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4,(45):4275-4278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缓释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固定PLGA为100 mg正交设计试验优化阿司匹林缓释微球的阿司匹林用量、外水相体积、丙酮-二氯甲烷体积比和聚乙烯醇(PVA)浓度,对最优处方所制微球进行验证和体外释放度考察。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考察微球粒径。结果:PLGA为100 mg时的最优处方:阿司匹林用量为20 mg、外水相体积为150 ml、丙酮-二氯甲烷体积比为1∶1、PVA浓度为1 mg/100 ml;所制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39.95μm,电镜下微球表面光滑圆整,载药量为8.6%,包封率为33%,240 h体外累积释放度为85.56%。结论:成功制得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的阿司匹林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需求,制备眼部局部给药的小粒径载环孢素A缓释微球,并进行体外释放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静电液滴工艺,通过向制备体系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小粒径载环孢素A微球,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所制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12.4±0.8)μm,包封率为(82.8±1.8)%,载药量为(50.1±1.2)%,体外释放行为用Higuchi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结论:采用静电液滴工艺,通过减小制备体系的表面张力,制备了球形度优良、粒径小、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的载环孢素A的壳聚糖-海藻酸盐缓释微球,所得制剂的体外释药规律服从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肝动脉栓塞缓释微球(NCTD-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NCTD为主药,海藻酸钠ALG)/壳聚糖(CS)为复合载体,采用内部凝胶化法制备NCTD-MS;选取ALG浓度、凝胶化反应剂冰醋酸的用量、药物-载体重量比(简称药载比)为因素,以粒径偏差、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进行验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在不同介质(磷酸盐缓冲液和生理盐水)中的体外释放特性,并与NCTD原料药的释放性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ALG浓度2.0%、冰醋酸1.0mL、药-载重量比0.8∶1,以该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309.75±2.19)μm、载药量为(12.65±0.87)%、包封率为(68.66±0.38)%;NCTD-MS在2种介质中24h释放可达80%,释放行为均遵循Weibull方程,而NCTD原料药在3h内即释放完毕。结论:NCTD-MS制备工艺简单,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紫杉醇纳米粒-微球系统(taxol nanoparticals-in-microsphere system,TAX-Ni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taxol nanoparticals,TAX-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化处方。采用内源乳化凝胶法,以海藻酸钙为包裹材料,制备包覆TAX-NPs的微球系统。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TAX-NiMS的表面和内部形态,并测定其粒径及体外释放特性。结果纳米粒优化处方:PLGA质量浓度为100 g·L-1,聚乙烯醇质量浓度为10 g·L-1,油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10,超声功率为300 W。微球优化处方:海藻酸钠(NaALG)质量浓度为15 g·L-1,Span-80质量浓度为10 g·L-1,Ca CO3与Na ALG质量比为1∶3,油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5。此条件下制备的TAX-NiMS的包封率、载药量和平均粒径分别为(84.33±1.11)%、(1.12±0.15)%和(2.678±0.014)μm。TAX-NiMS的12h释放量仅达到16.51%。结论 TAX-NiMS的制备方法稳定可控,且突释效应显著减小,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阿立哌唑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立哌唑缓释微球,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并考察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形态和体外释放度.结果 所得微球的载药量为20.28% ±0.38%,包封率为81.12%±0.02%,平均粒径为19.38 μm,形态圆整,30 d的体外累积释放度达88.73%.结论 所得阿立哌唑缓释微球形态圆整,载药量与包封率较高,具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31):4418-4421
目的:优化蒙药白益母草总生物碱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处方工艺,制备微球并对其进行质量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白益母草总生物碱PLGA微球,以处方中PLGA质量浓度、聚乙烯醇(PVA)浓度及内水相/油相体积比为因素,以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微球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微球形态、粒径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最优工艺为PLGA 200 mg/ml、PVA 2%、内水相/油相的体积比为1∶5;验证试验中平均包封率为(83.2±2.4)%,平均载药量为(4.16±0.17)%,平均收率为(86.7±3.6)%,综合评分结果为(95.7±4.4)%,RSD均小于5.0%(n=3);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2.3±2.4)μm;微球24 h体外累积释放度为(82.3±3.5)%,符合一级释放模型(r=0.972 4)。结论:优选工艺稳定;制备的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质量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双嘧达莫中空微球,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溶剂扩散-挥发法制备双嘧达莫中空微球,以外观、平均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优化处方,并对优化处方制备的中空微球进行体外漂浮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双嘧达莫中空微球的最优处方及工艺为:乙基纤维素质量浓度为100 g.L-1、乙基纤维素与药物的质量比为5:1、乙醇与乙醚的体积比为4:l、乳化剂质量浓度为10 g.L-1、硬脂酸镁质量浓度为0.2 g.L-1,反应温度为30℃,搅拌速度为300 r.min-1。以最优处方制备的双嘧达莫中空微球,其载药量为11.57%,包封率为70.12%。该微球在人工胃液中12 h漂浮率可达94%,在人工胃液中12 h释放达80%,且无突释现象。