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以某矿为研究对象,在巷道支护设计理论基础上,对该矿斜矩形巷道采用锚网联合支护方式,并对巷道表面位移及锚杆锚固力进行监测,得到巷道实际支护效果。该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围岩的松动和片帮,且在掘进期间,围岩变形小,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此外,巷道顶板和帮部锚杆的扭矩都大于设计值,能够保证锚杆具有足够的预紧力,较好地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从而保证矿井巷道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针对岳城煤矿2301工作面巷道顶板离层有"网包"、锚索补强支护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采用顶板窥视技术进行了原因分析,针对顶板的软岩夹层特性制订了锚网梁联合支护方案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支护设计后,巷道围岩保持了很好的完整性,顶底移近量最大为33 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128 mm,提供的支护参数能满足生产和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控制破碎顶板巷道围岩变形,提出将全锚注技术应用到巷道围岩控制中,并针对现场情况对支护参数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36031巷顶板、巷帮变形得以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可为矿井类似情况下的巷道围岩控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某矿为研究对象,针对矩形巷道设计采用“锚杆+锚网”联合支护形式,并在原支护方案基础上,优化采用MG400螺纹钢,使顶板和两帮锚杆使用数量减少两根,并对比分析巷道优化前后顶板及两帮位移变化量。结果表明,优化前后顶板中部下沉量数值相差不大,表明原巷道支护方案能够承受来自岩层载荷,可维持巷道的稳定,但是存在过度支护的现象;而优化后支护方案能够满足支护强度,对巷道顶板、两帮的控制效果好,且支护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5.
以托顶煤大巷为研究对象,对该巷道顶板选用锚网索、两帮选用锚网联合支护方式,并对支护后的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锚杆载荷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监测时间推移,顶底板收敛量、两帮移近量及锚杆锚索轴力呈现增大趋势,其中顶底板、两帮移近量约是46 mm和67 mm,顶板锚固区最大离层值约是13 mm,处于巷道顶板离层界限范围内;锚杆、锚索所受的最大轴力约是127 kN,锚索承受的最大载荷约是185 kN,锚杆锚索仍具有很大的承载能力,表明巷道安全、支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某煤矿81505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对巷道顶板采用锚网+锚索支护方式易出现失稳现象,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支护参数进行计算、校核.对巷道顶板支护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及时优化施工方案.顶板离层量监测数据表明,采用优化后的顶板支护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量,保障巷道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7.
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时常面临顶板下沉量大、离层情况明显等问题,支护难度较大,以5302运输巷复合顶板围岩支护为例,在对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以锚网索喷+注浆为核心的围岩支护体系,通过提高顶板支护强度及自身承载能力,实现复合顶板下沉及离层变形控制。经现场应用后,5302运输巷顶板变形量大、失稳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支护后顶板、巷帮变形分别在28 mm、36 mm以内,可满足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8.
梁杰 《机械管理开发》2022,(2):184-185,188
为提高采面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效率,基于山西某矿3703回风巷现场实际情况,提出采用锚注技术进行超前支护.针对3703回风巷使用锚注技术超前支护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支护方案.现场应用后,采面回采前进锚注技术超前支护段顶板始终保持稳定,未出现失稳迹象,同时最大下沉量为35 mm.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井类似情况下回采巷道超前...  相似文献   

9.
以某矿为研究对象,对围岩顶板及两帮分别设计采用不同锚杆支护形式,并对巷道表面位移、深部基点位移以及锚杆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论是:在巷道掘进前10 d,围岩变形迅速;在掘进10 d后,围岩趋于稳定,且在掘巷期,顶底板位移变形量始终小于两帮变形量;此外,在巷道掘进初期,锚杆受力增加比较块;掘进10 d后,锚杆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基本趋于稳定,表明该支护方案能够很好地控制巷道变形,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煤炭高效回采创造良好条件并降低采动动压对回采巷道的影响,针对某矿3701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段原采取的"单体支护+铰接梁"存在支护强度不足问题,对巷道超前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现场应用.结果 表明,在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段通过注浆锚索可提升巷道顶板强度及稳定性,降低采动动压影响;采用玻璃钢锚杆对巷帮进行补强,不仅可提升巷帮稳定性,而且不会给采煤机正常回采带来影响.经现场应用后,回采巷道超前支护段顶板、巷帮最大变形量分别控制在144 mm、170 mm以内.  相似文献   

11.
