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中国风景认知及实践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城乡风景的代际传承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造就了中国本土特有的遗产类型——风景遗产。而当前风景遗产概念的泛化,导致相应保护实践的创新性不足。因而理清风景与风景遗产的概念与内涵,明晰风景遗产的保护对象及其代际传承中的方法、途径,可为中国风景遗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遗产地方转向贡献中国智慧。【方法/过程】以记述时间跨度长、风景类型及数量丰富的古代绍兴为研究对象,以方志作为基本研究材料,基于文本分析、词频分析、案例统计、历史地理空间标注的方法,回溯古代风景实践,并进行文字及空间上的深描。【结果/结论】总结了基于风景“自然人文关联性”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形态表征特征,结合风景遗产代际性与代表性特征的风景遗产识别方法,归纳了风景遗产在形成过程中,“名胜”与“形胜”、“人杰”与“地灵”的双向融合;在传承中,以儒家教化价值观为导向;在传播中,以景物的文化阐释和生活的途径来强化自然及人工物质要素和非物质精神的代际传承。风景遗产作为中国极为独特的遗产类型,在当前保护实践中应完善其标准、价值与内涵,积极吸收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识别山岳风景特质对中国山岳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地域风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将山岳风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然与文化要素进行风景特质识别,完成风景特质分区;其次,从时间与空间完整性维度进行赋分评价,总结出管护分级区域;最后,基于风景特质识别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模式。【结果】1)泰山城景表现为“自然山川基底—史前人类聚居—宗教山岳崇拜—城山风景融合”的演进过程;2)将泰山地域划分为20种典型的风景特质类型和43个风景特质区域,归纳出3类特质类型(历史遗产、自然生态、村镇聚落);3)基于时空完整性评价标准,将泰山风景遗产划分为3级管护单元(一级管护、二级管护、一般管护);4)提炼山岳风景遗产的保护模式,总结了9种不同模式的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和保护价值。【结论】定义了山岳风景遗产的内涵,提出了时空完整性视野下的山岳风景遗产保护方法,为保护地域风景、优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松林  宋爽 《园林》2022,(7):28-38
复杂的地理环境、匮乏的资源条件与动荡的历史背景使藏羌交汇区出现了以碉楼为核心的聚落风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视觉冲击力,并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基于风景遗产的视角出发,从环境本底特征、聚居建筑特征、人文景观特征三方面对藏羌交汇区聚落风景遗产的空间特征进行识别与总结,提出9类藏羌聚落遗产的空间要素特征;并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4个维度对其突出普遍价值进行概括凝练,以为藏羌聚落风景遗产正式申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流域作为富有文化和生物价值的集水 区域,沿水系聚集多样文化资源并分布着密集的 河流生态系统。流域风景区别于城市、乡村等相 对独立空间而具有典型的网络特征,探究流域 历史变迁遗存的文化资源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空 间层积关系,可应对当前流域保护现状中生物与 文化分离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在辨析流域 国土风景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生物文化遗 产协同角度出发,构建了“流域属性认知—生物 文化遗产识别—流域国土风景保护机制”的流 域国土风景保护理论及实践框架。以齐鲁文化 区的汶水流域为例展开实证研究,探究流域文 化遗产和生境质量的层积关系,最后将生物文化遗产空间层积结果与城乡三生空间规划进行衔接,提出了层积信息、分级格局、集群空间共同 整合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开凿至今2 500余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承载着厚重的遗产资源,是华夏大地的历史瑰宝。但长期以来,在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下,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等困境,遗产价值逐渐被消解。基于遗产廊道理论,以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为例,从大运河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两方面分别对遗产资源点及城市空间环境展开分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与规划布局提供重要依据。这对各地进行的遗产保护规划、线性廊道构建、城市风貌建设等内容同样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里弄街区作为上海特有的近代建筑空间形式,因其特殊的风貌、肌理、建筑,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重要名片。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这些特色空间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如何保护里弄遗产、保存里弄记忆,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而基于历史变迁视角下的里弄街区风貌与空间特征变化分析,能够为理解问题产生机制并选取更新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文章从历史变迁的角度,以斯文里及其周边空间为例,基于城市设计的方法分析其空间特色、成因机制及现状问题,提出“肌理风貌—功能空间—遗产与场所”3个层面的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八景在幅员辽阔的国土空间中有大量的物质与 非物质文化遗存,然而其保护与更新在理论上鲜有论及,实践 上则五花八门。基于此,立足“守正创新”视野,以时间为线 索、以江汉平原为例,围绕历史上城市八景的保护与更新、 当代遗产体系中城市八景的保护、当代非遗产类城市八景的保 护与更新3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考察,提出:1)顺变型是中 国历史上城市八景“守正创新”的主流;2)我国自然与文化 遗产保护体系是城市八景“守正”传承的重要基石;3)保护 性更新、新八景评选中的新旧并存、发掘八景中的非遗内涵是 “守正创新”正道等的经验总结。以此拓展对八景保护与更新 的认识,并丰富我国风景园林遗产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汪芳  李文豪  金燕妮 《华中建筑》2008,26(7):170-172