结论双嘧达莫中空微球具有较理想的体外漂浮及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分别以油相中PLGA浓度、水相PVA浓度和油/水相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塞来昔布微球的处方和工艺;透析袋法评估其体外释放能力。结果:塞来昔布PLGA微球的最佳处方工艺条件为:PLGA浓度75 g·L-1,水相PVA体积分数1.5%,油/水相体积比1∶30。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一,实测包封率为66.1%,与预测值67.3%相比,偏差为1.8%。最优处方体外14 d累积释药56%,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Box-Behnken效应面法简便可行,可用于优化塞来昔布PLGA微球的制备,微球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罗红霉素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罗红霉素微球,以药物与囊材用量比(A)、囊材的浓度(B)、水相与油相的比例(C)为因素,包封率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对所得微球的外观、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度及苦味进行研究。结果:优化后的最佳工艺:A为1∶1,B为30mg.mL-1,C为4∶1。所得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75.0~90.0)μm,且分布均匀,载药量约45%~46%,包封率可达90%以上,可持续释药13h以上,多数试验者服药后感觉不苦。结论:优化工艺后所制罗红霉素微球具有明显掩味和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长春西汀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缓释微球,并研究其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改良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以PLGA浓度、理论载药量、有机相与分散介质的比例和分散介质中明胶的浓度为4因素,每个因素选定3个水平,按L9(34)的正交设计方案,以载药量、包封率和粒径分布为指标,优化处方。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计算微球的粒径分布,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药物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球中长春西汀含量并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用动态透析释药法进行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最佳处方为PLGA浓度16%,理论载药量20%,有机相与分散介质的比例1:10,分散介质中明胶的浓度1%;制备的长春西汀PLGA缓释微球的形态圆整、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0±0.18)μm(n=500),DSC法分析药物确已被包裹于微球中,载药量为(18.46±0.26)%,包封率为(91.30±0.98)%(n=3),24h累积释药率约为18%。结论:长春西汀PLGA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稳定,质量符合药剂学要求,缓释性好。  相似文献   

11.
周丽莹  关津  聂淑芳  潘卫三 《中国药房》2009,(33):2588-2592
目的:制备中药提取物葫芦素(Cuc)B-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方法:应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以聚乙烯醇(PVA)浓度和投药比为自变量,微球的产率(Y1)、载药量(Y2)、包封率(Y3)、粒径(Y4)、24h累积释放量(Y5)为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次多项式拟合;改良的直接释药法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Y1、Y2、Y3、Y4、Y5二次多项式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较优的工艺条件为PVA浓度0.014,投药比0.066 5。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Y1、Y2、Y3、Y4、Y5分别为79.9%、7.83%、80.5%、56.18μm、6.98%。体外释放35d的累积释放量为86.73%。结论:制备的CucB-PLGA微球满足了长效缓释的要求,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牛血清白蛋白阳离子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口服阳离子微球,考察天然阳离子物质壳聚糖(CHS)的加入对蛋白微球的粒径、电动电势、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情况的影响。方法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壳聚糖(CHS)为载体材料,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PLGA/CHS)阳离子微球。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确定最佳处方。建立准确而简便的蛋白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微球进行体外评价。结果最佳处方为:BSA浓度为150g·L^-1、PLGA浓度为8%、外水相体积为80mL、壳聚糖浓度为0.2%。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6.9±5.5)μm,为表面荷正电的阳离子微球[ζ电势=00.0±0.6)mV],包封率为(75.4±4.6)%,载药量为(9.3±0.2)%。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壳聚糖的加入均能减少突释,延缓药物的释放。结论与PLGA微球相比,制得的PLGA/CHS阳离子微球表面带正电,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可以延缓药物释放,同时减少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高包封率的龟板水提物缓释微球。方法:分别采用海藻酸钙凝胶珠、海藻酸钙-壳聚糖微胶囊和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微胶囊体系制备龟板水提物缓释微球,并考察其外观形态、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等特性。结果:制得的龟板-海藻酸钙凝胶珠、龟板-海藻酸钙—壳聚糖微球和龟板-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且粒径均匀;包封率分别是46.7%、49.9%和82.3%;海藻酸钙凝胶珠有明显的突释现象,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的突释现象和缓释效果有所改善,而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微球无突释现象,其缓释可达14小时以上。结论:龟板-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微球包封率高,同时具有优良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钦富华  胡英  高建青  夏晓静  郑弟 《中国药房》2012,(45):4263-4266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用于脉冲式释药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用S/O/W(Solid-in-oil-in-water)法和S/O/O(Solid-in-oil-in-oil)法制备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比较2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态、包封率及载药量等,并考察2种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S/O/W法和S/O/O法制备的微球均圆整、无粘连、形态良好,但S/O/W法制备的微球表面较为平整,而S/O/O法表面均匀分布有较大的凹陷。