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罗福午 《建筑技术》2001,32(12):839-840
意大利有个比萨斜塔(LeaningTowerinPisa) ,塔顶离塔心垂线的水平距离达5.27m ,斜率93‰ ,高于规范(我国地基基础规范 ,下同)允许值18倍多 ,举世闻名。我国也有个斜塔 ,是虎丘塔 ,塔顶离塔心垂线的水平距离也有2.31m ,斜率49‰ ,高于规范允许值8倍多 ,却鲜为人知。二者虽建造年代、建筑形式、地质条件、倾斜原因均有所不同 ,但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共同启示。公元1173年始建、1370年建成的比萨斜塔 ,位于意大利中部佛罗伦萨附近比萨市比萨大教堂的广场上 ,是一座钟塔。塔身呈圆柱形(图1) ,直…  相似文献   

2.
通过静动态资料研究,建构佛塔建筑遗构原型制度的图像学研究方法,对苏州虎丘塔内部的浮塑纹样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究地域文化对佛塔建筑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目前对于佛塔建筑的研究,也为日后对同类型遗存的考证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佛塔建筑内部装饰不仅有佛教经典的装饰艺术特征,更具有鲜明的地域风貌,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佛教中国化这一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促进苏式装饰图样的发展与进步,引发设计师对不同文化融合的各种可能性的思考,从而打破目前设计僵化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3.
千年虎丘斜塔不倒原因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苏州虎丘塔的地质条件和原有塔基基础情况。对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西安大雁塔的倾斜发展 ,讨论了虎丘塔倾斜的原因 ,根据虎丘塔的结构和变形特征 ,对虎丘塔的倾斜过程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虎丘塔之所以历经千年不倒的原因 :即塔基为基岩山体 ;结构设计与施工砌筑技术优良 ;施工工期长  相似文献   

4.
《风景园林》2022,(S1):55-60
虎丘湿地公园位于苏州市主城区西北部,地跨姑苏区与相城区,总占地面积650 hm^(2),是苏州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西北绿楔,对苏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虎丘湿地公园运用节约化的生态修复方法净化了城市上游水系,为万千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保留和传承了当地的江南湿地文化与民俗.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虎丘塔即云岩寺塔(图1),位于姑苏城外西北郊虎丘山,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该塔于公元959年(五代末年)动工兴建,公元961年(北宋初年)建成。在漫长岁月中发现塔身向北倾斜,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二年)重建第七层时,由于该层楼面南北高差已达50余厘米,因而北侧砌砖垫高38厘米调整,并将塔心南移20厘米。至今塔顶偏斜值2.31米,塔身平均倾斜度4.84%,约为2°46′21″,并且仍在继续发展,每年偏斜值增加2毫米左右,沉降差增加0.5毫米。该塔成八角形,共七层。塔总高47.7米,埋入室内地  相似文献   

6.
一、工程概况俗称虎丘塔(原名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落成,1963年3月4日经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是七级八角形仿木结构的楼搁式的砖塔,代表五代至北宋这一期间的建筑艺术风格(图1)。塔底直径13.66米,高  相似文献   

7.
朱华 《上海建材》2021,(3):18-21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因山得名.历经一千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袭后,云岩寺塔身木结构已散失殆尽,由于塔身倾斜,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云岩寺塔在建国经历两次大修,分别是1956年至1957年,第一次抢修云岩寺塔,主要是对塔身进行加固,1981年至1986年,第二次大修以加固塔基.目前塔体结构状态稳定,主要病害为塔身砖块风化、灰...  相似文献   

8.
王睿隆 《风景园林》2020,27(2):116-121
虎丘是苏州乃至中国重要的风景名胜,它的开发自春秋时起历代未有断绝,积累的丰富的文史资料与遗 迹使得研究其从自然山体向名胜发展的历程成为可能。分析了两宋时期虎丘的成就,将两宋时期作为虎丘发展历程的中间节点,以春秋至两宋时期作为研究范围。充分挖掘史料,考证了该时期较为准确的景点形成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5个重点阶段的理景背景、理景实践、理景手法以及理景特征等,发现虎丘在春秋至魏晋时期由于权属的改变曾2次转变理景方向,确立了以景区为理景方向后,唐宋时期由着重外部向着重内部理景发展,且理景手法不断完善,最终在宋代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西秦岭地区两期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该区域的水平运动速度场:西秦岭地区整体水平运动表现为由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南东向的变化趋势,向东以近似顺时针旋转运动,运动速率为5~8mm/a。在此基础上又利用最小二乘配置建立了西秦岭区域的形变应变场,获取该区域的应变特征,该区域应变场及面膨胀图中的高值区均体现在祁连—海原—六盘山地区。  相似文献   

