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时有春气升、夏气浮、秋气降、冬气沉之升浮降沉,体内脏气有肝气升、心气浮、肺气降、肾气沉之升浮降沉,药性有味薄升、气厚浮、气薄降、味厚沉之升浮降沉。在顺应四时升浮降沉前提下,藉由药性之升浮降沉以复脏气升浮降沉病理失序至生理常态,终使四时-脏气之升浮降沉达到相互协调、同频共振。如此,既遵不克伐人体生生之气之常道,亦可助天人和谐稳态之维系。此即李杲四时-脏气-药性之升浮降沉法式之深意。  相似文献   

2.
中药微量元素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罗炳锵 《中药材》1990,13(2):41-44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疗效来自于中药的基本性能一中药的性味、作用趋向(升、降、浮、沉)及归经. “性”可分寒、热、温、凉.“味”可分辛、甘、酸、苦、咸,其中辛、甘、酸属阳,苦、咸属阴.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它们构成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不断揭示中药的气、味是有  相似文献   

3.
升降浮沉【概念与涵义】升降浮沉本来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升和浮、沉和降的运动趋向,分别相近。升与阵、浮与沉各相对应。借用形容物质运动方式的升降浮沉概念,来说明中药的性能,并以此归纳中药作用的规律性,配合性味学说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这就是药性学说里的升降浮沉理论。因此,升降浮沉是说明中药作用趋向性的说理工具。  相似文献   

4.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缨 《新中医》2006,38(6):63-64
升降浮沉是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药物性能必不可少的依据。其中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上升提举,指功用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指作用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指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指作用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不仅体现了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而且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将笔者对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定义药的药势呢?将升降浮沉的理论与四气五味1理论结合起来解释,那便是:气温热、味辛甘的药具有升、浮的药势;气寒凉、味苦酸咸的药具有降沉的药势。而香料在中医药里是担当"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药性烈、药效猛,除紧急时刻不能大量使用2。在预防医学的引导下,在日常生活中熏香便成为了保证人体阳气上扬的保健措施之一。于是,香与茶一起成为了保障人体中的阴阳两气正常"升浮"与"降沉"循环运动的两大保健品。即使用现代医学的视角分析,用多种香料制成的药香的主要疗效也可归纳为5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浮是“发散”、“上行发散”,沉是“泄利”等认识是片面或错误的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升是上升、浮是向外、沉是向内、降是向下的作用趋向。首次提出了升降浮沉各自的内涵:升有清利头目、通鼻窍等等作用,浮有解表、祛风止痒、祛寒等等作用,沉有收敛、纳气平喘等等作用,降有泻下、利水、清热等等作用。四者的关系是升与降、浮与沉是对立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在具体内容上各自差异甚太,故升浮、沉降并提是不妥的。使用升降浮沉的理论及药物只依据病势、病位的提法是片面的,更应重视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7.
药物治疗是祛除病邪、清除病因,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衰的病理现象。中药也有偏性,是指以药物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这些均由于中药的药性,中医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均为它的药性。中药的气味即四气五味,四气也叫四性:寒、热、温、凉,能治疗寒证的药为热(温)药,能治热证的药为寒凉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中医认为,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是一般用于表证的药物;甘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四气五味、气味厚薄、主治功效、组方配伍4个方面对桔梗升降浮沉药性特征进行考证研究。气味方面,认为桔梗性平偏温、味辛苦,味辛具有升浮之性,兼苦味亦具有一定的沉降之性,性平偏温提示其在升降浮沉药性方面总体以升浮之性为主;气味厚薄方面认为桔梗性温气薄,具有升浮发泄之功;味辛、苦且厚亦具有发散通泄之性;功效配伍方面桔梗可宣发肺气、载药上行,有舟楫之功,作用于上焦胸胁、宽胸理气、定气安神。通过升宣肺气保持肺宣发肃降功能,通调水道致清气升而浊气降,通利三焦,有升降一身诸气之效。作用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肠腑温中升阳,涩肠止泄,止肠鸣腹痛。通过综合考证认为桔梗不仅具有显著的升浮之性,其苦降沉泄之功同样不可忽略,其沉降之性寓于升清肺气的基础之上,升中有降,降寓于升。临床应用中若能谨守桔梗适应病证的病因病机并用之得法则既能上行又能下气,有升降诸气之功。  相似文献   

