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茶酒论》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笔者就其中的35则校释提出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王昭君变文》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商"其注而未确者,"补"其校而未善、未尽者,有利于《王昭君变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就诸家对《降魔变文》的62则校释提出争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校注>网罗宏富,校注精审,被公认为敦煌变文校理的新一代集大成之作,但仍有可商补之处.本文补正其校、注各一例:(1)<捉季布传文>"似山藏玉蛤含珍"的"蛤"或作"海",两者皆可通,未必"蛤"是而"海"非;(2)<李陵变文>"大王自将十万人来覆五千"的"覆"确为"歼灭,消灭"义,但<校注>未作举证、探源,本文试为补证之.  相似文献   

6.
在上古神话与敦煌变文<舜子变>的对照中,笔者旨在探讨舜故事从神话历史到民间文学的嬗变轨迹.试图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比较的方法,对<舜子变>在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上的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校注>尚有一些不足之处:误录,或录一毫不相干的字,或未忠于原卷,妄加将通假字改为本字,或颠倒、衍或夺一字或几字;误释,未能考虑到变文所出时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等而臆断.  相似文献   

8.
舜的故事的历时性演变有着漫长而又广阔的时空跨度,它最终形成的敦煌本《舜子变》故事,既有对过去传说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舜子变》故事的演变遵循了民间学一般的演变规律,即由荒诞到合理,由朴野到明。  相似文献   

9.
在前辈学者对敦煌变文校勘、考证的基础上,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由黄征、张涌泉撰著的《敦煌变文校注》成为集大成者的重要学术成果。作者集数年治学之功力,在对变文篇目的考订、清理,卷子的纠误补缺、解难祛惑,俗字俗语音义的订疑正谬、探幽寻微等方面,均有独到精当之处,实为最接近原文的一个校勘本。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的《敦煌变校注》堪称学术名。这部凝聚了黄征、张涌泉先生八年心血的精心之作,是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敦煌语言字研究”课题的主要成果,前半部(1—611页)为黄征教授执笔完成,后半部(612—1220页)为张涌泉先生执笔完成。这部敦煌变全集和会校会注,反映了敦煌变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内外研究的成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校注》读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泽军 《家教指南》2005,(2):106-108
<敦煌变文校注>,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近年来敦煌变文研究的集大成者,但是在原卷的核对、词语的注释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在这些方面对之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12.
吴蕴慧 《家教指南》2004,(5):106-107
本文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一些校勘和注释提出了一些商榷.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中的舜子至孝故事,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故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本文运用国际上研究故事的新方法,尝试追索这一故事在两千多年间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14.
15.
岳麓书社于2006年4月出版的张觉先生的<吴越春秋校注>,是一部充分吸收前修时贤研究成果的力作,胜义颇多,然其间校勘、句读、词义训释及语法分析尚有值得商补之处,本文拟择取四处,略作说明,不是之处,祈请方家正之.  相似文献   

16.
李小荣 《家教指南》2004,(5):100-102
本文主要对<阿鼻地狱变文>进行了校录和简单的注释,可补<敦煌变文校注>之阙.  相似文献   

17.
今存六卷本《金楼子》问题多多。台湾学者许德平《金楼子校注》乃迄今唯一之校注本。但其校与注均存在严重的失误与疏漏。本文举35例以资补正。  相似文献   

18.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课本注:“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此注对“得无异乎”的解释不够准确。按,“得无”是个复式虚词,常与“乎”等语气词配合,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足表示测度语气,表示对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一种估计,但还没有把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语气稍重的,可以译作“该不会”、“莫不是”,语气稍轻些,可泽作“恐怕”、“也许”、“大概”等。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年再版,虽然作了进一步修订,更正和补充了绝大部分以往的注释疏误,但个别词语注释包括通假字的注释,仍有可商之处.今特对教材中四条词语予以辨析补正.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所收墓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墓志材料,对《汉语大词典》在词语义项方面的不足予以弥补,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