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易芝  罗伯良  霍林 《暴雨灾害》2017,30(4):339-347

利用1961—2015年夏季(5—8月)湖南89个台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计算了湖南近55 a的旱涝急转指数(LDFAI),挑选出湖南夏季旱涝急转(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异常年,分析了异常年的同期大尺度环流和前期海温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旱转涝年,旱期对流层中层鄂霍次克海有阻塞高压,副高偏西偏南,湖南受中纬度偏西气流控制,南亚高压较常年整体偏北偏强,湖南上空伴随着下沉运动加强,水汽辐散,致使湖南少雨干旱;涝期副高较同期偏南,湖南受中纬度低槽和副高共同影响,南亚高压北移,东伸脊点位于川渝交界附近,且高压中心呈青藏高压模态,湖南上空伴随着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汽汇合,导致湖南降水增多。(2)涝转旱年,涝期副高较常年偏东,冷暖空气交汇在湖南地区,南亚高压整体较常年偏南偏弱,湖南上空伴随着上升运动和水汽汇合,湖南偏涝;旱期副高较常年偏西,湖南受副高控制,此时南亚高压主体偏强偏东,东伸脊点位于湖北一带,高压中心呈伊朗高压模态,加上湖南上空下沉运动和水汽输送辐散异常偏强,干旱少雨。(3) LDFAI指数与前期(前一年夏、秋、冬季和当年春季)太平洋相关海区海温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为湖南夏季旱涝急转类型的预测提供了参考信号。

  相似文献   

2.
四川近五十年降水、旱涝特征分析及未来十年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了四川本世纪30年代以来纪录年限最长的33个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五十年四川降水、旱涝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未来十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相似文献   

4.
利用莘县1957-2006年的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莘县降水量的年、季、月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从而得出了莘县全年和作物生长季节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根据南雄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Z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南雄市近53年降水和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雄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 524.7 mm,69%集中在汛期(4—9月),其中,前汛期(4—6月)占44%,年降水量以每年1.21 mm的速率呈弱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80、90年代降水偏多,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降水偏少。春、夏、冬3个季节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秋季降水量却以每年1.52 mm的速率显著下降。年暴雨日平均3 d左右,6月最多,为0.6 d。53年间,旱年出现的频率22.6%,涝年出现的频率18.9%;正常年份出现频率58.5%。  相似文献   

6.
锡林郭勒盟近50a降水变化及早涝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的年及夏季(6—8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夏季旱涝年。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降水量总体上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近50a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特征明显,近10a降水量显著减少。用区域夏季降水指数确定出1998年为涝年,而1980、2001、2005和2010年为夏季旱年。  相似文献   

