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血瘀证诊断标准[1]的建立是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血瘀证在不同疾病中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2],血瘀证为冠心病临床常见证候,目前尚缺乏基于病证结合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在系统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制定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指标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完成专家咨询,按照横断面研究设计进行临床观察,最终制定出包含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综合评定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并评价其可靠性与真实性。方法应用"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A标准)、1986年"血瘀证诊断标准"(B标准)及2011年"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C标准)调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不同科室患者共712例。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A标准的可靠性,检验A标准与B、C标准的诊断一致性,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A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一致性检验分析发现,不同研究者应用A标准的诊断一致性良好(诊断符合率91.96%,Kappa=0.82,P0.001),且A标准与B、C标准的诊断一致性良好。贝叶斯分析发现,与B、C标准比较,A标准的灵敏度更高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A标准与B标准比较,A标准的灵敏度估计值为0.911(95%CI:0.888~0.930),特异度估计值为0.875(95%CI:0.826~0.915),B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估计值分别为0.762(95%CI:0.731~0.790)和0.902(95%CI:0.858~0.936);A与B灵敏度之差的估计值为0.149(95%CI:0.112~0.184),特异度之差的估计值为-0.026(95%CI:-0.085~0.033)。A标准与C标准比较,A标准的灵敏度估计值为0.912(95%CI:0.889~0.932),特异度估计值为0.880(95%CI:0.833~0.919),C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估计值分别为0.831(95%CI:0.804~0.857)和0.892(95%CI:0.848~0.926);A与C灵敏度之差的估计值为0.081(95%CI:0.047~0.114),特异度之差的估计值为-0.011(95%CI:-0.070~0.046)。结论相较于B标准和C标准,A标准不仅可靠性高,且在不明显降低特异度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4):687-690
目的:比较分析历年血瘀证的诊断标准的异同及优异,为临床医师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标准参考。方法:检索CNKI、CBM、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1915—2016年发表的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相关文献,并检索各标准的引用次数,获取应用最广泛的标准,并对文献中各血瘀证诊断标准组成进行分类,探讨不同标准的异同点。结果:共纳入期刊文献6篇、国家标准1篇,共7篇文献。其中,期刊包括1982年第一次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上海会议)提出的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1986年第二次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广州会议)提出的《血瘀证诊断标准》;1986年《国际血瘀诊断标准试行方案》(小川新,日本);1988年《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王阶,中国);1988年《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北京会议)提出的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提出的《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及199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的国家标准。其中,以国家标准引用最多,高达523次。7篇诊断标准中,共同的证候有:舌质紫黯或舌体瘀斑、瘀点;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者;肌肤甲错;固定性疼痛;身上有病理性肿块等8项。不同诊断标准在情志因素,肢体麻木等方面上对血瘀证的诊断有了新的认识。引用频次最多的证候标准有舌质紫黯有瘀斑,面部眼周紫黑,肌肤甲错,脉涩或结、代,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固定性疼痛,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等。结论:目前血瘀证诊断标准以《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应用最广;其他血瘀证诊断标准各有优异,但应用仍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血瘀证目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目征是中医重要的传统诊法之一。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目征与血瘀证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二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并假设标准中每项"主要依据"为10分,每项"其他依据"为5分,0~19分者诊断为非血瘀证,>20分者诊断为血瘀证(20~39分为轻度血瘀证;40分以上为重度血瘀证)。研究分血瘀证组330例(男187例,女143例,平均年龄46.86岁;其中轻度血瘀证194例,重度血瘀  相似文献   

5.
气虚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虚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较大,有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气虚血瘀证占73%以上,气虚血瘀是重要的病因病机[1]。其客观化研究主要以临床和实验为手段,但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中风病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1 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气虚血瘀证作为一个常见证,其诊断标准至今尚未完善,仍在探索中。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会议在《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气虚证辨证标准。同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研究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是中医学常见的基本证候,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炎症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及组织增生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瘀证诊断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海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几经修订更新:198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在第一次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上制订了《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1]。  相似文献   

7.
为对血瘀证进行宏观的临床研究,笔者分析了本科两年来115例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情况,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临床参数,从而提出血瘀证的3个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本科1986年4月~1988年3月所有的住院病例共680例,其中男364例,女316例;年龄20~70岁,平均42岁。按照1986年血瘀证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符合血瘀证标准者115例为瘀证组,其余565例为非瘀证组;全部患者均按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中血瘀证的临床特点,我们对4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性227例,女性186例;年龄17~67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33年,平均8年。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按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1984年的"精神分裂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诊断。血瘀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偏头痛是生活中常见疾病,以偏侧或双侧头痛发作为特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肝热血瘀型偏头痛患者45例,其治疗效果显著,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1)符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2)年龄20~50岁,并且无药物过敏;(3)中医诊断为肝热血瘀证[2],患者的中医证候由两  相似文献   

