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汪裕聪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48-104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13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有分叶,肿瘤内部常见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或星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MRI检查4例,均见低信号包膜,CT平扫肿瘤内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星形低密度影,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低信号。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显示肿瘤内信号改变有助于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肾细胞癌56例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肾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48例,肾乳头状癌6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肾集合管癌1例。上述各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肾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而富血供;乳头状癌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少血供改变,内可见星茫状强化;集合管癌累及肾皮质和肾髓质,呈少血供改变,边界不清。结论常见RCC亚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刘志霞  全冠民  耿左军 《河北医药》2009,31(17):2222-2223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病理诊断的软组织肿瘤,行CT或MR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确定CT与MR诊断的正确率。结果血管性肿瘤9例,CT平扫可见静脉石。脂肪组织来源肿瘤9例,脂肪成分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周围神经肿瘤2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淋巴管瘤4例,均为海绵状淋巴管瘤,CT增强无强化。纤维肉瘤1例,CT示病变范围广泛,边界较清晰,密度均匀。鳞癌1例,CT示病变境界不清。滑膜肉瘤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27例定位正确率100%,定性正确率88.9%。结论CT与MRI均能清楚显示病变,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推测病变组织学来源和良恶性的鉴别方面MRI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牛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1-9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小肾癌的患者1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8.4)岁。分析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比较不同病理亚型瘤体密度、各期CT值、强化程度和模式。结果平扫期,嫌色细胞癌瘤体密度均匀,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瘤体密度不均匀。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呈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皮髓期呈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排泄期、实质期和皮髓期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匀强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嫌色细胞癌(P〈0.05)。结论 SCT多期扫描是诊断小肾癌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其不同病理亚型具有特征性SCT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CT和MRI表现,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9例病灶呈均匀略低密度,其中8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3例病灶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中央瘢痕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8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时强化呈高密度。MRI检查10例,平扫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FNH病灶在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呈高信号,而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8例病灶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诊断具有特征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本组11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发生于胰头部3例,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3例。本组14例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线2.1~10.8cm(平均7.77cm)。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中度-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呈进行性强化,3例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灶,2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侵犯邻近胰腺,1例伴肝转移。MRI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度持续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的密度或信号变化能够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术前CT、MRI和术后病理学表现。方法 搜集2010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经手术治疗的25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术前CT、MRI影像学资料及术后病理学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为单侧肾脏单发病灶。CT平扫时肿瘤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中19例(76%)病灶表现为均匀密度,出现细小钙化灶和液化、坏死灶各3例(12%)。MRI检查时肿瘤在T1WI平扫表现为等信号和等低信号的分别为7例(28%)和18例(72%);在T2WI平扫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和肿瘤内出现小囊状混杂高信号的分别为19例(76%)和6例(24%);25例(100%)患者DWI均表现为高信号。肾嫌色细胞癌CT增强与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及程度相似,病灶增强扫描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24例(96%)患者在肾皮髓质期时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且低于肾皮质,其中21例(84%)表现为轻-中度强化,3例(12%)为明显强化,1例(4%)为轻度强化。病理学特征:肿瘤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晰的棕褐色、棕色、灰黄色实性组织,光镜下肿瘤结构呈实性或片状表现,间质有少量厚壁血管,细胞呈多形性改变。其中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和经典型分别为10例和15例,嗜酸变型可见核沟及核异形,可被伊红染色;经典型胞浆弥散,不被HE染色。免疫组化:本组25例患者肿瘤细胞中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表达率为100%,肿瘤广谱细胞角蛋白CK7 19例(76%)表达为强阳性,其余6例(24%)表达为弱阳性,25例(100%)胶样铁(Hale)染色均呈阳性,肿瘤细胞角蛋白CK8 23例(92%)均呈阳性。结论 根据肾嫌色细胞癌术前CT、MRI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病理学特点,可与其它肾脏肿瘤相鉴别,对正确诊断此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征象,提高影像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嫌色细胞癌,同肾脏其它细胞癌进行比较,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密度、强化方式及边界等特征。结果 10例肾嫌色细胞癌中左肾6例,右肾4例;肿块直径2.1~11.5cm,平均5.8cm;肿块边缘均较清晰,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2例内部可见小点状钙化样稍高密度影;在强化程度上呈较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在强化均匀度上8例较强化密度较均匀,2例强化内部可见小斑点状低强化密度区。