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系统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关于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以评估益生菌对IBS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RCTs共9项,7项(77.78%,7/9)研究报告,与安慰剂相比,益生菌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症状(P <0.05),其余2项(22.22%,2/9)没有报告IBS症状的显著缓解。报告有益的7项研究中,4项使用单菌株益生菌,其余3项使用多菌株益生菌。2项研究对IBS亚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可改善IBS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而言,无论是单菌株还是多菌株益生菌,均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症状,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的85例患者纳入本次试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100mg口服,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粒,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时行总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62.79%(27/43),有效30.23%(13/43),无效6.98%(3/43),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显效54.76%(23/42),有效19.05%(8/42),无效26.19%(11/42),总有效率7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用于治疗IBS-D,症状缓解率高,疗程短,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蔡玉明 《当代医学》2013,(8):134-135
目的探讨和研究益生菌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确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等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进行治疗(每日3次),观察组采用益生菌制剂(420mg剂量,每日3次)联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疗效比较及评价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7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显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40-45+49+封三
目的 评估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获得益生菌治疗IBS 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益生菌组较对照组在总体疗效、改善腹痛腹部不适方面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益生菌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合益生菌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益生菌能够有效治疗IBS 患者,改善患者腹痛、腹部不适症状,复合益生菌较单一益生菌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5.
姜彬言 《医学综述》2011,17(15):2358-236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其发病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疗可能为IBS的一种有效方法,现拟从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增强肠黏膜屏障、增强肠黏膜免疫、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几个方面对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机制及安全性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类肠道作为消化和营养吸收器官,在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肠道菌群是分不开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其发病与肠道菌群有关,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IBS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疗健康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现状迫在眉睫。而益生菌治疗IBS的目的即在于重建被破坏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北京报道为8.7%,以中青年居多。症状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去除促发因素及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的肠道功能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3%~11%[1,2],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一样,被认为是“脑肠疾病”的一部分[3]。其诊断是基于罗马IV的诊断标准,即在过去3个月平均不少于1周1次的反复腹痛,与以下2项或2项以上标准相关:排便;排便频率的变化;粪便形态(外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益生菌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收集65例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采用中药配合益生菌保留灌肠治疗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1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配合益生菌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IBS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生菌联合黛力新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73.3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益生菌联合黛力新能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岐三联菌制剂对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排便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6例老年肠易激综合症(便秘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实验组(38例)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双岐三联菌制剂。结果:治疗后实验组TNF-α、IL-6及IL-8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末现异常改变。结论:对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应用双岐三联菌制剂,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排便情况,调节血液内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5-羟色胺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作用以及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染色,免抗人5-HT多克隆抗体测定5-HT阳性细胞,计数阳性细胞数量井进行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5-HT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增加曼明显(P〈0.01)。结论:5-羟色胺对结肠的运动、分泌以及感觉等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替加色罗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初步评估.方法 64例符合IB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替加色罗和谷维素(安慰剂)治疗.4周后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替加色罗治疗组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1.3%,对腹痛、腹泻、排便困难、粘液便、腹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3%、51.8%、83.3%、70.0%和73.1%,两组比较,腹泻症状的改善,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的组间差异非常有显著性(P<0.01).结论 替加色罗对伴有腹痛、便秘及腹胀的IB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缺乏明确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目前主要以排除性诊断为主。不少患者因此而难以及时获得确诊和治疗。应当正确认识罗马Ⅱ等标准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抓住腹痛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缓解、便意不尽、黏液便和腹胀等表现,如有“红色信号”,则应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在不断进步。肠道感染的先驱病史可能改变肠黏膜免疫系统,使传入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导致肠道动力异常。严重的生活事件或慢性精神抑郁也显著影响IBS蝗发病方式和严重程度,也与肠道感染后IBS的发病有关。在上述因素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与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遗传素质。  相似文献   

15.
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的分布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的分布特点和数量,探讨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用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测定类胰蛋白酶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结果:在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腹泻型IBS患者增加更加明显(P〈0.01)。而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没有看到肥大细胞明显增加,但可见明显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活动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患者在回盲部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均可见到肥大细胞的轻度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增加可能与其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否存在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方法:实时超声图像检测空腹和餐后不同时间胆囊容积.结果:IBS组空腹胆囊容积、餐后不同时间胆囊残余容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餐后不同时间的胆囊排空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女性IBS患者存在明显的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82例住院病例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虎  王玉芳  欧阳钦 《四川医学》2003,24(6):561-56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82例符合罗马定义IBS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检查治疗预后。结果 显示腹痛腹泻、腹部压痛等最常见,消瘦、焦虑等亦较多见。部分患者伴有潮热、盗汗、淋巴结、肝脾肿大及便血等临床表现,三环类药物、止泻剂或解痉剂等治疗有效。结论 诊断IBS宜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出现少见症状时,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再考虑IBS。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精神心理治疗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作用。方法 82例按罗马 标准确诊的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 1例,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氟西汀(10 mg·d- 1 ,每日1次)口服,疗程8周,同时给予精神心理支持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改善有显著差异(P<0 .0 5 ) ,两组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P<0 .0 1)。结论 加服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支持治疗对IBS有显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IBS-C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每疗程5次,应用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分别评估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肠道总体症状,腹痛/腹部不适、腹胀、排便形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12.31±2.01)分vs(19.16±2.17)分、(2.95_+0.57)分vs(5.04±1.04)分、(2.64±0.92)分vs(4.25±1.09)分、(3.66±1.09)分VS(5.10±0.57)分、(3.06±1.08)分vs(4.77±0.95)分,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腹痛/腹部不适症状的改善最为明显。IBS—C患者的SAS积分、SDS积分也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9.53±6.39)分VS(44.43±7.89)分,P〈0.05;(40.70+8.38)分VS(46.46±8.74)分,均P〈0.05]。sF-36得分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5个维度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74.16±21.25)分VS(57.0±39.40)分、(86.21±13.54)分VS(75.54±20.96)分、(75.16±13.42)分VS(64.66±20.54)分、(78.87±28.36)分V8(57.76±46.26)分、(81.60±16.08)分VS(71.20±22.04)分,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改善IBS-C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启宁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32-32,4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1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同时口服与来酸曲美布汀;对照组76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8.75%,有效率28.75%,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显效率46.06%,有效率;36.84%,总有效率82.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