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西斜坡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剖面,描述了该凹陷的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凹陷西斜坡构造演化阶段,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大部分断层弧形弯曲,断层以小级别断层为主,断层组合以拉张型为主,断块圈闭发育;西斜坡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斜坡发育阶段(古新世阜宁期)、差异抬升阶段(始新世戴南期—三垛期)、逆冲褶断阶段(始新世三垛期末)、构造稳定阶段(新近纪和第四纪)等4个阶段;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差异性明显,古新世阜宁期和始新世三垛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较大,新生代整体持续西抬东降,有利于聚集来自斜坡东部深部凹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延吉盆地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包括延吉市、龙井市部分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4′~129°46′,北纬42°32′~43°04′之间。延吉盆地属于吉林省东部一个较大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其形态呈正方形,东西宽约50km,南北长约55km,面积1670km2。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研究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即那日- 破曲褶皱带、江达- 杜日断褶带、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从晚三叠世以来,图幅内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印支期主要是在图幅北部上三叠统地层中形成北东向褶皱,燕山运动早期本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全区范围内的东西向褶皱和断层,其中尤以南部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最为强烈,构造最为紧密,燕山晚期,以断陷构造为主,形成中部的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和南部的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喜山期主要是形成一些新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4.
中扬子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扬子区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南北板块碰撞对接的变革,燕山期南北扭动的改造,喜山期的拉张与挤压。每期运动都对海相油气的生、运、聚、保产生了建设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在剖析构造变动与油气关系规律中,从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构造变动强弱、保存条件三个因素出发,优选了当阳凹陷、澧县凹陷、沔阳—陈沱口地区三个有利的油气远景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震及钻井、测井资料,编制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许庄构造断裂平面及剖面图,分析江苏油田苏北盆地许庄构造的断层特征、构造演化及其断层活动特点.结果表明:许庄构造为平行式阶梯状和"y"型断层组合,真①断层与真②断层间所夹持的断块发育多米诺式正断层.断层演化顺序为真①断层在泰州组—阜宁组沉积时,沿先期存在的逆断层回滑首先发育,并伴生次级断层,戴南组—三垛组沉积时停止活动,盐城组又有所活动;真②断层在戴南组沉积时开始发育,部分延续了真①断层伴生的次级断层,其活动持续到盐城组沉积.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震及钻井、测井资料,编制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许庄构造断裂平面及剖面图,分析江苏油田苏北盆地许庄构造的断层特征、构造演化及其断层活动特点.结果表明:许庄构造为平行式阶梯状和“y”型断层组合,真①断层与真②断层间所夹持的断块发育多米诺式正断层.断层演化顺序为真①断层在泰州组-阜宁组沉积时,沿先期存在的逆断层回滑首先发育,...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凹陷南斜坡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口凹陷新生代断裂复杂多样,岩浆活动频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根据断裂体系特征、构造演化分析、地层厚度变化及钻井资料等,研究黄河口凹陷南斜坡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分析断裂体系在古新世—早始新世断陷期、晚始新世—渐新世强走滑与强拉张期、新近纪走滑与热沉降期三个阶段的区域应力背景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体系划分为走滑断裂、拉张—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张断裂等三种断裂类型,以及"阶梯状""负花状""雁列式"和"复合花状"等四种断裂组合类型,并具有"三元"构造层结构特征;岩浆活动规律与断裂演化史具有同步性,断裂体系演化规律控制岩浆活动的时空差异性。该研究结果对复杂构造区断裂解释和岩浆活动模式建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加深对盆地深部和浅部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揭示高自然伽马异常地质成因,从而促进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开发研究,针对收集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其他相关成果,绘制并分析了相关成果图。研究中遵循从单孔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到典型剖面研究,并按层对高自然伽马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化验测试结果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成果研究表明,在本区,自然伽马异常增大主要是由于铀的活化和聚集,导致铀元素增加而引起。相关研究表明,盆地深部和浅部的铀异常具有一定的关系,盆地历经的沉积环境变迁是铀元素富集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表现出多次波动性,周边山系呈不均衡抬升,盆地则呈不均衡沉降,因此使盆地呈现不对称的簸箕状,盆地中的水系结构也呈现不对称性。区内构造变形主要有褶皱、断裂、新隆起、新坳陷、拱曲和掀斜等,并产生现代地震、地热和火山活动。不均衡掀斜是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太行山区的长治山间盆地,发育在太行山断裂的西侧,构成盆岭构造地貌.为查明长治山间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笔者等通过实地调查与盆地内钻孔资料的收集等多种手段,对长治山间盆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确认长治山间盆地的形成主要受中生代太行山断裂新生代再活动的控制,盆地两侧边界爱NE,NNE向两组构造控制,盆内NE,NEE向断裂较发育,盆地与两侧高原山地间以大的张性或张扭性正断层为边界,以其强烈的差异性垂直升降运动,控制着盆地下陷与两侧高原山地的隆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元城地区野外地质露头与井下裂缝特征,结合构造应力场背景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该区构造裂缝以斜交于最大主应力的单条裂缝为主,尤其以SWW-NEE或近EW向裂缝和NNE-SSW或近S-N向裂缝较为发育,并发育少量对应的NW-SE和NE-SW向共轭裂缝。