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股沟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股沟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及术后疼痛感、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1~3分患者比例更高,7~10分患者比例更低;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情况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较好,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18例腹股沟嵌顿疝行腹腔镜下腹股沟嵌顿疝松解术及疝内环关闭术。建立CO2气腹后置入10 mm trocar,置入30°腹腔镜,腹腔内探查,寻找嵌顿的疝内容物,置入电凝钩或超声刀切开内环口狭窄环,回纳嵌顿肠管。6例嵌顿小肠已坏死,在相应部位腹壁做小切口(约4 cm),拖出相应小肠行坏死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疝内环结扎术可采用2种方法:6例于疝内环腹壁投影处做0.3 cm切口,穿刺导线针行疝内环结扎术;12例镜下腹腔内置入针线行疝内环缝合打结。结果麻醉后2例嵌顿疝自动复位。嵌顿肠管无坏死;16例在腹腔镜下松解、复位。嵌顿内容物:小肠16例,大网膜2例;10例嵌顿肠管和2例嵌顿大网膜无坏死,6例嵌顿肠管坏死,拖出相应小肠行坏死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发现无症状的隐匿疝,给予疝内环结扎。2例术后出现皮下气肿,均于1 d自行吸收;4例出现腹股沟区原疝囊部位积液、水肿,即血清肿,经局部穿刺(1~4次,平均1.8次)痊愈;术后均无出血、感染。术后住院4~7 d,平均5 d。术后7~30 d(平均15.2 d)行二期无张力疝修补术,二次手术期间无疝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腹腔探查、嵌顿疝松解术及疝囊高位结扎术更适合急诊腹股沟嵌顿疝的治疗,具有术式安全、暴露充分、操作简便、易掌握等优点,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符合微创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1例。经脐置入5inm30。腹腔镜,明确患侧内环口及腹横筋膜悬韧带后脚(posterior crus,PC),在耻骨联合与脐孔的中点置入3mm分离钳。于患侧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用普通针持夹持3-0 prolene带线圆针刺入腹腔,穿过PC,分离钳夹住圆针反向经腹横肌弓状缘从内环口顶部穿出腹腔。剪掉圆针,Endoclose针夹带prolene线由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穿入腹壁至腹膜外层,先内后外,围绕内环口在腹膜外完成荷包缝合,线拉出体外后打结。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0min,平均32.9min。术后住院1—2d,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1—4d,平均1.4d。术后无出血、阴囊血肿及切口感染并发症。21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具有解剖学基础的新术式,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在门诊手术室基础静脉麻醉下,对9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相当于内环下方下腹部皮肤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皮下组织缝合1针,皮肤用纸质胶带拉拢,在门诊观察室观察4~6 h后便可回家,3~4 d后返院复查及更换敷料,不需要住院。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25 min,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1~8 a尚未见复发病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门诊手术室基础静脉麻醉下,采取相当于内环下方下腹部皮肤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切口小、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可靠,便于被广大农村地区患儿家长接受,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主要因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引起,大部分均为斜疝,传统的手术方法为经腹股沟管的疝囊高位结扎术.随着腹腔镜外科手术技术的广泛开展和提高,目前很多医院都采用腹腔镜下外科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我院2008年6月至今3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接受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等.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股沟斜疝系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小肠等内脏疝入而形成。小儿疝只要作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自2006年以来,我院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5例,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疝囊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经疝囊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经疝囊内高位结扎术治疗,不需要横断、分离及切除疝囊。结果手术时间15~30min,平均22.5min,平均住院时间4.5d,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均随访,尚未见复发病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经疝囊内高位疝囊结扎法,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单通道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对腹股沟斜疝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10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患儿分为2组,每组48例。传统组实施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腔镜组行腹腔镜单通道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1天检测患儿的应激指标水平。结果 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儿的抗氧化能力(T-AOC)、生长激素(GH)水平均较术前降低,β-内啡肽(β-EP)水平较术前升高,其中腔镜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单通道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患儿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且有助于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所行手术的不同进行分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者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手术治疗,2组均于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术后患儿康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国内外公认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法。