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徽繁昌盆地南缘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繁昌盆地作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提斯、太平洋两大构造体制的转换密切相关,是研究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盆地-岩浆-成矿内在联系和时-空关系的天然实验室.繁昌盆地南缘位于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内,具有三级构造控矿特征:①铜陵-南陵断裂带是一级控矿构造,是区内多金属矿床的导矿构造和储矿构造;②燕山期叠加褶皱是二级控矿构造,控制着成矿热液的运移和就位;③含矿地质体是三级控矿构造,是良好的导矿和储矿空间.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活动为姚家岭多金属矿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就位空间:①导岩构造主要是铜陵-南陵大型断裂带;②导矿构造包括铜陵-南陵破碎带、构造透镜体间的空隙带、含矿透镜体内的褶皱岩层面、层间破碎带、平行褶皱枢纽的裂隙等;③储矿构造主要为含矿透镜体的上下边界、透镜体内的褶皱岩层面、层间破碎带、平行褶皱枢纽裂隙等.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明狮子山"飘带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深部找矿方向,在详实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规律和控矿构造特征,得到矿区主要由次级褶皱构造控矿、NE向断裂构造控矿及地层岩性接触带构造控矿三种控矿形式,控矿构造为"飘带矿"的形成提供了运移通道、沉淀-富集空间,与地层岩性共同组成有机的成矿系统:因民组在成矿中扮演富集场所和地球化学障双重角色;落雪组白云岩、鹅头厂组碳质板岩节理、裂隙发育,利于成矿流体运移、矿质交代沉淀,与富集"飘带矿"体关系密切。通过本次厘定的构造控矿特征,下一步找矿工作应围绕F_(y-2)深延部分、断裂交汇部位进行,尤其围岩蚀变是指示成矿的有利标志。  相似文献   

3.
吴光存 《山西地质》2012,(3):108-110
本文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沙让矿区钼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认为钼矿成矿控制因素有岩浆活动、构造作用及硅质热液变质作用。矿区岩浆岩多期次侵入有利于成矿,严格控制了钼矿床的形态、产状、规模等;区域断裂构造及次级断裂、裂隙构造为成矿热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容矿场所,含矿热液充填于断裂及裂隙中有利于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威宁县黑石头铜矿床矿体空间分布及矿石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区铜矿主要矿源层为岩浆喷溢间断面的玄武岩及玄武质凝灰岩,区域构造为含矿热液提供了通道,次级小断裂和背斜褶皱倾伏端复合(叠加)部位、断层破碎带中碎裂状节理、裂隙以及多孔的玄武岩为成矿物质提供了富集沉淀的空间。铜矿在暴露地表后,发生了表生氧化及次生富集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矿条件,并依据成矿条件圈出5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底构造到盖层构造形态组合特征,论述锡矿床的构造控制特征。认为华南东西向Ⅰ级基底构造隆起带,控制了钨锡(钼)矿床成矿带的展布;南北向基底构造隆起带控制钨锡(钼)多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专属性。东西向与南北向基底构造隆起带的交接部位,控制了锡钨矿床成矿区的展布。此外,探讨了岩浆房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论述了钨锡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聚矿构造的组合形态标志。  相似文献   

6.
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及金矿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的新认识。北东向构造是主褶皱造山期后叠加在北西西-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之上的构造系统,并控制成矿。区域金矿成矿受矿源层三叠系、多期构造叠加、岩浆热流体复合作用多种因素的控制。应重视北京向构造控制的矿体、矿化带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7.
红牛—红山铜矿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之格咱压性弧,矿床类型为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为大型。通过系统开展矿区构造地质调查,构建矿区"源-运-储-破"构造体系,结果表明,矿区构造格架为沉积构造、侵入构造、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等构造系统叠加复合而成。沉积构造系统为主要成矿前赋矿构造,侵入构造系统为成矿前或成矿期导矿、赋矿构造,褶皱构造系统及断裂构造系统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断裂构造同时具有压扭性、张扭性及平移断裂等多性质叠加特征,主要呈NW—NNW向展布。成矿前红牛向斜对矿区成矿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矿体均产于红牛向斜中,同时成矿前红山断裂及次级断裂具导矿、配矿、赋矿作用,控制矿区成矿地质体的产出形态及范围,决定成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成矿期节理裂隙系统丰富了矿区成矿容矿空间,而成矿后断裂及次级小褶皱对矿区矿体进行破坏和改造,形成现今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清水塘矿田位于断裂带中,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化富集除与地层岩性有关外,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通过分析清水塘区域构造控矿特征和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总结了清水塘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的特点,认为多组断裂以及背斜和断裂的交汇部位均是铅锌矿体的主要富集部位;在成矿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岩浆活动及含矿热液的运移,断裂张开,热液充填沉淀结晶形成矿脉;当一部分矿液渗透到围岩中,继续沿微裂隙转移、萃取、活化、重新产生压裂,使裂隙张开,在构造-岩浆活化影响下,形成新的矿体。深大断裂作为导矿构造控制着含矿热液的运移空间,次级断裂作为容矿构造控制着矿化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9.
