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IFN对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HBV-DNA的阴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水清  王瑜  王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19-1822
[目的]探讨IFN-α2b对慢性乙肝患者HBV-DNA的阴转作用。[方法]选择典型慢性乙肝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轻度93例、中度67例。随机分为IFN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用PCR法动态检测患者HBV-DNA载量;动态复查肝功能。[结果]IFN-α2b治疗3个疗程后,慢性乙肝轻度患者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PBMC内、血清中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者(P﹤0.01);慢性乙肝中度IFN-α2b治疗者与常规亚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轻、中度患者IFN-α治疗后,ALT降低值、AST降低值、AST/ALT均优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IFN-α2b对PBMC、血清HBV-DNA和HBeAg均有较好阴转效果,并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CD25及mRNA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江水清  王健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57-1359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2b)对慢性乙肝患者白细胞分化抗原(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典型慢性乙肝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轻度93例,慢性乙肝中度67例,随机分为IFN和常规治疗亚组,以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动态检测IFN-α2b治疗前后CD25和CD2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轻、中度组中以IFN治疗者的CD25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其CD25 mRNA含量亦同步升高。第3疗程后,以干扰素治疗者CD25表达水平与常规治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5 mRNA表达水平与CD25的表达呈平行关系。结论慢性乙肝患者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低,并与患者病情活跃程度有一定关系;IFN-α2b可诱导慢性乙肝患者表达CD25、CD25 mRNA,改善宿主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FN-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治疗效果及对CD25的诱导作用. 方法将患者分为A(66例)、B(44例)两组,分别采用IFN-α2b和常规治疗,PCR法动态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和血清中HBV-DNA,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CD25表达水平,实时(real-time) PCR法检测CD25 mRNA含量,动态检测抗-IFN-IgG水平. 结果 IFN-α2b治疗24、48周后,患者PBMC内、血清中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36.36%、39.39%、40.91%和42.42%、51.52%、53.03%,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干扰素治疗后,ALT、AST、ALT/AST水平分别为(33.4±12.6)U/ml、(34.3±10.7)U/ml、(0.9±0.2)U/ml,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静息态和诱导态CD25水平均降低,干扰素治疗后,静息态和诱导态CD25水平显著升高,其CD25 mRNA含量亦同步升高,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α2b治疗48周抗-IFN-IgG阳性率仅6.06%,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IFN-α2b对PBMC、血清HBV-DNA和HBeAg均有较好阴转效果,阴转率明显高于常规疗法;IFN-α2b可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达CD25,促进T细胞活化发挥抗病毒作用;IFN-α2b自身免疫原性较弱,治疗过程中诱导机体产生低水平的抗-IFN-IgG,对IFN-α2b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慢性丙肝(CH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α干扰素(IFN-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表达,探讨慢性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聚肌胞(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病人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不同组PBMC,RT-PCR检测PBMC IL-18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患者(n=12)和无应答组患者(n=26)PBMC分泌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n=20)(均P<0.01)。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0.01);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患者和无应答组患者PBMC IL-18 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应答组患者IL-18 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0.01),无应答组患者IL-18 mRNA水平始终较低。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873,P<0.01)。结论慢性HCV感染无应答组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和IL-18,而应答组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慢性丙肝患者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检测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9例典型慢性乙肝患者,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和Real-tim e PCR法分别检测PHA诱导前后患者PBMC CD25和CD25 mRNA表达水平;用PCR法检测患者HBV-DNA载量。结果:慢性乙肝患者静息态和诱导态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CD25和CD25 mRNA的表达水平不完全相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降低,其表达水平与病情活跃程度、病毒复制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医学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25、CD25 mRNA表达水平,为了解机体生理状态下细胞免疫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150名(男91人,女59人)在校医学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Real-PCR法法检CD25 mRNA含量。