自2000年7月以来,我院采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2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2004年4月我科使用微型腹腔镜及改进的疝带线针及针钩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8例。结果 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0~50min,平均15min,术后6h进食,术后24~48h出院,无并发症,随访1个月~1年6个月,无复发。结论 微型腹腔镜下内环口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较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美观、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5例 ,男 4例 ,女 1例 ,6 ~11岁 ,单侧疝 3例 ,双侧疝 2例。手术方法是在气管插管全麻后 ,制造气腹 ,压力 <1 33kPa。患儿取头低脚高位 ,在患儿腹部切两个 5 ~10mm的小切口 ,引入腹腔镜 ,找到疝囊口 ,在电视腹腔镜的直接观察下 ,用特制缝针和线 ,缝合疝囊颈部。本组 5例全部治愈 ,3~4d出院 ,无手术并发症 ,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讨 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成因与成人不同 ,成人斜疝主要是腹股沟区的肌肉薄 ,筋膜缺损 ,手术原则是修补缺损。小儿斜疝则是发育过程中遗留的疝囊 ,哭闹时腹压增高所…  相似文献   

13.
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改变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切口与人路,减少小儿斜疝术后并发症。方法:取腹股沟中点内上方1cm腹股沟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沿皮纹做长约1~1.5 cm的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腹外斜肌腱膜后,显露内环口外的精索及疝囊,打开疝囊,将其从精索上稍加游离后,横断,近端缝扎,远端不予处理。结果:36例无阴囊血肿,睾丸水肿,精索损伤发生,随访1~4年,无一例复发及睾丸及萎缩。结论: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瘢痕小、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且容易掌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疝气针无损伤腹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传统手术(A组)、疝气针+腹腔镜(B组)、腹腔镜(C组)各30例.A组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B组给予腹腔镜下行疝气针无损伤腹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日间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1—2016-04接受日间疝囊高位结扎术的5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下腹横形小切口施术。术前于门诊完成常规检查并给予准入评估。术后当日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并进行出院评估。术后第1~5天电话随访,了解患儿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日间手术,手术时间15~25 min。麻醉清醒后可开始进食。均于24 h内出院,未发生阴囊肿胀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1 a,无复发病例。结论日间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经济,效果满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应对患儿进行准入评估和出院评估,并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2002年以来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60余例,对24例年龄在1~3岁者行改良的经腹腔镜高位结扎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4例均为男性,年龄1~3岁,平均2.2岁,左侧9例,右侧15例。2治疗方法手术器械:经皮胆囊取石镜、自制缝针。手术方法:氯胺酮麻醉,头低足高患侧高位,脐  相似文献   

17.
简易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结扎术87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微创概念的普及,小儿腹股沟斜疝已完全可用腹腔镜治疗。文献报道大多采用腹腔镜内环口直接缝合结扎或采用特制带线穿刺针和取线钩针作内环口缝合体外打结的方法,前者操作复杂,后者需用特制器械。我科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临床常用的深静脉穿刺针或硬膜外麻醉穿刺针行简易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结扎术8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80例小儿腹腔镜下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复发情况经Logistic回归模型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主要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疝囊部位、疝环口直径等因素。 结果有8例患儿在术后3~12个月发生复发情况,复发率为4.44%,且复发的患儿年龄均≥5岁;分析结果表明斜疝患儿年龄、结扎线类型及内环口直径均是其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为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时不宜选择可吸收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孔与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福建省石狮市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单孔组(38例)与二孔组(88例),比较2组患儿下床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发生阴囊水肿及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的下床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阴囊水肿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二孔法比较,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经腹腔镜疝内口关闭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方法使用腹腔镜配合改进的微型腹腔镜抓钳和自制的钩针荷包缝合关闭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例。结果本手术方法的切口和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无需缝线、瘢痕小,无复发。结论本手术方法较之传统的小儿斜疝手术方法有较多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