曲水坑锡矿床位于锡坑迳锡矿田东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段与武夷山北北东向隆起带南段西坡复合部位,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通过分析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认为曲水坑锡矿床属于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之后,岩浆分异的含矿热液沿断层破碎带、裂隙等导矿构造运移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系统总结了岩浆岩、构造、赋矿地层、赋矿围岩、围岩蚀变、地球化学、铁帽等找矿标志,并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方向的延伸、厚度、品位变化特征及共(伴)生资源进行了分析,为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莹  肖克炎  李楠  邹伟  张婷婷 《地球学报》2013,34(4):509-512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拉萨东约68 km 处,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以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地质异常理论为指导,开展了矿田构造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分带研究。文章运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建立矿区三维矿床模型,通过曲面模拟方法提取矿区控矿构造界面,查明了矿区构造界面对 Cu、Mo、Ag、Au 等元素的富集有绝对控制作用;矿区地球化学元素分带表现为浅部 Pb、Zn 至深部 Cu、Mo 的变化特征,矿区成矿中心空间位置的探讨说明矿区在ZK1616-ZK3216一带的深部存在隐伏含矿斑岩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陆相致密碎屑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多期、多属性构造作用使其具有复杂而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位于多旋回、多属性构造作用交接部位,是揭示叠合盆地内多期复杂构造作用与陆相致密碎屑岩油气成藏作用关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的典型地区.基于地震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和成藏特征对比,厘定元坝-通南巴地区陆相层系存在燕山晚期(晚白垩世100~70 Ma)和喜山早期(始新世-渐新世40~25 Ma)两个关键构造期.陆相致密砂岩天然气富集主要受这两次关键构造作用的控制,燕山晚期形成NE向主体构造,是NE向弱变形区、NW-SN向过渡变形带(通南巴西部)和NW向密集变形带的关键成藏期,构造-成藏响应模式为早期成藏、陆源充注、背斜控藏、褶皱控缝.喜山早期形成NW向构造和局限在早期NE向构造之间的近SN向构造,是SN向过渡变形带和NW-SN向过渡变形带(元坝东部)的关键成藏期,也是NW-SN向过渡变形带(通南巴西部)和NW向密集变形带的关键改造期,构造-成藏响应模式为晚期成藏、海相混源、断裂控藏、断裂控缝.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Ashele Cu-Zn deposit is a recently discovered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in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 It is the largest Cu-Zn deposit in this type of deposits in China, 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later Palaeozoic Era. This deposit is hosted within a suit of bimodal submarine volcanic rocks of the Ashele Formation of Lower-Middle Devonian System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of paleocontinental margin rift setting. Lensoid orebodies occur between spilitic rocks developed at footwall and quartz-keratophyric tuff at hanging wall. Zonation of metal elements in the Ashele mine is one of typical volcanic-related exhalative Cu-Zn sulfide deposits in the world. Black ores enriched in Pb, Zn and Ag occurs on the top of the No. 1 orebody in the Ashele deposit, yellow ores enriched in Cu in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chalcopyritization stringer below the massive sulfide ores. Zonation of ore-structure in the No. 1 orebody is also apparent and corresponds to the zoning of elements, i. e. lamellar and/or banded sulfide-sulfate ores on the top, massive sulfide ores in the middle, and stockwork veinlet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breccia pipe on the bottom. Four epoch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Ashele depos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e first period of syngenetic-exhalative deposition of sulfides is the main epoch of mineralization, and the ores deposited subsequently subjected to thermo-metamorphism at the second epoch, superimposed by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t the third epoch, and weathered or oxidized at the fourth epoch.