7.
近40年华南汛期旱涝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23  
利用1951-1991年华南(13个测站平均)汛期(4-9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汛期旱涝变化特征,提出了旱涝等级标准,采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根据序列本身的演变规律进行拟合外推,预测了90年代的旱涝趋势,并利用广州近83年较长降水序列研究了广州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华东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华东地区年、季、月雨日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年雨日和年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变化几乎相反,年雨日普遍减少(区域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3d/(10a)),而年降水量除山东省外却普遍增加,反映年平均的日降水强度增加.季雨日与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较一致,秋季最相似;春季、秋季雨日和降水量都是大范围负趋势,但雨日的负趋势比降水量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夏季、冬季降水量在山东省呈减少趋势,在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夏季及江淮流域冬季的降水增加显著,而雨日在山东和福建是负趋势,其他地区为正趋势.年雨日在山东中东部、福建北部减少最多,这些地区一年四季雨日都是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3~5d.山东半岛年雨日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生突变,此后年雨日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贵州降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61年1月-2000年3月全省83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记录资料,计算了贵州全年和四季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特征指数。结果表明:降水量全省夏季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春、秋两季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则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西部、北部、东部边缘地区趋于减少,中部和东南部、西南部边缘地区趋于增加,且增加的速率低于减少速率。1991、1996、1998年我省的夏季洪涝的发生,有其相应的长期降水气候趋势作为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0.
马晓波 《高原气象》1993,12(4):450-457
本文利用蒙古25个台站的5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蒙古旱变化和降水趋势。结果表明:蒙古平均年降水量为216.1mm,分布由南向北增加,东西部少,中部多,南部和西部为干旱区,中部和东部为半干旱区,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一个整体,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变率为15.6%-38.0%。蒙古旱涝都很频繁,旱的频率高于涝的频率,而大涝的频率是大旱的两倍。年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并有准3年和11-14年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备区旱涝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我国旱涝发生的规律、成因和预测,事先掌握降水的气候型区和各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51—1986年中国东部14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下半年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等参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综合应用逐级归并法和成批调整法,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区旱涝的频数和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各区旱涝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1994,18(5):586-595
为了研究我国旱涝发生的规律、成因和预测,事先掌握降水的气候型区和各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51-1986年中国东部14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下半年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等参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综合应用逐级归并法和成批调整法,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区旱涝的频数和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赵玮  郝翠  曹洁  周璇  卢俐 《大气科学》2022,46(5):1167-1176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国家站1980~2020年的长期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夏季40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具有西北山区小,平原大,山区向平原过渡区的迎风坡最大的特点;降水频率则相反,平原降水频率整体小于山区;降水强度整体表现为西北弱,东部强,城区与南部居中的特点。北京夏季降水的强度和极端性较强,致灾风险高。(2)北京夏季平均降水量日变化主体呈单峰型,降水频次为双峰型,降水强度为多峰型,三者同时在22时(北京时,下同)达到最大,在12时最小。(3)降水的峰值时间随月份依次后推,6月最早,7月次之,8月最晚;峰值雨量7月最大,8月次之,6月最小。(4)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峰值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西北山区四站出现在20时以前,其余16站出现在20时及以后。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20站划分为两个区域,结果显示两个区域的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5)近40年北京地区的降水结构在不断调整,短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和长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交替出现。2000年以前以小于6小时的短持续性降水为主,近15年大于6小时的长持续性降水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西藏近40年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西藏1952~1995年温度序列资料, 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变化、气候突变、振荡周期、异常冷暖、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与各季气温大都具有3个暖期和2个冷期, 60年代是最冷的10年, 以秋季降温最明显,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气温偏高. 22年、11年、3~4年是年与各季气温较为显著的周期.气候突变出现在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 60年代、70年代多异常偏冷年, 80年代多异常偏暖年, 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90年代, 大多数年份发生气温异常. 40年来, 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065 ℃/10a的倾向率上升, 近10年春秋季增温率最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濮阳1961-199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濮阳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9年来,气温增高,降水减少,雷暴、大风、日照等天气要素指数均呈负上升状态.从39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未来干旱有可能成为濮阳比较突出的气候问题,气候异常极端事件也可能会较多地出现.上述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濮阳1961-199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濮阳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9年来,气温增高,降水减少,雷暴,大风,日照等天气要素指数均呈负上升状态。从39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未来干旱有可能成为濮阳比较突出的气候问题,气候异常极端事件也可能会较多地出现,上述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的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45 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60年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聪  肖子牛  张晓玲 《气象》2012,38(4):419-424
利用1951-2009年中国503站日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我国各季各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对我国干旱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各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大多为减少趋势,其中华北、西南地区减少明显;各地区秋季降水偏少的趋势最为显著,可能是导致秋季干旱增多以及秋冬连季干旱频繁的主要原因。2000年以后北方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中华北夏季降水明显减少,而冬季降水趋于增加,南方秋季降水减少明显,而春季降水增多。云南等西南地区秋冬春连旱偏多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孟加拉湾季风结束偏早有关。  相似文献   

19.
近45年华中地区不同级别强降水事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中五省84个测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位值法、趋势系数法、蒙特卡洛统计检验法、曼肯德尔法、小波分析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中地区不同级别强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分位值减小,降水量、日数的平均值和均方差逐渐减小,变差系数逐渐增大;而强度的3项指标均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降水量自河南向湖南和江西逐渐增大;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强度以湖北东部至江西北部的长江中下游一线以及湖南西北部局部地区为高值区;区域平均的降水量、日数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但不同测站表现不同;降水量一致在1993年发生突变,呈增多趋势;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突变;强度自1994年开始增强,21世纪后加强、减弱现象交替出现;降水量、日数和强度有12~14年的年代际变化和6~9年的短期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近50 a来北京市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  张薇  蔡晓军 《干旱气象》2009,27(4):350-353
利用1961—2008年北京11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过去48a北京城区、郊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这48a中,北京城区、郊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城区比郊区上升幅度更快;本地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城区下降幅度比郊区明显。说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京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城区和郊区、平原站和高山站的比较可以看出,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