9.
王烨燃  王萍  王凯旋 《中医杂志》2012,53(18):1611-1612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方剂配伍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诸多医家将其用于阐释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指导临证组方.其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升降相生的平衡作用、升降相反相成的平衡作用、以升为主的升提作用及以降为主的敛镇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话说风药     
风药是指具有辛味、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类中药的统称。现代中药教材分类里没有风药一说,但从古至今众多医家对其都有论述,众多名方中都有风药的使用,诸多名家对风药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本文对风药的概念、分类、应用等进行总结,以期广大同仁更加注重临床上风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曾南  夏厚林  黄立华 《中医杂志》2013,54(2):99-102
基于古今文献资料,分析了现有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广义中药药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的认知基于功效与主治病证(应用),而功效术语表达又是药性的综合再现,可见“性—效—用”密切关联;中药的品种、质量是产生“性—效—用”的前提条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依循“品—质—性—效—用”为路径的综合研究模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为核心,以寒热辨证为纲要,设定药性整体与效应关联的观测指标,融合多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多维研究,探寻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理论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药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望、闻、问、切"四法,通过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眼看、鼻闻、口尝、手摸感知药物,推断中药药性和功效,其中的"切"法,是通过手来感知中药。以手抚药可获得药物的寒热之感,其寒热之感与药性之间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温热者性温热,寒凉者性寒凉""温热者辛而甘,寒凉者酸苦咸""温热者浮而升,寒凉者沉而降"。该关系对于认识药物的个性和共性以及临床实际用药有实际指导意义。而就"切"法本身而言,于中药理论与实践均具重要意义,尚可通过课堂及临床教学两种方式来加快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亚丽教授运用风药论治帕金森病有着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发病具有风的特征,肝肾阴虚、筋膜失养、虚风内动是其基本病机,内风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证候演变的全过程。风药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散、行、透、动、升等特点,在治疗帕金森病过程中,辨证运用风药不仅有利于平息、搜剔内风,还可以发挥畅气调肝、行血剔络、升清开窍、发散郁火、引药归经及配伍增效等多方面功用。临证把握禁忌,灵活选用风药疗效显著颇具特色,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方药辨证观     
本文作者阐述了在临床上如何应用祖国医学唯物辨证统一观点进行防病治病。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应是阴阳矛盾的平衡协调,如一方偏盛偏衰,则导致疾病,因此在立方用药上必须有整体全面观点。中药药性有寒与热、升与降、浮与沉,功效方面有发散与收敛、补益与泻下、固涩与疏泄等等,因此,治疗上的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治本治标等综合治疗,都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思想在中药及方剂学中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刘江凯 《新中医》2011,(10):129-130
风药,是指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作用的药物,如升麻、柴胡、川芎、羌活、防风、独活等。李东垣有云:“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风类药物具有升、散、行、透、窜、动等多种特性,在治疗肝胆疾病中配伍风药,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升降浮沉看中药功效的双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2):719-719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四种趋向性能,是药物的作用趋向。一般而言,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大多质地较轻的如植物花、叶,具有发表散寒。升阳开窍之功,可概括为温热主浮(如羌活辛温散寒祛风湿),辛、甘、淡主升(如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大多为质地较重的植物如种子、果实、矿石,具有清热泻下,降逆止呕平喘之功,可概括为寒凉主沉(如钩藤甘寒清肝火),苦、酸、咸主降(如乌梅酸平涩肠止泻)。但也有“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芫花沉降,苍耳子升浮”等例外.  相似文献   

17.
中药基础理论包含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刚、柔等。茲不揣浅陋,就药性刚柔,试加论述。抛砖引玉,敬希同道指正。一、药性刚柔的意义药物的性质有润、燥的不同,它的作用也有缓、急的差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说到药性有急有缓。张景岳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他在《景岳全书》第一卷传忠录十问篇中说:“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劫;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  相似文献   

18.
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药性科学内涵与性效规律研究,本文提出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具有某类传统功用的中药为研究对象,以药性组合为切入点,通过药性组合间的研究结果对比,在整体层次上发现传统功用与药性组合的客观规律,在单味药层次上明确药性的药效特点与代谢特征,在分子水平层次上揭示药性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其效应的组织分布,从而建立中药“证候-功效-药性”系统网络,阐释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与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辛开苦降法是调理气机的大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亦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气机失常是临床疾病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如何用药物去调整气机,笔者认为,气机失常的治疗方法只有顺从它的规律,用辛开普降法去调理。它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治法。辛开苦降是利用药物的性、味特性来调整气机病变。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升浮药多具辛、甘味以及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苦、酸、咸、涩味以及寒凉之性。辛味属阳,苦味属阴。辛苦相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全过程,调整机体阴阳失衡。辛开苦降中药可分两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增强疗效 ,抑制毒性 ,缓和药性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部位及趋向等。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 ,即药物在人体内向上向外、向下向内的定向作用。药物通过不同的炮制 ,由于其性味的变化 ,作用趋向可以改变。药物升降浮沉可以根据其性味、气味厚薄、质地轻重来判断。辛甘味药物 ,辛烈之性属阳 ,作用升浮 ,如桂枝、防风 ;酸苦咸味药物 ,寒凉之性属阴 ,作用沉降 ,如石膏、天花粉。气味薄者主升 ,如薄荷 ,连翘 ;气味厚者主降 ,如大黄、熟地。质重药物主沉降。如石决明、代赭石 ;质轻药物主升浮 ,如桑叶、菊花。然而 ,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