[结果]男生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4.66±1.23)%、(33.12±7.02)%,CD25 mRNA含量分别为1.516 5±0.275 0、1.6050±0.2502;女生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4.59±1.34)%、(34.78±7.75)%,CD25 mRNA含量分别为1.4420±0.2428、1.7103±0.2755,两者相比,诱导期女生CD25 mRNA水平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PBMC中CD25、CD25 mRNA表达正常,女生PBMC对PHA具有更高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及检测诱导表达α干扰素(IFN-α)的方法,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利用病毒保护试验研究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差异;IFN-α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组患者(P<0.001);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1个月后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P<0.01),后者始终处于低下水平;IFN-α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的表达始终较低。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受到严重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及IFNAR1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正常人和138例不同病程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后TNF-α、IFNγ-、IL-6在上清液中的表达水平,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HBV DNA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及各种慢性乙肝患者PBMC上清液中TNF-α、IFNγ-、IL-6均有表达,HBV感染者三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经PHA刺激后对照组及患者组TNFα-、IFN-γ、IL-6水平均有明显增高(P<0.01),但患者组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HBV DNA水平增高,PBMC中TNF-α、IFN-γ表达水平逐渐减低,而IL-6活性逐渐增高(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PBMC可分泌TNF-α、IFNγ-、IL-6,其表达水平与宿主病毒载量有关。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PBMC抗病毒免疫受抑,乙型肝炎慢性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崔英健  王健  项桂菊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217-4219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原发性肝癌患者HBVx-D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对157例慢性乙肝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x-DNA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乙肝、原发性肝癌患者HBVx-DNA总阳性率分别为18.5%(25/135)和63.6%(14/2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肝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PBMC中HBVx-DNA阳性率分别为11.9%(16/135)、6.7%(9/135)和40.9%(9/22)、22.7%(5/2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其中慢性乙肝轻度、慢性乙肝中度、慢性乙肝重度、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内HBVx-DNA阳性率分别为0%、20.8%(5/24)、17.9%(5/28)、17.1%(6/35),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肝轻度、慢性乙肝中度、慢性乙肝重度、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BMC内HBVx-DNA阳性率分别为0%、8.3%(2/24)、10.7%(3/28)、11.4%(4/35),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eAg(+)组HBVx-DNA总阳性率为30.1%(31/103),与HBeAg(-)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HBeAg(+)组和HBeAg(-)组血清HBVx-DNA阳性率为20.4%(21/103)和7.4%(4/54),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组和HBeAg(-)组PBMC内HBVx-DNA阳性率为9.7%(10/103)和7.4%(4/54),差异无显著性(P﹥0.05)。AFP(+)组患者HBVx-DNA阳性率为63.6%(14/22),与AFP(-)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PBMC内HBVx-DNA表达水平均较高,HBVx-DNA与宿主细胞整合可能是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慢性乙肝患者体内有HBVx-DNA存在,以慢性乙肝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多见,应警惕有诱发原发性肝癌的可能。AFP与HBVx-DNA表达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HBVx-DNA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早期发现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凋亡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郑州市某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PBMC中凋亡分子(Caspase-3、Caspase-6、Caspase-8)mRNA表达量、辅助T细胞(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凋亡分子与IL-2/IL-10、IFN-γ/IL-4的相关性。根据凋亡分子表达均数分为低表达者、高表达者,比较不同表达CHB患者HBV-DNA载量,并分析凋亡分子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CHB患者116例,男83例,占71.6%。患者年龄27~78岁,以45~5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50.9%。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36、45、35例,分别占31.0%、38.8%、30.1%。不同病情程度的CHB患者PBMC中Caspase-3 mRNA、Caspase-6 mRNA、Caspase-8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度患者IL-2、IFN-γ、IL-2/IL-10、IFN-γ/IL-4低于中度、轻度患者,IL-4、IL-10高于中度、轻度患者(均P<0.01)。