More than 100 categories of mineral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Ashele mine, but only pyrite, chalcopyrite, sphalerite, tetrahedrite, galena, barite, quartz, chlorite, sericite, and calcite are dominant, making up various types of ores, and alteration pipes or horizons. Studies of ore petrology suggest that the massive ores were volcanogenic and deposited by exhalative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小秦岭--熊耳山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耦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金属元素高度富集,在长不足200km的矿带内,集中产出100多个大中小型金矿床(点)和10余个特大、中、小型钼矿床;成矿金属元素组合既有单一金矿床、铝矿床,也有铝-金-多金属矿床。金的矿床类型有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及斑岩.爆破角砾岩型和砂金矿床等。金的成矿流体为临界-超临界地幔流体,成矿物质具深源性。成矿时代主要为中生代,印支期是成矿的开始与先导,燕山期叠加其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中生代成矿旋回。金成矿作用受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构造作用的制约,在前沿挤压,后缘滞后拉张的构造耦合作用动力学背景下产出。成矿与岩石圈拆沉作用及地幔流体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15.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 ,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 ,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为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 ,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 ,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床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 ,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 ,云南羊拉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所形成的矿床矿物组合及成矿元素组合复杂 ,特别是矿石中钴、银元素含量较高 ,许多矿床中银、钴已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最后明确提出了青藏高原主体及东缘重要矿集区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台北缘金矿床成矿时代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汇集了华北地台北缘21个金矿床的45个直接测年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可信度作了评述。选用矿石或蚀变围岩中的绢云母、黑云母、钾长石等蚀变矿物作为测年对象,采用Ar-Ar,K-Ar法或Rb-Sr等时线法测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经济可行的,关键是要保证被测矿物确为蚀变矿物并且纯度较高。用U-Pb法测定矿脉中的水热锆石为确定成矿年龄,但如何区分继承锆石和水热浩石尚不成熟,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充分利用上述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归纳西秦岭铅锌矿床的赋矿地层、Ⅱ级构造单元控矿事实认为,矿床的层控多样性在矿田域表现为时控和岩相控矿,层、相、位控矿模式在矿田具有普遍性;在更大的区域上则主要表现为岩相和Ⅱ级构造单元控矿。板内环境下的拉张和陆内叠覆环境下的具走滑性质的俯冲分别形成了热水沉积型和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沉积成矿期盆地的裂陷程度及改造成矿期沿深断裂活动的岩浆作用决定了铅锌矿床产出的Ⅱ级构造单元。控矿因素的地球化学表征为铁族元素、亲硫元素与亲石元素三位一体产出。  相似文献   

18.
玉勒肯哈腊苏斑岩铜金(钼)矿床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北西端.该矿床含矿斑岩为海西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围岩为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同时还有海西晚期和印支期岩浆岩(热)活动的记录.在整个斑岩铜矿带中,玉勒肯矿床构造作用最为强烈,主要受到区域额尔齐斯和二台断裂带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矿区大部分含矿斑岩和围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片理化或糜棱岩化作用.矿石矿物的赋存状态,除早期细脉浸染状斑岩型矿化外,还叠加有后期的沿片理面、糜棱面理,及破劈理分布的细脉状矿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玉勒肯矿区记录了从泥盆纪到三叠纪的构造、岩浆和成矿事件.综合本文及前人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在中-晚泥盆世(390~360Ma)时处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构造背景,有中酸性斑岩侵入以及斑岩型Cu-Mo矿化;早石炭世(360 ~ 330Ma)时,经历了碰撞阶段的改造成矿作用,矿化沿糜棱面理发育;中晚石炭世(330~300Ma)为后碰撞阶段,发育以辉钼矿-黄铜矿-钾长石脉为特征的叠加成矿;早二叠世(270 ~ 260Ma)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以沿破劈理面分布的叠加成矿;进入三叠纪以后,为陆内造山阶段,也见少量脉状矿化.可见,玉勒肯哈腊苏矿床是一个具叠加改造成矿特色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徐则民  孙世雄 《矿物岩石》1993,13(3):109-114
未文通过哀牢山北段金矿带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与成矿流体(地下水)运移关系的研究发现,最大主应力低值区和已知金矿床、金矿点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成矿流体运移、卸荷的有利场所;成矿流体的运移受构造应力、温度梯度和水力梯度的联合控制。研究构造应力场与地下水运移、分布的关系不仅可以用于成矿预测,而且对于在新构造活动区寻找地下水、地下热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