S/O/W法制备的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包封率分别为(60.15±5.95)%、(49.50±3.69)%,载药量分别为(2.56±0.25)%、(2.10±0.16)%,10h内药物释放均为10%左右,而后随着聚合物的降解药物的释放量突然增加;S/O/O法所制微球包封率分别为(84.36±1.11)%、(77.94±1.42)%,载药量分别为(3.58±0.05)%、(3.31±0.06)%,24h内药物释放均可达50%左右,而后呈现较为平稳的释放行为。S/O/O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S/O/W法高;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药物释放呈现一定的脉冲行为,其中PLGA(75:25)微球体外释放行为受微球粒径的影响较大。结论: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具有一定的脉冲式释药效果,微球的粒径最好控制在120μm以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用壳聚糖(chitosan,CS)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为载体,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为模型药物,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orcantharidi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NCTD-CS-SF-MS)。并考察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微球表面形态以及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液体石蜡为油相,壳聚糖与丝素蛋白的物理混合溶液为水相,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NCTD-CS-SF-MS。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及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er diffraction,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表征微球特性;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释药性能。结果:制备的NCTD-CS-SF-MS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约(184.0±5.0)μm,载药量(15.08±2.85)%,包封率(27.46±1.25)%。NCTD-CS-SF-MS在0.1mol/L HCl,PBS(pH=7.4)和9.0mg/mL氯化钠溶液的3种介质中的释放均遵循Weibull方程。结论:优化的NCTD-CS-SF-M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载药量高,缓释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16.
阳明  雷小光  陈晓波 《中国药师》2009,12(10):1363-1365
目的:制备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并评价其粘附性能。方法:应用正交试验筛选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最佳处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含量与释放度,选用滞留率为指标考察微球的粘附特性。结果: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最佳处方为盐酸索他洛尔投药量占处方组成的30%.分散相与连续相比为70%,司盘80用量为9.0g;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30min累积释药百分率达30%,4h释药达90%;离体法与在体法测得微球胃黏膜上的滞留率分别为(87.6±2.8)%与(60.2±9.8)%。结论: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与盐酸索他洛尔普通片相比,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具有一定缓释特性,且其在离体与在体模型中粘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刘琳娜  李欣  张琰  刘新友  杨鹏 《中国药房》2010,(29):2755-2757
目的:制备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微球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GLP-2/PLGA微球,并对制备工艺的重现性、所制微球的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考察。结果:优选的GLP-2/PLGA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好;微球形态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4.49μm,载药量为13.48%,包封率为36.97%,微球在6 d内释药缓慢而均匀。结论:建立的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可行,所制微球初步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的。  相似文献   

18.
裘兰兰  何华  王柏  Xuhui Liu 《药学进展》2008,32(6):271-275
目的:制备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结合包埋载药法制备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应用体外恒温透析法考察其释药行为及影响因素,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累积释药百分数。使用origin软件,将微球释药数据与载药微粒的主要释药方程进行拟合,以找出最佳拟合释药方程。结果:制备的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置于生理盐水中约5小时后达到释放平衡,其释放行为受处方中球-药比和交联剂用量及释放介质的影响。该载药淀粉微球的释药行为最符合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方程,即呈双相释放,前期为快速释放相,后期(5小时后)为缓慢释放相。结论:本制剂工艺切实可行,所得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重组降血压肽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重组降血压肽(rAHP)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PLA)为缓释材料,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微球制备的最优工艺为:油相中PLA的浓度为7.5%、初乳搅拌速度为900 r/min、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为1∶10,外水相聚乙烯醇124浓度为5%;按此工艺制备的微球粒径跨度小、分布均匀,包封率为81.35%,载药量在10.92%,微球得率在80.26%,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范围在75~80μm之间;载药微球在磷酸盐缓冲液中0.5 h内的累积释药量为17.5%,第15天累积释药率达到98.6%。结论该微球制备工艺成熟,包封率高,符合我国药典对缓释制剂的指导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