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历程92年的西班牙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其近乎80年的艺术活动中,以大约5万件各种不同类型作品,表明他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是且始终是一位艺术的创新者,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与他同时代和他身后的艺术家,几乎没有哪一个不受他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天才。天才总是与一般的常人不同,像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作家乔万尼·卡萨诺瓦,都既有神性一面,又有魔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世界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以色列爱乐乐团122人首次应中国文化部邀请于11月下旬首次来华访问,在北京和上海各演出了一场精采的音乐会。音乐会由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家之一祖宾·梅塔担任指挥,同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小提琴手”的著名小提琴家伊萨克·柏尔曼也参加演出。音乐会演奏保罗·本·海姆的《诗篇》,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等世界交响乐名曲。作为以色列国最优秀的文化使者,该乐团艺术家的演出,受到中国音乐爱好者的由衷喜爱。以色列交响乐团首次访华@…  相似文献   

3.
当格雷戈里·拉巴萨还是个年轻的研究生和讲师时,他常常到纽约的几家爵士乐俱乐部去听查理·帕克演奏,并在晚会上与帕克交谈。拉巴萨那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班牙和葡萄牙语的博士学位。他在该校任教二十年,于1968年离开这所大学时,已意识到各种语言间的内在联系,正迅速成为一位优秀的拉丁美洲近代小说的翻译家。今天他就是以这个称号闻名于世的。拉巴萨的第一部长篇翻译作品是胡利奥·科塔萨尔的长篇小说《踢石戏》,这部译著使他获得了1967年的全国图书翻译奖。然而,直到拉巴萨于  相似文献   

4.
赵强 《世界文化》2001,(2):31-32
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被赞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和“一个奇迹”,1978年曾荣获“爱佛瑞·费歇”大奖。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马孝骏曾任教授,是一位小提琴家,早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母亲玛丽娜以前是位歌唱家。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四岁时,他就能够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人进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艾萨克·斯特恩。“第一次听他演奏时,他才六岁,大提琴都比他高。”斯特恩回忆道。马友友一家移民到美国时…  相似文献   

5.
在所有伟大的作曲家当中,彼得·柴可夫斯基恐怕是最受欢迎的。不少人从未听过他的交响曲,却用口哨吹过,或唱过他作品中的曲调;因为这些曲调已被改编成大量的流行歌曲和爵士乐。  相似文献   

6.
印度画家拉维·瓦尔马华隹编译拉贾·拉维·瓦尔马是印度无与伦比的绘画大师。他是第一位掌握透视法、使用人体模特儿来描绘男女诸神的印度画家,他的画作不仅打动了达官显贵,也吸引了平民百姓。他的作品的广泛流传,使他这个虔信神灵的贵族画家家喻户晓,而在他以前,印...  相似文献   

7.
中国音乐家在国际乐坛上的争光露彩近年来大有人在,无论是声乐、器乐、指挥,乃至作曲诸项,都有艺压群芳、让西方人心服口服的华人翘秀,其势头颇引人瞩目。应当说,这些音乐骄子大都脱颖于各种国际音乐比赛,是一枚枚或金或银的奖牌肯定并扬起了他(她)们的声名。那么,他们何以成名,以及成名后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以下,我们介绍几位现旅居海外的中国年轻音乐家,他们都是当今世界乐坛上的佼佼者。 大提琴翘秀——王健 王健的音乐经历颇似马友友,同样是早早学琴,早早登台,早早被名家相中扶掖;同样读过哈佛大学、朱丽亚音乐学院;也同样是签约世界顶尖大唱片公司并完全凭演奏而出道扬名。正因此,所以有人把他称作是“第二个马友友”。 1968年12月26日,王健出生于西安的一个音乐家庭,后全家迁至上海定居。他的父亲王树棠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遂成为他的第一位大提琴老师。4岁,王健的个子还不如大提琴高,便已经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习乐习琴。“在拉正式的大提琴之前,我是将一把中提琴支在地上当大提琴来拉的。所以,练了一段后,有人从我家门前经过,还以为是谁在拉中提琴”。王健回忆道。 1978年,IO岁的王健考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琴。由于音乐天赋超常,琴拉...  相似文献   