以HBV-DNA载量1× 105 copy/mL为界分为高载量与低载量,HBV-DNA高载量患者PBMC中Caspase-3 mRNA、Caspase-6 mRNA、Caspase-8 mRNA表达量高于HBV-DNA低载量患者(P<0.01);且3者mRNA与IL-2/IL-10、IFN-γ/IL-4呈负相关(P<0.05),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PBMC中凋亡分子(Caspase-3、Caspase-6、Caspase-8)mRNA表达随CHB患者病情加重而升高,并与Th1/Th2失衡及HBV-DNA载量具有相关性,抑制凋亡分子表达可为Th1/Th2失衡的纠正及控制HBV的复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细胞亚群、mIL-2R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素(BSA)法检测T细胞亚群和mIL-2R表达水平,以PHA体外诱导PBMC中mIL-2R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CD3 、CD4 、CD8 及CD4 /CD8 比值分别为(38.9±7.0)%、(29.2±6.6)%、(23.9±4.2)%、1.3±0.5;PHA诱导前后mIL-2R表达水平分别为(3.9±1.2)%和(21.7±5.3)%,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定程度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T细胞活化障碍,并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V慢性感染与CXC趋化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以Real-time PCR法动态检测慢性乙肝患者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IP-10、Mig mRNA的表达水平。以趋化因子与GAPDH比值为其最终含量。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平均水平6.07×105copies/ml,ALT平均水平234.6U/L,IP-10、Mi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387±0.0768)、(0.6883±0.0693),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FN-α治疗3个月后HBV-DNA平均水平1.30×104copies/ml,IP-10、Mi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741±0.0912)、(0.5962±0.098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IFN-α治疗6个月后HBV-DNA平均水平3.42×103copies/ml,IP-10、Mi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4235±0.0924)、(0.4105±0.089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FN-α治疗后,ALT水平正常组IP-10、Mig mRNA也接近正常水平,与同期治疗ALT升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IP-10、Mig mRNA表达升高,与体内HBV-DNA复制水平、血清ALT水平有关。IFN-α能显著抑制HBV复制,间接下调IP-10、Mig mRNA表达水平,IFN这种综合作用效果,对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控制病情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外周血CD25、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5(IL-5)、25羟维生素D3[25(OH)D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表达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疾病发展情况,将其分为轻度组(n=40)、中度组(n=52)和重度组(n=28),另选同期医院收治的30例支气管哮喘、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非感染组(n=30),3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n=30)。对各组患儿的外周血CD25、IFN-γ、IL-5、25-(OH)D3、ECP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发展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患儿外周血CD25、IL-5、ECP分别为(16.83±5.18)%、(166.54±15.24)pg/ml、(17.52±1.56)μg/L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且中度组患儿外周血CD25、IL-5、EC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儿外周血IFN-γ、25-(OH)D3分别为(15.24±3.64)pg/ml、(15.41±5.27)ng/ml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且中度组患儿外周血IFN-γ、25-(OH)D3低于轻度组(P0.05)。外周血CD25、IFN-γ、IL-5、25-(OH)D3、ECP表达水平是影响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发展的影响因素(P0.05)。外周血CD25、IL-5、ECP与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发展呈正相关性(P0.05)。外周血IFN-γ、25-(OH)D3表达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发展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CD25、IFN-γ、IL-5、25-(OH)D3、ECP是影响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D25、IL-5、ECP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呈正相关性,IFN-γ、25-(OH)D3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现在慢性HBV感染者为3.5~4.0亿人,其中15%~3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过早死亡。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HBV复制,减少肝硬化的发生和肝癌的出现。一、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迄今为止,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药物共5个:干扰素α-2b(1991年),拉米夫定(1998年),阿德福韦(2002年),恩替卡韦(2005年3月)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2005年5月)。国内除恩替卡韦有望在今年年底上市外,其余4种药均有供。1.α-干扰素(IFN-α):IFN-α诱导抗病毒蛋白抑制mRNA转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男性6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31±9)岁。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每次300万单位,肌肉注射,隔日一次,疗程4个月。对照组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35±12)岁,给予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疗程4个月。[结果]干扰素α1b治疗组的HBeAg和HBV DNA阳转率(分别为51.5%和49.3%)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和8%)。[结论]干扰素α1b是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抗病素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及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 49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及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4.9%(22/49),51.0%(25/49),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具有一致性;血清HBV-DNA高水平组PBMC的HBV-DNA含量与低水平组比较,两者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血清HBV- DNA高水平组PBMC的HBV-DNA阳性率(100%)与血清低水平组PBMC的HBV-DNA阳性率(42.9%)比较,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在24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中,发现5例PBMC HBV-DNA阳性.