2)根据露头区裂缝系统的切割关系,NE向和近S-N向延伸的裂缝为后期发育, NW向和NEE向延伸的裂缝为早期发育;3)燕山期北西-南东向压应力场背景下,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造成的主应力差是早期共轭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喜山期区域北东-南西应力挤压是后一期延伸裂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eatures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Eurasia in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riftogenic stag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platform stage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neotectonic one (Paleogene-Quarternary).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se stages are distinctly fixed by the geological time limits of planetary rang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iftogenic and neotectonic stag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geodynamic activity, and the platform one by a decrease in contrast of tectonic movements. The main river net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in the Neogene. It experienced a serious reconstruction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Amur River valley being similar to the modem one.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The south of the Far East comprises the largest mountain-folded and platform structure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Eurasia. The former ones are the Stanovoy, Yankan-Tukuringra-Dzhagdy, Turan, Bu-reya, Amur-Tugur and Sikhote-Alin arched and arched-block uplifts separated by the systems of in-termontane depressions (Tynda-Zeya, Khingan-Ni-man, etc.) with the inner small basins (Uda-Zeya, Upper Bureya, Mid-Amur, Konino-Khurmulinskiy, Lower Amur) (Fig.1). The Aldan shield a…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后期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构造变形、主要构造变动事件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对盆地后期改造期次、类型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盆地改造作用发生于晚侏罗世以来,可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及中新世末—现今5个阶段,改造形式包括抬升剥蚀、冲断褶皱、叠合埋藏、断陷分隔及热力改造等,并且在空间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盆地后期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密切。提出了晚侏罗世以来多期抬升剥蚀期控制着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发生形成,构造抬升(掀斜)区控制着铀矿的空间展布,而冲断褶皱、叠合埋藏、断陷分隔等改造作用使含矿层变形破坏、深埋或与地下水补给区分割,对铀成矿作用不利。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中-新生界构造格
局与古生界构造格局差异较大。应用航磁、重力、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地层分布、区域构造变形特
点和含油气性特征,兼顾基底形态和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对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单元划分为“三坳一隆一斜坡”,即北部坳
陷区、西南坳陷区、东南坳陷区、中央隆起区和东北斜坡区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1个二级构造单元。显然,该构造单元的划分对
盆地中-新生界次生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它们的下延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华北裂陷盆地内深大断裂两侧岩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帕克法反演得到华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在29~42 km范围内,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变化梯级带。  相似文献   

17.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块内的布依坦乌拉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布依坦乌拉山地区发育的多条不整合接触界线与区域构造地质事件的匹配,以及柴北缘发育的挤压、走滑和伸展3种构造样式。通过对布依坦乌拉山地区自元古代到新生代以来地质体构造环境演化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事件、构造样式,认为全吉地块构造特征总体可划分为基底、盖层和断陷沉积3层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延长油矿延223井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研究以及古植被的恢复,探讨了该区晚古生代孢粉植物化石组合的地层学和古气候意义。根据孢粉化石主要属种的时代分布及其在各样品中百分含量的规律性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aevigatosporites minimus组合、Sinulatisporites-Florinites组合和Lueckeisporites permianus-Platysaccus radialis组合。根据对划分孢粉组合的特征分析,通过与邻区及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的对比,探讨了孢粉组合的时代意义。通过孢粉组合,推测了相应时期的古植被类型,并与前人在相同地质时期所建立的大植物化石带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地质时期植被的兴起、发展、繁盛以及衰退绝灭的历史过程,研究区二叠纪植物群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反映了一种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晚期随着松柏类植物所占比例的增加,气候有变干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时期的演化,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CBERS和ETM 卫星影像的处理,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现直径大于300 km的环形构造,环形中心位于甘肃省东部的东华池附近。该环形构造内西部为西峰油田,中东部有古生界—中生界大型煤田,东南和西北部都有铀矿的发现,4种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和铀)居于环中。地球物理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证明,该环形构造为一相对独立的块体,其活动既有升降,又有旋转,受深部控制,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对多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