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分为区域-城市-历史工业聚集区-相关企业及单位-建构筑物五个层次,并主要从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遗产廊道是美国针对其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战略方法.本文从自然资源保护、历史与文化资源保护、慢行游憩系统完善、解说系统构建、市场与营销策略以及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对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大运河的整体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上篇见本刊6月上半月号)  相似文献   

5.
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产廊道具有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特性,其存在的形式和保护手段与城市绿地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针对自然条件优越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提出将遗产廊道规划思想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从遗产保护、城市绿地廊道网络体系健全、丰富城市游憩体系等几方面出发思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路。研究以遗产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探讨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并提出遗产廊道中不同类型绿地的一些建设方式,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思路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6.
冯君明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18,25(12):93-98
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城市化发展环境,其文化保护与转型发展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提升片区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相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此为研究导向,结合适宜性理论研究提出该方法与遗产廊道保护等工作结合的构想,首先整体分析遗产廊道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其保护与发展需求;其次以大同市新荣区古长城为例进行适宜性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深化遗产资源与环境研究;最后结合适宜性结论与实地探究形成具体保护策略,主要包括遗产修复、廊道保护、区域协调等3方面,最终实现适宜性分析在遗产廊道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7.
遗产廊道通过遗产的线性串联达到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目的,实现自然、经济、文化共同发展。道路交通型遗产廊道是遗产廊道的一种类型,即线性遗产景观沿交通路线分布。莫干山路作为杭州的百年道路,其沿线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与旅游资源,以此条交通干道为依托,将工业遗产资源与自然景观、游憩环境整体贯穿融合,构建一条特色鲜明、规划有序、保护得当的工业遗产廊道,实现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十三五"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不仅影响到了运河的岸线,也影响到了运河周围的生态环境。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它表明中国大型运河遗产廊道保护、规划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国外运河遗产廊道理念、慢行系统建设逐步兴起,而淮安水网密集、遗产丰富,这正是一个发展运河遗产廊道来促进淮安市经济、文化、历史传承、保护生态环境的好时机,也能为我国其他大型线性文化的规划保护提供样例。京杭运河是世界上第一大运河,途经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份,大运河淮安段  相似文献   

9.
郭浩  马源 《工业建筑》2022,(5):9-15+76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城市化发展不断进步,遗产保护的理念不断加深,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化时代的象征和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分布特点和内在价值,并针对其现状特征及现存问题,引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遗产廊道模式,提出在江河沿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可以通过构建工业遗产利用体系、划分廊道等级、细化内部结构、完善廊道内部空间建设的方式,形成多元化发展保护与利用策略,并加大保护管理力度,加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以期为同类型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乔大山 《山西建筑》2009,35(31):2-4
对漓江遗产廊道内遗产资源评价作了总结,就漓江遗产廊道保护层次、廊道整体保护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以保证漓江遗产廊道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1.
陈薇 《建筑师》2013,(5):85-95
本文以南京和杭州为例,探讨道路遗产于历史城市的重要性、现实的窘境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保护策略。作者提出:道路遗产作为骨干,在历史城市中具备的礼仪威严、文化厚重、生活活力和交通属性,必须通过对城市格局与山水环境、绿化和建筑的多元特色、廊道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关联保护,才能真实传承,并成为保护历史城市的重要思路和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工业遗产廊道是在将工业遗产作为其核心构成资源的遗产区域内,将呈线性分布、具有共同历史主题的工业遗产资源,以及沿线其他自然、游憩资源串联起来,实现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西南三线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铁路是西南三线工业形成“两基一线”工业布局,并形成重庆、成都、攀枝花、昆明、贵阳几城相互协作、相互支援完整体系的重要元素。铁路沿线遗留下的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为建立遗产廊道创造了条件。反过来,遗产廊道概念也有利于形成西南区域联合体,在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开展协作,实现联合相近的工业遗产资源,通过捆绑式资源组合,共同打造城市工业遗产品牌,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工业遗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地方的积极实践与科学探索.以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实践为研究案例,围绕历史风貌保护机制的特征、城市生活遗产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以遗产保护经典理论和国际文件精神为理性基础,从城市生活遗产的概念认知、历史城区物质肌理维护、建成环境遗产可持续性、基于社区的城市生活遗产保护管理等方面,全面探讨了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设健全的基础理论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和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分别从保护规划定性、遗产构成与筛查、遗产评估与分析、保护区划与管控、保护规划分期等方面探讨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总体思路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类普遍性、原则性的技术层面上的思考和认识,希望能对各地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工作乃至大运河申遗工程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分级分类保护规划、创新设计、多模式开发、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等方面,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及设计的主要方法,指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满足了城市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16.
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宝贵的空间资源。基于网络文本分析、业态类型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等方法,对金陵机器制造局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进行遗产价值公众感知、功能转换的适宜性评价和空间重组后遗产价值彰显度分析。探寻工业遗产更新利用中价值传承的成效和改善方法,并为其他工业遗产更新改造案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的中国大运河申遗及为此开展的保护规划是一次文化盛事,笔者从《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起参与这一过程。如今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已落下帷幕,申遗工作也进入冲刺阶段。本研究总结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的核心技术特点,对已有成果的回顾性思考和分析,有利于为今后相关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及与世界遗产工作的接轨,区域化、廊道性的遗产,如运河、文化线路、城墙和历史湖泊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新兴的遗产类型。这类遗产与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从传统遗产单一保护的视角出发开展工作,往往会带来诸多问题。大尺度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当与城市统筹考虑,运用多种价值观与综合性手段解决遗产的完整性与延续性问题,实现"遗产—城市"共生。  相似文献   

19.
《华中建筑》2021,39(5)
剑门蜀道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该文试图建构剑门蜀道遗产廊道,为剑门蜀道的全局保护与展示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遗产廊道的概念、特点、选择标准等进行解读,结合剑门蜀道的资料分析与调研内容,论证了剑门蜀道遗产廊道建构的可行性,确立了剑门蜀道遗产廊道的概念与范围。之后,对剑门蜀道遗产资源进行调查整理,基于德尔菲法对遗产点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遗产点的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建立剑门蜀道遗产廊道构建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以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矿业城市——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以矿为本,城随矿建"的城镇格局和矿业遗产现状,结合焦作市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提出将塑造城市特色空间与矿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以矿业遗产保护为手段,整合自然环境、城镇格局、历史文化、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等要素,确定多层次的规划路径和具有落地性的设计策略,对于焦作以及其他亟待城市转型的矿业城市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和矿业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