结论 PBMC的HBV-DNA检测可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程度,是对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检测有意义的补充,有助于临床上对慢乙肝患者血清病毒复制状态的了解及指导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配合激光治疗宫颈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宫颈炎患者中,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且合并治疗前6月及治疗前宫颈HPV2次检验均阳性者22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15例于月经干净3 d予单纯激光治疗。对照组108例则于月经干净3 d予激光治疗及治疗后再以尤靖安(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l g阴道给药,隔日1次,共10次(月经期停用)为一疗程,共二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后2个月(月经期干净后3-7d)随访治疗后宫颈情况。6个月随访HPV及宫颈情况。[结果]纳入疗效分析207(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5例),2月后治疗有效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糜烂复发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6个月随访HPV转阴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配合激光治疗宫颈HPV感染比单纯激光治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术后宫颈糜烂恢复情况也较单纯激光组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肝治疗多以抑制病毒复制、免疫调节、防止肝功能损害、控制乙肝慢性化进展为主,其中抑制HBV-DNA复制是重中之重[1]。阿德福韦酯及干扰素α-2b是如今国内外公认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但单用疗效不甚理想[2]。本研究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使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B、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探讨使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维持明显疗效的最长疗程。方法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38例,C基因型51例,测定两种基因型患者中使用干扰素-α6、12、18、24个月(分别为6、12、18、24个月组)疗程的血清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状况,比较两种基因型患者中使用干扰素-α不同疗程组以上指标的变化及两种基因型患者之间以上指标的总体差异。结果(1)B、C基因型乙型肝炎患者18个月疗程组的血HBV-DNA、ALT水平均明显低于6、12个月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6、12个月组。(2)疗程24个月组与18个月组相比,两种基因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基因型患者24个月组血ALT水平仍明显低于18个月组,HBeAg血清转换率仍明显高于18个月组;C基因型患者血ALT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率在24个月组与18个月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B基因型患者总体HBV-DNA水平、ALT水平均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总体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结论(1)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B、C基因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个月疗程时干扰素-α的抑制病毒复制、抗肝脏炎症及免疫调节效应均较6、12个月疗程时疗效继续明显增加。(2)干扰素-α对B基因型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总体优于C基因型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中,α干扰素因为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显著增强了该药的抗病毒疗效。但CHB患者的α干扰素抗病毒疗效个体差异大,已有报道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和mRNA表达水平与CHB易感性相关,本研究拟检测α干扰素治疗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ERα基因SNPs和mRNA表达水平,探讨ERα基因SNPs和mRNA水平与α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2014-01-03-2016-01-07,对76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阳性CHB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抗病毒疗效。采用质谱分析法检测α干扰素治疗后第48周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BMCs中的ERαPVUⅡ和XBaⅠ基因SNPs,采用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法(SYBR Green RT-PCR)检测α干扰素治疗后第48周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BMCs中ER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α干扰素治疗后第48周,ERαPVUⅡ基因的PP、Pp和pp基因型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2.4%、70.0%和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2,P=0.152;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61.5%、61.1%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3,P=0.959。ERαXBaⅠ基因的XX、Xx和xx基因型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6.5%、57.9%和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4,P=0.679;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60.9%、60.0%和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940。CHB患者PBMCs中的ERαmRNA表达水平为8.27±7.44,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397±9.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7,P=0.233;在α-干扰素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组患者ERαmRN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7.587,P0.001,而无应答组患者的ERα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t=-2.296,P=0.051;HBeAg血清学转换组(t=-1.752,P=0.118)和无转换组(t=-1.089,P=0.308)ERαmR-NA水平在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αPVUⅡ和XBaⅠ基因SNPs与α-干扰素疗效无显著关联。通过检测PBMCs中ERαmRNA表达水平有无显著性提高,可以预测CHB患者的α-干扰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