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最后稳定在碱性范围;两个膜堆均能在一定条件下持续、稳定生产17 MΩ·cm以上高纯水.最终,当两个膜堆在120 V下达到稳态运行时,填充的阴、阳树脂均具有一定的再生程度.  相似文献   

3.
用熔融插层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ASA)/有机蒙脱土(OMMT)复合材料,研究了OMMT对PTT/ASA体系相形态、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MMT主要以剥离态分布在PTT基体相和界面处,使ASA分散相的尺寸变小,体系的弹性模量和复数黏度得到提高;同时,OMMT是异相成核剂,使体系结晶峰向高温偏移;依据Palierne和Gramspacher-Meissner模型评估,发现OMMT可增大聚合物的界面模量和界面层厚度,在适量范围内使体系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树脂与固化剂、促进刑等混合后组成树脂体系.单纯依赖实验方法测量树脂体系的黏度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故引入化学流变模型来预测树脂黏度.简述了热固性树脂体系流变性能的实验流程,综述了适用于LCM工艺用热固性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模型.这些模型包括双阿累尼乌斯模型、工程黏度模型、WLF模型、Fon-tana模型和Kiuna改性模型,同时评述了各模型的形式和特点.最后分析了现有化学流变模型的不足,指出综合考虑温度和固化程度因素、适用范围更广的化学流变模型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尿素对弱酸性起始合成的UF树脂固化性能影响,采用DSC研究了弱酸性起始合成UF树脂中碱性加成阶段尿素添加次数和间隔时间对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影响.计算了碱性加成阶段尿素添加次数和间隔时间不同的UF树脂的固化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并建立相应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弱酸性起始合成UF树脂,碱性阶段尿素添加次数和添加间隔时间影响树脂固化,尿素添加次数增加和尿素添加次数相同而添加尿素时间间隔延长能降低UF树脂固化体系的活化能.弱酸性起始合成UF树脂的固化反应是介于0.92~0.93级之间的非基元反应.  相似文献   

6.
以T800碳纤维/X850环氧树脂复合材料T型制件为结合对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建立了反映复合材料制件单馈口谐振腔体微波固化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了微波腔体和制件内部的电磁场、温度场、固化度场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微波输入功率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在微波腔体内和制件内存在相反的电场强度分布,在复合材料制件内,远离微波馈入端口的区域的电场强度要高于近馈入端口区域,且在制件棱角区域,电场强度存在较强的尖端效应;随微波输入功率增加,微波腔体及制件内部的电场强度均随之增加,制件内电场强度最大值出现在上、下表面,且下表面温度明显较上表面高;提高微波输入功率会导致制件升温过快,进而诱发温度及固化度梯度。在升温中后期的制件厚度方向,温度和固化度梯度较明显。本文推荐微波输入功率应控制在500 W以内。  相似文献   

7.
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固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合材料固化是成型过程中关键步骤之一,涉及到模具设计,成型工艺确定等.本文采用等温DSC分别研究了玻璃纤维/乙烯基酯树脂,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和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过程.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的存在加速了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速度,而碳纤维的存在使得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速度变慢,纤维增强材料的存在提高了树脂的固化度.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油动四旋翼无人机载重能力,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金属传动轴进行研究.CFRP-金属传动轴扭转强度影响因素为CFRP管制孔质量问题和传动过程中销钉对连接孔的挤压作用.研究导致CFRP管孔入出口分层损伤的力学行为,揭示了 CFRP管制孔质量的影响机制并优化了制孔工艺.利用扭转试验对销接式CFRP-金属...  相似文献   

9.
低发射率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环保及军事伪装的要求,采用稳定的丙烯酸单体,适量的引发荆,适宜的反应温度,研制出高固体分、低黏度且在红外波段透明性高、发射率低、成膜性能优良的高透明红外隐身涂料用树脂.  相似文献   

