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儿科门诊输液不良事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6年5月门诊输液患儿720例为对照组,按照相同的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3月—2017年5月700例门诊输液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减少儿科门诊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刘珊 《当代护士》2018,(6):122-123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降低幼儿输液渗漏率及家长对护士静脉输液满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17年1~6月的输液幼儿期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采取传统的静卧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及其家长辅以音乐疗法。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渗漏率及家长对护士静脉输液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渗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护士静脉输液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音乐疗法用于儿科患儿静脉输液中可降低静脉输液渗漏率,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全管理在小儿多烯磷脂酰胆碱输液渗漏中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输液的102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输液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渗漏及组织损伤的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渗漏率分别为7.0%、1.9%,渗漏患儿中组织损伤发生率分别是25.0%、9.1%。经比较两组渗漏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P0.01),但组织损伤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407)。结论对接受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的患儿进行规范的安全管理,可有效减少输液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旋磁法在肝病患儿中治疗输液渗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484例肝病中心发生输液渗漏的肝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2例,对照组渗漏发生后立即用旋磁按摩仪按摩15~20 min,再涂喜辽妥于患处;观察组发现渗漏后先涂喜辽妥再立即使用旋磁按摩仪按摩,两组进行效果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是23.6%、63.2%、12.8%、0.4%、99.6%,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是5%、42.1%、51.2%、1.7%、98.3%,两组比较观察组痊愈率及显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5,P0.001);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旋磁法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赞美性语言在儿科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5月在本院门急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输液护理基础上增加使用赞美性语言以加强在输液过程中与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沟通,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穿刺成功率分别为4.5%和91.5%,与对照组的10.5%和8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赞美性语言应用于儿科输液中,可提高患儿心理舒适度从而增加其配合度,还能缓解家长紧张、焦虑情绪,创造和谐氛围并同时可卸下护士自身思想包袱,提高穿刺成功率及降低纠纷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童医院留观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留观输液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风险管理)各5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8%、护理满意度92%,同期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率20%、护理满意度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显著降低儿童医院留观输液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王立燕  江玲 《当代护士》2018,(1):108-1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留观输液患儿及其家属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月于本院儿科进行留观输液的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模式。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康教育对儿科留观输液患儿及其家属实施护理,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患儿所患疾病以及所用药物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张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3):2213-2214
目的 探讨苯海拉明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小儿输液渗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静脉输液的患儿登记注册,单日输液治疗为观察组(126例),双日输液治疗为对照组(138例).观察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前肌肉注射苯海拉明,输液开始时静推地塞米松;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医疗输液.结果 对照组输液渗漏率(26.1%)明显高于观察组(11.1%),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苯海拉明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小儿输液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梅 《现代护理》2006,12(23):2213-2214
目的探讨苯海拉明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小儿输液渗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静脉输液的患儿登记注册,单日输液治疗为观察组(126例),双日输液治疗为对照组(138例)。观察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前肌肉注射苯海拉明,输液开始时静推地塞米松;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医疗输液。结果对照组输液渗漏率(26.1%)明显高于观察组(11.1%),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苯海拉明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小儿输液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一次性输液敷贴在固定小儿静脉留置针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8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08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采用输液器配送的一次性输液敷贴固定,留置针Y型分叉处另垫一张输液敷贴,外加自粘弹力绷带辅助固定,3d后更换1次。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3d后更换,外加自粘弹力绷带固定。观察2组静脉炎、静脉渗漏性损伤和皮肤损害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炎和静脉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的皮肤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中使用一次性输液敷贴相比3M透明敷贴更为安全、有效、经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96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另选2017年2月~2017年10月105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儿作为观察组。在穿刺过程中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6.2%)显著高于对照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输液港输注靶向药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日~2020年11月2日就诊的肿瘤化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自我护理程度[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我管理效能[采用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结果:观察组自我护理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SUP-PH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门诊输液室输液港输注靶向药物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可提升患者自我护理程度、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者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4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固定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儿反复穿刺发生率、针头脱落发生率、液体渗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和固定成功率,不良事件少且安全性高,更易为患儿及家属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追踪方法学对小儿急诊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接受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1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7—12月99例为对照组,2019年1—6月87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急诊静脉输液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追踪方法学护理,比较2组患儿输液不良问题发生率、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和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治疗不良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10%比51.52%,P<0.01);观察组患儿家长对输液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4.25%比63.64%,P<0.01);观察组患儿家长对输液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4.25%比63.64%,P<0.01)。结论追踪方法学能够减少患儿急诊静脉输液不良问题发生率,提高患儿父母对治疗的满意度和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心理支持对提高前臂静脉输液患儿使用按压式小儿输液手掌稳定器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均为其使用按压式小儿输液手掌稳定器进行输液肢体的固定。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对患儿极其家长进行心理支持。比较两组患儿的输液依从性和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输液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且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对于在儿科住院接受前臂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使用按压式小儿输液手掌稳定器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心理支持后,明显提高了患儿的输液依从性,且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科室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对甘露醇致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在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前后(2011年及2017年)观察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使用甘露醇患者的静脉炎发生及分级情况,2011年观察结果作为建立质量监控小组前基线数据,将基线数据与建立质量监控小组后的2017年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前(对照组)观察58例,建立后(观察组)59例。对照组有49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率为84.0%,其中Ⅰ级13例,Ⅱ级25例,Ⅲ级7例,Ⅳ级4例;观察组有3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率为50.8%,其中Ⅰ级1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级别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留置相同时间和使用相同量甘露醇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隋况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相似文献   

17.
目的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儿童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输液渗漏不仅造成药物治疗失败,增加患儿痛苦,还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方法记录该科2018年4月患儿输液的渗漏情况,找出原因;第2个月,针对得到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比这两月输液渗漏率。结果该科输液渗漏率为5.6%,给予患儿和家属输液知识教育及改善环境后,输液渗漏率下降至2.5%,两个月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输液渗漏这一质控指标,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强化护理人员标准操作流程及提高操作技术,可以明显避免输液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1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需要静脉留置输液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试验组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进行连接系统,对照组使用常规肝素帽连接输液。结果: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的回血发生率、堵管率、静脉炎的发生率、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连接形成的密闭式防针刺伤系统,能在临床上保障患儿的输液安全和有效性,同时也保障了医护人员的安全,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简称静疗小组)在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5月400例输液患者设为对照组,无静疗小组干预;将2013年6~10月400例输液患者设为观察组,由静疗小组全程干预输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方式、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建立静疗小组后,患者输液的方式构成,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率与建立静疗小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疗小组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专业化水平,确保了静脉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在综合医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靖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900例,其中2016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3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2017年1~12月和2018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600例均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护理干预。比较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实施前(2016年)、后(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工具选择比例、护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以及用药错误、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17年、2018年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6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均显著低于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年静脉留置针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7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00%、3.67%,均显著低于2016年的15.00%,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2016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显著高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在综合医院中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以及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