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由于甘肃某公路沿线具有较复杂的地貌条件,在该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了工程地质钻探与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对该公路沿线的地层岩性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公路沿线不同地貌单元下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值,进而得出了公路沿线土体工程性质的评价结果,为该公路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晶  陈永春 《山西建筑》2014,(16):169-171
通过对淮南上窑至曹庵公路改建工程的现场勘查,选取类比预测法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增土壤流失进行了预测,根据防治目标对工程进行防治分区,并对不同防治区进行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金晨 《中国市政工程》2022,(4):44-47+122
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是越江隧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关键。在研究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以上海黄浦江龙水南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为例进行预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越江隧道工程的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姗姗  刘卉 《市政技术》2012,30(5):36-38,45
公路工程建设常会造成水土流失、水污染和噪声污染,如何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在景区的山区公路建设中尤为重要。以北京地区某景区山区公路为例,在对该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从公路的路基工程、绿化工程以及施工和运营阶段的环保措施等方面,研究了景区山区改建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期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卓素娟 《山西建筑》2012,38(20):151-152
根据公路项目特点,对工程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预测,并着重介绍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设计,对保护工程区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妮媛 《山西建筑》2008,34(7):11-12
结合山区公路的建设,分析了公路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深入探讨了公路景观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及设计原则,提出了基于水保功能的公路工程景观技术,以为公路建设水土保持和景观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刚 《山西建筑》2010,36(36):350-351
介绍了灵石县昕益天悦煤矿资源整合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和环境现状,分析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的因素,通过进行预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邵旭东  龚明 《城市燃气》2023,(10):25-28
在燃气管道沿山区敷设项目工程完工后,由于作业面破坏了山区的自然地貌,若不能及时进行复绿,则会造成裸露地表土壤被雨水冲刷流失、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害,需要对原有项目进行二次水工保护处理。本文以龙泉天然气管线项目为例,着重对燃气管道沿山区敷设工程二次水工保护设计进行探讨:燃气管道水工保护二次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于可能发生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应对燃气管道周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具体措施应踏勘评估后确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9)
西部山区建设采用高填方地基居多,机场等大型基建项目尤为明显。高填方地基填方量大、填筑高度高,原始地貌类型复杂,但其工后沉降变形与各影响因素间依然存在动态关联。结合相关工程实例,采用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GM(1,1)预测模型以及二次抛物线预测模型等常用沉降预测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最终确定GM(1,1)预测模型为适用于高填方地基初期沉降预测的最佳模型,本研究对山区大型工程建设高填方项目安全运营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对延安大砭沟至小砭沟沿线地段黄土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影响湿陷的主要因素后,进一步掌握了公路沿线黄土的工程特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参数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子龙  郑翠玲 《山西建筑》2009,35(11):340-341
详细分析了“十五”期间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包括扰动破坏地表面积、弃土弃渣量和水土流失量,旨在为我国有效控制公路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举 《中国建材科技》2018,27(2):171-172
我国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但是还有相当大部分山岭区公路建设比较滞后,由于山岭区的地形地质复杂,如何选择一条符合实际的公路路线,是公路设计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山岭区公路选线影响因素及路线布设谈一点实践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3.
Infrastructural development is time consuming and costly, especially for highways in rugged mountainous terrains which are typical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Doing it properly requires an economic and time effective approach. The Australian P.U.C.E. (Province. Pattern, Unit. Component Evaluation) terrain evaluation system is such an approach. It proved very efficient in evaluating the terrain of the mountainous Chouf area in Lebanon. This helped to assess a 18 km stretch of highway. The smallest land division in the system serving the highway project is the Component level. The study involves the use of aerial photos, and checking representative field stations along the highway. Surficial geology, geomorph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e the basic data used. Twenty nine Components are obtained and quantified in terms of slopes, soils types,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association. The highway is bordered mostly by steep slopes with gradients in the range 50–90 percent. They are often covered by mass movement colluvial soils indicating general instability. There are sixteen soil types of various mixtures from clays to gravels showing a wide range of consistency limits. Similarly, vegetation density and type vary with the different soils and slopes with which they are associated. Rock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s of water induce additional instability problems. The final assessment of the highway is made by finding its suitability over ten segments delineated according to dominant land use. Input factors consisting of geology, topography, erosion, hydrogeology, structural geology, soils, vegetation, cost and man's activities are weighted over each highway segment. The aggregate total of weights, ranging from less than 17 to 26, are split into five suitability categories. The least suitable category, total less than 17, covers almost 40 percent of the highway which means it needs major maintenance works.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山区公路项目引发的各类问题的关注,山区公路项目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的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辨识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并加以有效分析,进一步降低山区公路施工风险源,是山区公路项目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依据山区公路项目的特点,对山区公路项目的风险管理展开研究,在山区公路项目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可拓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山区公路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并将评价模型应用于案例中,从分析结果来看,该方法具体可行性和适用性,可为有效控制公路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简要阐述了我国"十五"期间公路建设项目发展概况,对公路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进行了总结,并对公路工程建设特点及其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为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静  苏传谦  杜娟 《山西建筑》2007,33(5):275-277
采用USLE数学模型法和类比法,对大饭铺至东胜公路砒砂岩路段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分析了砒砂岩地区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从而为砒砂岩地区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和普通的公路有所不同,所以在工程建设之初要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地质、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做好探讨和规划。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着重论述了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技术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隧道开挖围岩变形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有发生。考虑山区复杂地质条件,探索山区公路隧道围岩的变形特性,达到评估其围岩整体稳定性目的,一直是工程界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基于此考虑,依托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隧道开挖面洞口围岩收敛和拱顶位移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累积20年围岩变形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公路隧道拱顶位移和围岩收敛随时间变化均呈快速、缓慢和稳定增长状态,其中拱顶位移控制在5mm以内,围岩收敛控制在2.5mm以内;围岩变形在建设期基本完成,建设期测试累积变形约占20年预测累积变形的90%以上。隧道围岩变形相对较小,验证其整体稳定性较高,研究成果能够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前胜 《城市建筑》2014,(26):161-161
在山区桥梁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山区桥梁施工的实际特点来提升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山区桥梁施工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山区桥梁施工的特点,并对山区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