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冬 《新建筑》2000,(5):4-6
阐述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特征及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汪洋  张淑芳 《室内设计》2023,38(5):54-58
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乡村人 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基于我国广袤的山地自然基底,如何从山地人 居环境科学角度,有针对性的融入山地乡村空 间治理模式建构的国家任务,是一个具有时代 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近20年山地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凝练并总结 了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特点和研究趋势。立足 于乡村振兴国家任务,从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 内在要求出发,探讨了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人居环 境区划空间治理模式,设计了山地村庄空间治理 的基本内容与优化框架,以期为西部山区乡村 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与防灾减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南山地城市(镇)灾害的分析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山地灾害与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分析了防灾减灾对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指出山地灾害的防治需要山地人居环境理论支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山地人居环境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与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于这一方面,人们普遍地还缺乏认同,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山地开发和城镇建设中,屡屡出现所谓“破坏性的建设”,给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地人居环境是人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人居环境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与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使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走上科学、有序、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适应其自身特点与建设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法规体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也在稳步进行,产生了许多的示范乡村,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景观资源未被充分规划利用”等.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山地型乡村——梁家坪村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其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梁家坪村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从乡村设施配套、生态环境、建筑风貌、产业发展、山地景观等方面提出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9.
江小群 《规划师》2003,19(6):44-45
区域是创建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背景与基础。当前,加强城乡建设的区域整体协调,需着重把握好:从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强城镇密集区域的功能整合,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协调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万民 《规划师》2003,19(6):60-6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居于山地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我国山地的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面对目前西部经济发展的骤然性和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跨越性,必需的理论研究跟进和实践探索引导迫在眉睫。建议:建构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理论框架,加强基础性工作的实践,加强研究性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丁茂喜 《城市建筑》2013,(12):290-290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不断转化的过程。而人居环境则是指聚集人口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环境。当前,国家日益加速的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出现了种种矛盾与危机。如何在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和谐中取得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实现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不可避免,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中国当前城市建设面临许多非人性化的人居环境忧患。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边缘城市主义和其后的新城市主义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了城市设计理念从科技理性向自然和人性的转变,阐述了新城市主义本质内涵是人居环境思想。启迪人们应从人本主义角度探讨城市建设,用人本思想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城市环境才能走上真正健康之路,对城市开发区建设具有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动态演变的长三角地区,以人居环境地方性为线索予以识别、分析和评估,有助于解析人居环境这一复杂体系的运转规律与协同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人居环境地方性体系及其演变周期模型;建立主客观结合的人居环境地方性“潜力-连通度-韧性”演变评估框架,以识别样本城市人居环境地方性的演变表征、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性韧性整体较低,各城市全域的地方性潜力、连通度分异明显;就人居环境地方性演变阶段而论,各地区分别处于失衡风险较低、发展不足的集聚开发阶段,僵化及失衡风险较高、发展成熟的稳定繁荣阶段,以及因经济持续低迷或政府主动开展超限度更新导致的病态困境。  相似文献   

14.
住房是农民的核心财产,是人居环境理论中的五大要素之一。为更好地实现居住与环境的融合,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发现,新一轮住房建设在巩固以往建房成果的同时,亦存在诸如需求量大、"两违"、忽视节能和地域文化保护不力等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长远发展。原因与缺乏科学规划以及审批制度、住房权利、建设标准不完善相关。农村住房建设应该脱离纯粹的建筑行为,融入人居环境建设的理念,在居住规划、居住流转、地域文化以及社区管理等领域相互协调,提升居住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城镇农村与城市环境建设规划两者的特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彼此之间互相制约,但是又互相依赖,最后,总结出两者之间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各自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彼此借鉴,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典型区域建设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紧迫社会任务。论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苏南农村集中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提出了循环型社区的建立方法,以期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适应环境过程的西南山地住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对构建生态化和特色化的山地城市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环境要素为导向,在明确住区绿色空间的概念、类型与功能基础上,通过对山地住区自然过程分析,归纳各类环境要素的空间约束类型,结合对重庆地区的相关案例,提出适应环境过程的西南山地住区绿色空间引导策略与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的觉醒——走向友好型的中国城市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人韦  鞠辉  张云彬  戴洪 《规划师》2009,25(1):75-79
城市人居环境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我国正式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化正成为社会的文化主流被考量和倡导.从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来看,"相互友好"的城市生态文化应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科技、物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机制与生态教育等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从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与现代特点论述了人居环境开放性生态系统建设的必然趋势。从现代人居环境存在的生态危机到现代人居生活的改变,城市人需求的变化以及现代人居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特点,都说明了人居环境开放性生态系统的建设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现代住区到城市空间的建设,现代人居环境无不体现着开放性生态系统的观念,因此,本文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进行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潘悦  贾绿媛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3):14-19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和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