8.
圣雄甘地     
理查德·阿顿巴勒爵士导演的英国电影《甘地传》,几乎囊括了1983年奥斯卡全部大奖。他将这位圣贤一般的印度领袖又一次搬上银幕之后,引起世人对这位领袖的关注和兴趣。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这位伟人的全名,印度人民将“圣雄”这个光荣的称号加冕于他,但他还是以甘地这个亲切而响亮的名宇驰名于世。中国人将其译为“圣雄”的印地语的原意为“伟大的精神”。当然,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这位杰出伟人的生平的话,就不难发现,他所进行的伟大改革和所取得的不朽成就,绝不仅仅表现在精神方面。这位神一般的人物,也许是世界著名领袖中唯一不善于用辞令进行鼓动的人。他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腼腆害羞的人,甚至在必要的场合也难登大  相似文献   

9.
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小提琴家内森·米尔斯坦每逢演奏时都习惯闭着眼睛,为的是提高精神的集中。在瑞士卢塞恩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他们初次同台演出之后,米尔斯坦回忆说:“我们彼此非常了解。只有一个紧要关头,那就是:当我睁开眼睛时,我看到卡拉扬正在闭着眼睛指挥。我马上闭上眼睛,以免破坏了这种气氛。”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30年代以来,印度英语文学逐步赢得在印度文学大家庭中的独特地位。印度独立之后,英语文学没有退出印度,相反却日益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印度裔作家群的崛起被誉为"60年代以来英语文学最令人瞩目的转向"。阿米德·乔杜里(Amit Chaudhuri)是印度裔作家群中熠熠闪光的一员,他以日常生活的诗意描写和独特的音乐主题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不论我们把音乐看得多么严肃,我们依然要从中寻找乐趣儿”。这是丹麦广播爵士乐团的美国指挥吉姆·麦克尼里在上海音乐学院授课时说的话,他这句话也高度地概括了该团的中国之行。丹麦广播爵士乐团是参加’98北京国际爵士乐节的匕个外国乐队之一,它的成员在访华期间,既感受到严肃、紧张,又体会到轻松、愉快,中国给他们留下了充满活力的难忘印象。早在40年代,爵士乐最初作为夜总会的伴奏舞曲曾在中国上海流行过,但SO年代至70年代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才重返中国大地,但这时爵士乐无论在旋律、和声和节奏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两位最伟大的德国诗人之一约翰·弗雷德里希·席勒(Johann Friedrich Schiller),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颂自由的诗人。他对自由的热情是在童年时代即孕育于心的。在他刚降临人间的年代里,大部分日耳曼小城邦中的老百姓正处于暴政的沉重压迫之下。这些公国的君主们用苛捐  相似文献   