10.
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偏头痛是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发作性头痛。笔者自1996年以来,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效的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30例,与正天丸对照,疗效显著,并经动物实验研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观察1 1 一般资料1 1 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系门诊患者、采用病、证结合双重诊断标准,偏头痛参照国际头痛协会(HIS)于1988年制定的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1] ,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相似文献   

11.
<正>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肿块、有形可征,属于中医的血瘀证范畴。肿瘤的发生、增殖到转移过程中不同的病理阶段均存在着血瘀证,血瘀是肿瘤形成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现代研究,随着《血瘀证诊断标准》[1]的确立,活血化瘀治法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原发性肝癌血瘀证量化标准(包括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以血瘀证辨证参考标准进行辨证,根据相关因素在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量化诊断标准;然后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检验;最后建立程度分级标准.结果:原发性肝癌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为20分;量化诊断标准回归性和前瞻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80%以上,阳性似然比分别为69.27%和28.7%;程度分级标准:轻度20~30分,中度31~42分,重度≥43分.结论:同以往建立的各种形式的血瘀证标准相比较,原发性肝癌血瘀证量化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1)符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2)统计严谨;(3)相关因素赋分合理;(4)验证严格;(5)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3.
李宏艳  张红 《北京中医药》2005,24(5):281-283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患者,共58例,31例为住院患者,27例为门诊患者.均符合下列标准:1)WHO稳定劳力心绞痛诊断标准[1];2)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胸痹病诊断标准[2];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订的血瘀证[3]及气虚证诊断标准[4].  相似文献   

14.
全蜈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以全蜈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4O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O例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6~78岁,平均584土9.37岁;心绞痛类型:劳力型心绞痛27例,自发型心绞痛I3例;病程9天~I7年,平均七57土1.U年。冠心病心绞痛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标准,血瘀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3):129]进行诊断确诊。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原则上停用其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血瘀证的药物,但必要时应予硝酸甘油。40例患者均予全蜈胶囊口…  相似文献   

15.
198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血瘀证诊断标准,以后许多人为了探讨血瘀证的诊断标准、病理及病机,作了许多研究,但因血瘀证有错综复杂的病因,所以病机至今未能弄清。要想科学的分析血瘀证,就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血瘀证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研究它们的关系,以构成血瘀证病理的科学体系,这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就皮肤病血瘀证的诊断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尤伟  尤士喜 《陕西中医》2005,26(7):688-689
<正>高粘血症属中医“血瘀证”的范畴,根据1988年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血瘀证诊断标准》,具有1项体征加2项或以上血流变学指标异常者诊断为高粘血证。我院自2001年2月-2004年2月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辨证治疗高粘血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农一兵  林谦  王旭升 《北京中医药》2006,25(12):707-708
目的 通过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102例入选病例依据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瘀证和气虚证为冠心病主要证候,辨证为血瘀证和气虚证的患者更可能诊断为冠心病,具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同样更可能罹患冠心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气虚证及气虚血瘀证冠脉病变类型以多支病变为主,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在冠心病"金标准"诊断的前提下,气虚在影响冠脉病变程度中所起着重要作用.结论 气虚和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同时气虚贯穿本病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及影响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瘀证量化诊断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血瘀证量化标准,包括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5种疾病在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量化诊断标准,然后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检验,最后建立程度分级标准。结果: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为15分;量化诊断标准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在80%以上,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2和2.69;程度分级标准:轻度:15~30分,中度:31~45分,重度:45分以上。结论:同以往建立的各种形式的血瘀证标准相比,新建立的血瘀证量化标准有以下特点:(1)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结果,结论更客观;(2)统计严谨;(3)相关因素赋分合理;(4)验证严格。  相似文献   

19.
刘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8):340-341
5年来笔者采用补阴活血起废汤治疗中风阴虚血瘀证 75例 ,并用常规西药治疗 50例作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2 5例均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为标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 997,( 5) :3 1 2 ],并经CT和 (或 ) MRI检查确诊。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但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性偏瘫 ,部分病人有吞咽呛咳、语言不清、失语、震颤及痴呆等。按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 994,( 3 ) :2 0 8]均属阴虚血瘀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75例 ,男…  相似文献   

20.
黄江丽 《陕西中医》2011,32(8):1101-1103
<正>眼科疾病血瘀证较多,尤其是青光眼,如何根据其眼病病种的不同,量化眼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目前仍无统一标准,因此,量化青光眼血瘀证诊断标准,对于准确、快速诊断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故提出青光眼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