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其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5例肝腺瘤的16排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期)的表现。结果 5例肝腺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清晰,无明显分叶。平扫4例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血,呈混杂密度。4例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例,不完全2例。2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均轻度强化,4例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6例中发生于胰头区和胰体尾部各3例,其中1例发现肝脏转移。CT表现为胰腺稍低密度占位,边界清楚,其内均可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胰腺期及平衡期肿瘤可持续强化或变成等密度。MRI平扫及动态增强信号表现与CT所见大体相似,但MRI在动脉期及胰腺期瘤体周围环形薄壁高信号强化为其特有特征。结论 CT和MRI结合检查,能显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REP)的MRI特征性影像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鼻咽癌放疗后REP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REP中共检出53个病灶。92.5%(49/53)发生在颞叶,3.8%发生在脑干,额叶及小脑各占1.9%。MRI特征性影像表现为,有86.9%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花环状、不规则斑片状强化。10.5%病灶T1、T2皆呈等信号,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1例为囊性病灶,信号程度同脑脊液相仿,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MRI定期复查能够及时发现REP随病程进展表现不同,其病灶的大小、信号变化均有不同。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特征,MRI动态影像观察对病变的早期发现、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同时对鉴别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及MRI在肾脏囊性病变中诊断价值及资料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脏囊性占位病变在CT及MRI上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在本院258例肾脏囊性占位病变的临床资料中,全部病例经过CT及MRI检查,135例增强扫描,218例经过静脉肾盂造影,手术151例。结果多发囊肿125例,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6例,囊性肾癌10例,其余病例随访一年病灶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肾脏囊性病灶并具有多房的、高密度或高信号强度、壁结节形成及厚壁的,肿块病灶强化程度大于15Hu在CT及MRI上有明显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燕  刘浩  丁中  张锋  王刚 《淮海医药》2011,29(2):114-116
目的 综合分析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对36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36例患者中共有51个瘤体,其中单发25例,左肾12例,右肾13例,左右两侧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11例共26个瘤体.5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例早期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癌2例,导管原位癌4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性12例,小叶原位癌2例.总结早期乳腺癌特征性MRI表现.结果 (1)病灶增强MRI形态特征:局灶性强化2例;导管样及段样强化8例;肿块状强化10例,其中的9例肿块边缘为毛刺及不规则,1例边缘光滑;边缘强化7例,其中的2例均匀中心强化,1例分隔强化.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1级1例,3级2例,其余为4级或5级.(2)X线检查结果:阴性3例,微小簇状钙化5例,线样钙化2例,肿块6例,结构扭曲2例,斑片阴影2例.BI-RADS分级:1级3例,2级1例,3级2例,其余为4级或5级.(3)16例患者早期增强率≥60%,16例信号强度-时间(SI-Time)曲线为A型,3例为B型,1例为C型.结论 早期乳腺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MRI联合X线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10例为等密度,4例为略低密度,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2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1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1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可靠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肾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误切肾脏.方法 肾良性肿块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肾癌患者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以及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肾脏良性肿块与肾癌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肾肿块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中8例按肾癌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其中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AML)4例、嗜酸细胞瘤2例、平滑肌瘤、炎性假瘤和囊肿伴血肿机化各1例.52例肾癌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均匀明显或不明显强化.结论 CT是肾脏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良性肿块病变者,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是避免误诊及误切肾脏的关键,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肾根治性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桥脑旁正中梗死(PPI)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改变。方法研究94例于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桥脑旁正中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结果桥脑旁正中梗死是后循环常见的梗死,MR上可见梗死灶的内侧位于桥脑旁正中、呈类似直线;病灶达桥脑表面,类似楔形。MRA显示出基底动脉轻-中度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中枢性面瘫及轻中度肢体瘫痪,常伴构音障碍、头晕、共济失调、偏身感觉障碍等。结论桥脑旁正中梗死发病率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更为常见,基底动脉主干MRA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结果 13例中,10例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且肿瘤临床分期较高。影像学上CT增强幅度为(31.85±14.65)HU。行开放肾癌根治术7例,腹腔镜肾癌根治术5例,腹腔镜肾癌射频消融1例。组织学最具特征的表现是由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结构,常伴有由嗜酸性颗粒胞浆的瘤细胞组成的巢状结构。13例肿瘤均弥漫高表达TFE3,不同程度表达CD10、CK7、P504S和Vimentin。结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发病率较低;肿瘤CT增强幅度较普通肾透明细胞癌小;其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标记TFE3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癌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7月到2011年08月,随访观察我院45例T1期肾癌患者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均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108min(80~190min),肾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26min(19—45min),术中平均出血130ml(30~400ml),无一例输血,术后继发性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癌36例,乳头状细胞癌3例,嫌色细胞癌2例,颗粒细胞癌1例。术后随访4~2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