13.
发编艺术     
不妨这样来看待这件事:如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用头发做的,他也一定想让它挤入美国密苏里州独立市蕾拉·科胡恩的博物馆里—喵若蕾拉还能找到空地方来放它的话。事实上,馆长兼美容师蕾拉·科胡恩的这间小小的“头发博物馆”已经被1000多件古色古香的发编艺术珍品所充满,它们当中有花环、戒指、还有十字架。有一次,科胡恩将一些藏品拿到外面去展览时,一位女士怎么也想不通这些东西竟会是头发做的,以致于差一点要把头钻进玻璃橱窗里面去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14.
“邦德”是电影《007》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四重奏”是一种古老的器乐演奏形式,此二者原本没有直接关系。可是,当4位风华正茂的提琴才女将这两个词汇拼合起来并融入她们的美貌、活力和多彩的乐韵时,“邦德女子四重奏”便筑起一道风景:一道令人耳目眩晕的音乐风景;它就像又一股强劲的旋风:一股拥着古典和流行一齐行走的“跨界”旋风。“邦德女子四重奏”是一支风靡当今世界乐坛的演奏组合,由4位分别在英国和澳洲受过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少女组合而成。她们融合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其他不同的音乐样式、品类,从而营造出一派雅俗共赏的音乐时尚。2002年4月,这支被媒体简称为“古典辣妹”的演奏组首次赴京演出,由此引来人们的广泛关注。4月3日晚8时,即4位“古典辣妹”抵达北京仅仅4个小时之后,笔者代表北京音乐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和《中外文化交流》4家新闻媒体,对她们进行了小范围地联合专访。应着笔者的提问,她们首先介绍了演奏组是如何从“古典”跨越到“流行”,又如何凑到一起组成现在这个“邦德女子四重奏”的。“我们虽然都是学古典音乐出身,但对流行音乐也非常喜欢。因为流行音乐更具时代气息,更能表达今天人们的情感,也更贴近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爵士音乐刚刚诞生时,美国还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当时流行的歌剧都是由欧洲作曲家创作的,在交响乐方面也是如此。舞曲音乐也是早期的一些狐步舞曲和华尔兹之类。然而时代在变化。当时美国人正在修建铁路、轮船、工厂和发电厂,城市正在蓬勃兴起,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形成。这个世界需要一种具有现代节拍并充满生气的音乐,于是爵士乐应运而生。在所有爵士音乐家中,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最负盛名。下面就是有关他的事迹。  相似文献   

16.
正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学传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的诗人、学者,他们中有的已经闻名世界,如泰戈尔、普列姆昌德、奈都夫人,但也有很多人至今不为我们所熟悉。拉胡尔·桑格里德亚英(Rahul Sankrityayan,1893—1963)就是其中之一。拉胡尔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却对知识有着恒久的追求和渴望。他精通三十多种语言,发表作品超过140种,包括小说、戏剧、散文、游记和传记,也有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研究著作,他被称为"印度旅游文学之父""最伟大的学者"(Mahapandit)。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但又是为了人类。人类需要歌唱,不能没有音乐。音乐能够补偿人类在其它方面失去的东西。”这就是卡拉扬关于音乐的名言。音乐对他来说是终生的爱好,并以此为业,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皇帝。赫伯特·冯·卡拉扬出身于原籍希腊马格杜尼亚的一个家庭。他的一位祖先名叫卡拉扬尼斯,也就是“黑色约翰”,迁居到德国的希姆尼兹。他得  相似文献   

18.
多明戈无论在德国的哪个城市演出,和1万名前来欣赏他的演出的观众相比,音乐大厅都显得太小。这位具有西班牙和墨西哥人血统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每年至少在德国演出两次。他的歌声,尤其是他演唱威尔地歌剧的时候,备受青睐。这位52岁的歌唱家不仅演出歌剧,还指挥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时演唱流行的儿童歌曲。他在汉堡国家歌剧院特别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巴赫家族是德国中部闻名遐迩的一个音乐世家,相继诞生了五十多位著名的音乐家,而其中最为卓越的便是生于1685年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不仅是德国,也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巨匠,历来享有"音乐之父"、"复调音乐大师"等美誉.  相似文献   

20.
他生来就是弹钢琴的。他有一双巨大的手,手掌宽阔,伸开后呈弧形的手指尖能触及钢琴键盘上十二个音符的跨度。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他的脑子里装着几百首乐曲,只要稍微复习一下,就可登台演出。他的头脑敏捷,只要在去参加下一场音乐会的途上,在飞机或火车上,把乐谱背诵一下就能学会一首新的乐曲,然后就能够出色地演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不久前,九十六岁高龄的阿瑟·鲁宾斯坦结束了他那丰硕多产,他经沧桑的一生;全世界从此失去了一位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有一次在谈到年轻的演奏家时,鲁宾斯坦说:“你知道,这些人真了不起。他们弹奏得比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