由于某矿5306运输巷受F303断层影响,围岩破碎,巷道原采用的锚网索支护参数难以满足围岩控制需要,在对巷道原锚杆支护体系失效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采用全锚索支护技术对断层破碎带围岩进行控制,并详细对支护原理、支护参数进行阐述。现场应用后,巷道顶板、巷帮变形量分别均控制在72 mm、58 mm以内,围岩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之伟 《机械管理开发》2022,(10):155-156+159
山西某矿15106运输巷掘进期间揭露顶板软岩段,顶板泥质石灰岩及巷帮煤体呈现裂隙发育、稳定性差特点,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大。基于此,在对巷道顶板软岩段围岩岩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巷道断面由矩形改为直墙半圆拱形,并提出采用协同控制技术方案对围岩进行控制,具体充分发挥锚网索主动支护技术、钢架棚被动支护技术优势,以及通过喷浆对巷道表层裂隙进行封堵,降低空气、水对围岩弱化的影响。经现场应用后,巷道围岩变形得以有效控制,两帮、顶底板变形量分别控制在93 mm、37 mm以内,实现了软岩顶板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斗沟煤矿5201巷在过X4陷落柱应力区期间,巷道出现顶板下沉、破碎、煤壁片帮、底板鼓起等现象,通过技术研究合理分析原巷道采取的锚网索支护、钢棚支护主要存在的技术难题,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提出了锚杆架棚支护,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锚杆架棚支护可有效控制巷道顶板离层现象,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14.
以某矿23-2煤层主运大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原支护方案存在的问题,结合二次锚网喷索支护原理和支护原则,对其巷道支护进行优化,并在优化段巷道布置了测站进行实时观测。从现场监测的结果可知,支护效果良好,支护结构没有发生破坏,变形量和顶板离层量都控通过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次锚网喷索耦合支护技术确保了23-2煤层辅运大巷的长期安全稳定,对矿井乃至整个易崩解弱胶结软岩地区矿山开挖起到了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郝永和 《机械管理开发》2023,(6):256-257+262
山西某矿3302运输巷在掘进期间揭露有F7断层,在断层影响范围内巷道顶板破碎且构造应力集中,导致巷道顶板出现一定程度冒落、变形量大等问题。根据现场条件,提出使用注浆、组合锚索板对破碎巷道进行支护,通过注浆增强破碎顶板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组合锚索板可充分发挥支护体系具备的刚度大、支护强度高以及支护面积大等优势,并对支护方案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3302运输巷在破碎顶板内掘进时,顶板保持稳定,监测得到顶板、巷帮变形量在15 mm、35 mm以内,围岩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白佳奇 《机械管理开发》2023,(4):218-219+222
以某矿为研究对象,对该煤巷设计采用锚网梁联合支护形式,并对煤层煤巷位移、顶板离层量等进行监测,锚杆支护效果表明:当距作业面53 m范围外,顶板累计下沉量和两帮累计变形量、顶板离层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围岩处于稳定状态;当距作业面53 m范围内,随作业面的推进,顶板及两帮累计下沉量、顶板离层量不断增大,围岩处于不稳定状态,但是变化量均在可控范围内,表明现有锚杆支护能够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支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马晨晶 《机械管理开发》2021,36(1):152-153,178
为减少回采巷道整修工程量,增加支护强度,保证安全高效生产,新景公司引进了"三高一低"高强度高预应力支护技术,并推广应用.但在单一煤层(尤其是8号煤)回采巷道中依然存在巷道变形量大、局部冒顶的情况.通过对现场变形情况、巷道顶板岩性及邻近矿压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原有支护方式无法达到巷道围岩控制效果,对原有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保证巷道不再出现冒顶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10-430工作面为实例,淋水顶板造成巷道围岩变形大、支护失效,分析认为,淋水顶板巷道变形主要由K2灰岩水引起,同时淋水对支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现场验证,有效减少了巷道的变形,保证了生产安全,降低了巷道维护费用,提高了掘进速率,有助于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煤巷围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常规支护、帮部支护及强帮强角支护三种锚杆支护方案并,对比分析三种支护方案下煤巷围岩位移的变化情况.分析认为:加强帮部和角部锚杆支护,能够降低煤巷顶板的整体下沉量,以及降低帮部围岩的变形量;还能降低顶板岩层和两侧帮部的相对位移量,且相对位移量降低幅度明显大于位移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大地煤矿大断面动压巷道的支护困难问题,通过采用高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有效控制了顶帮的围岩结构,实现了巷道顶板的稳定和安全,解决了顶板下沉、两帮破坏、巷道状况恶化等难题,为掘进工作面的高效掘进提供了条件,为巷道顶板支护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