在分析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该文指出:应该丰富遗产保护层次,扩展其功能,并以城市游憩空间作为解决遗产功能扩展和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界面。并借鉴“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理念对文化线路适应的空间范围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概念,最后指出了该空间可以深入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张思琦  王欣  王祎洁 《风景园林》2023,30(4):123-129
【目的】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遗产物质实体与文化之间的价值关联与精神统一阐发肤浅的问题,为此进行基于遗产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路径探究。【方法】以浙江省嘉兴市落帆亭名胜为例,通过叠加比对落帆亭、杉青闸、大运河的历史信息以及初步复原平面图,还原落帆亭名胜的历史样貌。【结果】将落帆亭文化遗产的有机生成过程分为运河作用与功能催生、事件发生与人文点染、风景建设与文化认同3个阶段,并总结出其生成机制。根据历史样貌与生成过程研究,对落帆亭文化遗产分别提出针对遗产本体和针对遗产生成机制的保护策略。【结论】揭示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点保护需要尊重遗产的历史发展规律,重视遗产所在地的地方风土与遗产的相互作用,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为导向的产业空间更新,是传承工业文化、重振工业衰退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文本和图片数据,对阳朔老糖厂更新利用项目进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整体空间体验三个层次的体验感知特征研究分析,从“原真性”“设计感”和“整体性”三方面得出结论,并在空间本底、空间记忆、空间功能和空间体验四个方面提出保护空间肌理、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价值共创、丰富体验内容,以期为其他中小型工业遗产游憩化更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相比我国来说,加拿大的遗产数量并不多,但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对遗产进行保护研究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遗产保护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加拿大遗产保护的理念出发,从城市复兴,城市风景控制规划和遗产展示三个方面介绍加拿大城市遗产保护经验,希望能对中国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工业遗产保护呈现物质遗存、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趋势,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可以更为全面地认知工业遗产价值并促进其完整性保护。以宁波甬江北港区工业遗产为例,从自然与建成环境脉络、基础设施与空间结构演进、工业遗产单元及其工业技术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揭示各层面关联特征,提出了建立时空框架下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倡导基于工业遗产要素系统关联的整体保护、完善塑造工业遗产特色风貌的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由日常生活入手抽象出"日常性"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城市遗产领域,提出了"日常性城市遗产"这一概念范畴并分析了日常性城市遗产的特点和价值:首先,日常性城市遗产是城市遗产与日常生活空间的交集,"日常性"意味着空间维度上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时间维度上的频繁性和渐进性;其次,日常性城市遗产作为"遗产",具备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特征,同时作为日常生活空间,具备流变性、多元性和矛盾性的特征;第三,日常性城市遗产具备"往昔价值"和"现今价值"的双重价值体系。正因如此,"保护"已经不足以应对其在现实中的问题,该文提出将"保护"和"治理"进行结合的"日常性城市遗产管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冯玲 《福建建筑》2009,(10):37-40
通过对风景资源遗产利用历史的考究,明晰其概念与特性,并提出解除风景资源遗产利用与保护困惑的合理途径,确保其利用无误、保护有效,从而达到风景资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杨 《新建筑》2023,(6):15-20
作为一种舶来产物,规划遗产引发了国内学者的理论思辨,应在何种遗产保护语境下对其进行认知与解读仍处于论证阶段。对此,文章基于“规划塑造遗产的路径”与“遗产反映规划的方式”这对关系,提出“权力空间引导下的历史性城镇景观”这一认知视角。整体而言,规划遗产以权力意识为原点,以空间关系为导向,以层积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为标志,是一种“可生长”的活态遗产。从规划到遗产的演进机理,主要以权力形态的更迭、权力意志的接续、权力景观的竞合三种形式得以反映。通过对这类遗产的界定,明确了“规划”与“遗产”的逻辑关系,为理解这一舶来的基本概念,提供了一种关联、互构,且由“分”到“合”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工业遗产社区是国家“一五”时期工人住区标准化模式探索的历史载体,是城市发展重要历史见证。沈阳作为重要近现代工业城市,拥有较多工业遗产社区资源。近年来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加之工业遗产社区用地具有优越的城市更新条件,伴随用地更新地上遗产损毁现象普遍存在。基于工业遗产社区保护更新背景,以微更新、社区共治理论为指导,建立“优化社区共治技术、加强社区共治制度、完善社区长效服务机制”的更新技术方法,以沈阳市三台子工人村地区为例,研究历史、土地、空间、建筑等现状条件,针对历史沿革、建设历程展开价值评估、提出重点保护区及建设要求,利用拓扑数据分析技术,提出“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创建社区共治工作体系、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复兴地域邻里空间、完善体制机制”等保护更新策略,构建工业遗产社区有机更新路径,实现人居环境优化、存量更新提升、地区文化传承等多元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地方的积极实践与科学探索.以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实践为研究案例,围绕历史风貌保护机制的特征、城市生活遗产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以遗产保护经典理论和国际文件精神为理性基础,从城市生活遗产的概念认知、历史城区物质肌理维护、建成环境遗产可持续性、基于社区的城市生活遗产保护管理等方面,全面探讨了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设健全的基础理论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