10.
烯丙基COPNA-BMI树脂的流变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可用于固体润滑的烯丙基COPNA-BMI树脂的流变特性。在黏度实验和差热分析(DSC)实验基础上,并根据双阿仑尼乌斯方程,建立了与实验数据较为相符的化学流变模型,同时对树脂黏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120℃~160℃范围内,树脂的相对黏度特性符合双阿仑尼乌斯黏度方程,所建立的模型较好地表征了树脂的流变特性;树脂在温度小于120℃时固化反应迟缓,初始黏度较高;随着温度的进一步提高,树脂初始黏度降低,黏度随时间增长加快,在170℃左右黏度急剧上升;树脂比较理想的成型温度应选择在150℃左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分别对环氧树脂(EP)及可膨胀石墨/环氧树脂(EG/EP)体系的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Kissinger和Crane法计算得到两种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指前因子A、固化反应级数n等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并用T-β外推法确定了固化工艺温度。结果表明,EG的加入,降低了EP体系固化反应的完全程度,对固化反应时间的影响不大,体系的Ea由63.15 kJ/mol升高到65.89 kJ/mol,A由2.02×107提升到4.5×107,两种体系的反应级数基本一致,同时,EG的加入对体系固化工艺温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用非等温DSC技术研究了环氧树脂浇注体系在动态升温过程中的固化反应,用等转化率方法得到了体系的激活能与固化度之间的关系。采用Malek法分析动力学模型时,发现其特征值并不唯一,分析了不同特征值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动力学模型并预测了相应的参数,结果表明该体系符合两参数自催化SB模型。模型预测与试验数据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DSC,XRD方法研究了几种膜用尼龙树脂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与纯尼龙6相比,添加剂D在提高尼龙6基体结晶度的同时,降低了结晶速度。无机成核剂提高了尼龙6基体的结晶度和结晶速度。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尼龙6树脂的结晶结构。  相似文献   

14.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RS600旋转流变仪分别研究了AG-70环氧树脂体系的升温固化反应情况和升温及恒温条件下的流变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方程符合两参数自催化模型,采用Malek最大概然法计算了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获得了两个特征值下的动力学方程,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采用两种方式确定了凝胶温度点,并与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方法获取的凝胶点温度作比较,利用恒温温度与凝胶时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了凝胶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lntgel=-19.67+8.57/T。  相似文献   

15.
乙烯基酯树脂体系流变特性及RTM工艺窗口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992乙烯基酯树脂体系的流变特性进行研究。根据树脂的反应动力学特性,建立树脂的化学流变模型,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所建立的粘度模型,可有效模拟和预报树脂体系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粘度行为,并准确预报RTM工艺的低粘度工艺窗口,为优化RTM工艺参数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必要的工艺基础数据和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插层型的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环氧树脂对该三元复合体系的形态及流变学的影响。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流变行为的测试结果表明,一方面,增容剂环氧树脂的加入促进了粘土的进一步插层,增大了粘土的解离程度,粘土晶粒间相互作用的增强导致复合体系低频区模量呈现类固态平台;但另一方面,环氧树脂的引入也促进了基体的降解,使得复合体系高频区模量下降。二者共同导致复合体系的流变行为时温平移失效。  相似文献   

17.
MOCA/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T-IR、DSC等方法研究了亚甲基双邻氯苯胺(MOCA)/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并对其固化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系固化行为与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及固化剂的用量有密切关系。其中固化剂的用量以MOCA质量分数在26%~33%为宜。当MOCA含量在28.6%时,最佳固化条件为:由最佳起始固化温度165℃左右缓慢升温到208℃左右恒温固化,最后在258℃左右恒温一段时间使树脂充分固化。其固化反应方程为:-dα/dt=k(1-α)1.15。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甲醛水溶液法和多聚甲醛法合成了双酚-F硼酚醛树脂(BBPFFR)。用FT-IR、DSC和TGA研究了两种不同方法合成的树脂固化双酚-A环氧树脂(BPAER)的固化机理及热性能。结果表明,固化过程中,苄羟基、酚羟基和硼酸中未反应的—OH参与了与环氧基的反应;影响热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固化后树脂中羰基、醚键和苄羟基的含量,热降解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遵从一级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9.
包混工艺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制备多孔炭/碳化物材料的工艺,包混粉体酚醛树脂含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多孔制品的成分和性能.本工作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包混粉体中酚醛树脂含量与工艺参数(成分配比、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老化处理温度、老化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料中酚醛树脂与硅粉质量比对包混粉体中酚醛树脂含量的影响最大.包混粉体中酚醛树脂的含量随着原料中酚醛树脂与硅粉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当原料中酚醛树脂与硅粉的质量比为1:1,在45℃热处理时间120min,在45℃老化处理90min时,酚醛树脂能更有效、更均匀地包覆在硅粉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