10.
11.
苏州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是一座八面七级的砖芯木檐楼阁式塔.本文对现有测绘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出云岩寺塔建造使用的营造尺长,推断出设计中可能使用的几种模数,并用相关古塔设计理论来验证这几种模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苏州瑞光塔开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是一座八面七级的砖芯木檐楼阁式塔。本文对现有测绘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出瑞光塔建造使用的营造尺长,推断出设计中可能使用的模数,并用相关古塔设计理论与该模数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应县木塔的构件变形和整体变形现状,对其圆柱的柱头和柱脚坐标、阑额和乳栿的挠度、楼板的相对高程进行了现场测量和分析,得到了圆柱倾斜水平投影值和柱脚高程、内外槽高差、阑额和乳栿的挠曲程度和整体变形等几何参数和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构件变形层面,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和三层的圆柱倾斜最严重,四层平坐层和五层平坐层外槽南侧、西南侧和北侧的圆柱倾斜水平投影值较大,木塔向东北向的倾斜仍在加剧;柱脚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规律,内、外槽高差从二层明层往上依次减小;除四层明层和五层明层外,其他各层均有25%~35%的阑额挠度过大,需要进行替换或加固,乳栿挠度相对较小;木塔的整体变形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存在显著差异,从二层平坐层至五层明层,东西向各层中心偏移值先增大后减小,南北向各层中心偏移值逐层递增;二层明层到三层明层外槽柱向东的中心偏移量占木塔在该方向整体倾斜偏移量的75%,二层明层外槽柱向北的层位移占木塔在该方向整体倾斜偏移量的42%,各层中心偏移方向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对应县木塔进行保护,需要分析其形变程度,了解木塔的健康状况,进而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利用地面激光雷达、高精度全站仪等测量传感器,通过激光雷达扫描和全站仪控制测量相结合的方案采集监测数据。首先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外部点云采用整体配准算法进行配准,通过特征进行粗配准和迭代最近点(ICP)算法进行精配准的两次配准,配准后根据控制点完成内、外点云坐标转换,通过罗德里格矩阵求解空间转换参数,最终得到绝对坐标系下的整体点云模型。对点云模型进行多种剖切,测量出柱子的倾斜角度、偏移距离以及整体倾斜角度等数据,定量分析单柱、单层及整体的形变。结果表明:应县木塔各层柱子都存在形变,木塔第2层形变较大,其中M2W23号柱子倾斜最严重; 各层均向东北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倾斜,西南面柱子的位移量普遍较大; 从整体上看,木塔向东北方向倾斜并存在着复杂的扭转变形,木塔西侧由南向北发生顺时针扭转,东侧由南向北发生逆时针扭转; 应县木塔正处于严重的形变中,急需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郑琦 《华中建筑》2008,26(2):180-184
覆钵式塔由宗教而产生,因政治而发展,其构造体现着中印、中尼以及汉藏、汉蒙等多民族建筑文化的交融,不同风格又是时代和地区特征的体现。覆钵塔与高台、殿堂、关隘等汉式建筑组合在一起,构成多样的塔式,具有特殊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县木塔斗栱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应县木塔中的代表性斗栱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体模型试验方法,确定斗栱传递荷载的机理和抵抗变形的特性,提供适用于构建斗栱简化模型的力学参数。试验研究选取三种典型斗栱: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按照1∶3的比例制作成模型;通过竖向荷载试验,得到斗栱的竖向荷载-竖向变形曲线和材料开裂前的抗压刚度;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斗栱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荷载-水平位移曲线和骨架曲线,确定斗栱侧向变形的特征和耗散能量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斗栱的竖向抗压刚度取决于沿轴心连接构件的承压面积以及材料的弹性模量,其失效特征主要为栌斗在剪压状态下的竖向劈裂;斗栱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失效特征表现为泥道栱薄弱内槽面的水平劈裂,斗栱的抗侧移刚度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摩擦剪切耗能是斗栱耗散能量的主要方式。图12表5参11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 1929-1938 年保俶塔兴修工程相关文献、雷达探测波谱两者的关联整合研究,初步探索保俶塔 1933 年兴修后封闭塔体的内部结构与形制。经由文献研究,梳理民国时期兴修保俶塔计划图说、筹款过程、施工情况,通过雷达探测波谱分析,验证了此次兴修工程后塔身一至五层、六至七层及顶层可能的内部结构情况,为西湖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有益的学术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群 《建筑与文化》2013,(10):47-50
分析六胜塔建筑的艺术特征,并与东西双塔等福建楼阁式石塔进行比较,指出其参照了东西塔的建筑样式,借鉴了福建传统楼阁式空心石塔的造型,同时又继承江南及中原地区古塔的塔心室构造。  相似文献   

19.
西安大雁塔抗震能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结合西安大雁塔的结构特点,讨论了中国砖石古塔的抗震机理,探讨了砖石古塔的动力特性,依据现代地震工程理论对大雁塔的抗地震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可作为有关部门古建筑保护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