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张力对扩张皮瓣血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张力对扩张皮瓣血运的影响。方法在23只兔的背部脊柱旁肉膜和深筋膜之间,各置入一个150ml的长方形扩张器,每周注水一次,共注水400ml。其中10只兔子,以胸背动脉为轴心,形成一个5.0cm×15.0cm的轴型皮瓣,另外13只兔避开胸背动脉,形成一个5.0cm×15.0cm的随意皮瓣。分别在距扩张皮瓣蒂部3.0、7.5、10.5、13.5cm的位置上,用双面胶固定两排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探头座(分别命名腹侧为A1、A2、A3、A4,背侧为B1、B2、B3、B4)。分别在0、15、35、55、75、95、115、135g张力下,测量皮瓣的血流值。结果随意皮瓣中60.2%的位点血流峰值出现在0张力或15g张力时,血流峰值在中等张力的位点占24.2%。62.5%的A1、41.6%的A2、70.8%的A3、70.8%的A4血流峰值在0张力或15g。B1血流峰值在前的位点占62.5%,B2占50%,B3占45.8%,B4占75%。轴型皮瓣中血流峰值在0张力或15g张力位点占44.2%,血流峰值在中等张力的位点占22.1%。A1血流峰值0张力或15g张力的位点占所有A1的40%,A2占40%,A3占50%,A4占50%。B1血流峰值在前的位点占40%,B2占40%,B3占40%,B4占50%。结论随意皮瓣、轴型皮瓣的位点多数情况下,在张力较小时血流最好,皮瓣的末端尤其如此。轴型皮瓣可耐受较大张力,而血流值仍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张力对扩张皮瓣血运的影响.方法在23只兔的背部脊柱旁肉膜和深筋膜之间,各置入一个150 ml的长方形扩张器,每周注水一次,共注水400 ml.其中10只兔子,以胸背动脉为轴心,形成一个5.0 cm×15.0 cm 的轴型皮瓣,另外13只兔避开胸背动脉,形成一个5.0 cm×15.0 cm 的随意皮瓣.分别在距扩张皮瓣蒂部3.0、7.5、10.5、13.5 cm的位置上,用双面胶固定两排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探头座(分别命名腹侧为A1、A2、A3、A4,背侧为B1、B2、B3、B4).分别在0、15、35、55、75、95、115、135 g张力下,测量皮瓣的血流值.结果随意皮瓣中60.2%的位点血流峰值出现在0张力或15 g张力时,血流峰值在中等张力的位点占24.2%.62.5%的A1、41.6%的A2、70.8%的A3、70.8%的A4血流峰值在0张力或15 g.B1血流峰值在前的位点占62.5%,B2占50%,B3占45.8%,B4占75%.轴型皮瓣中血流峰值在0张力或15 g张力位点占44.2%,血流峰值在中等张力的位点占22.1%.A1血流峰值0张力或15 g张力的位点占所有A1的40%,A2占40%,A3占50%,A4占50%.B1血流峰值在前的位点占40%,B2占40%,B3占40%,B4占50%.结论随意皮瓣、轴型皮瓣的位点多数情况下,在张力较小时血流最好,皮瓣的末端尤其如此.轴型皮瓣可耐受较大张力,而血流值仍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扩张皮瓣移转术中血运障碍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病例资料本组 37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14例。年龄 11~ 49岁。病因及部位 :胸腹部瘢痕 3例 ,面部瘢痕或大面积黑痣 6例 ,瘢痕性秃发 9例 ,颏、颈、口周瘢痕 13例 ,四肢瘢痕挛缩 6例。注射壶均采用埋置法。扩张时间 :4~ 9周 ,注水量为 80~75 0ml。 37例在行二期扩张皮瓣修复时发生血运障碍 2例 ,部分坏死 1例 ,现就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讨论如下。2 扩张皮瓣移转术中血运障碍处理本组 3例 ,均为以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口周、下颏、面颊部瘢痕 ,其中 1例因扩张皮瓣中央区过薄致扩张囊外露 ,制成皮瓣长宽比例 1 5∶1,移转过程中皮瓣远端…  相似文献   

5.
过度扩张对轴型皮瓣血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过度扩张对轴型皮瓣血运的影响。方法:以猪臀部双侧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分别作为实验组和自身对照组,观察过度扩张后岛状皮瓣成活、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荧光染色、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并用组织学检查和血管灌注透明标本显示其血管结构及构筑的变化。结果:过度扩张后岛状皮瓣远段的血运显著降低,轴型血管血管网有损伤表现、分而模式改革和长宽比例缩小。结论:过度扩张可影响轴型皮瓣的血运。  相似文献   

6.
扩张囊包膜对扩皮瓣血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皮肤扩张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整形外科常规治疗手段。皮肤扩张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扩张皮瓣转移后出现的血运障碍。术后及时有效的观察和护理是救治扩张后皮瓣血运障碍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近年来扩张后皮瓣血运障碍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我们以狗为模型,利用常规和特殊染色技术,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快速扩张后狗的皮肤进行观察,并作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扩张后的表皮层明显增厚,真皮层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含量均下降。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间隙增宽,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增多,且功能活跃。同时,我们将快速皮肤扩张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快速皮肤扩张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以狗为模型,利用常规和特殊染色技术,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快速扩张后狗的进行观察,并作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扩张后的皮皮层明显增厚,真皮层中的胶原纤维和绊性纤维含量均下降。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间隙增宽,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增多,且功能活跃。同时,我们将快速皮肤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超量扩张皮肤的血流量改变与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扩张量的皮肤血流量的变化与皮瓣存活的关系。方法以小型猪(香猪)为动物模型,实验分为7组:①1/2注水量组;②3/4注水量组;③注水满量组;④注水量超50%组;⑤注水量超100%组;⑥埋置扩张器不扩张的延迟对照组;⑦正常皮肤的空白对照组。测量不同注水量时皮肤的血流量及其波幅的变化和皮瓣成活的长度,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注水量的增加,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和皮瓣的成活长度均增加,但微血管的运动波和不稳定性亦同时增加。尤其是超量注水100%后,皮肤的血流量和皮瓣的成活长度反而下降。结论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适度的超量扩张能增加任意型皮瓣的成活长度,增加修复缺损的面积。但过度扩张,注水量超过100%时皮瓣的成活反而下降,影响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扩张皮肤移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扩张皮肤移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成年狗8只,每只背部置入4个150ml扩张器,两个不扩张作为对照。注水8周取出扩张器,扩张组:切取标本后形成和基底大小一致的皮瓣原位移植;对照组:一侧切取标本,另一侧取出扩张器后皮瓣原位缝合,以作远期观察。然后随机将8只狗平均分为4组,皮瓣移植后3周、6周、3个月、6个月时在实验部位取1cm×4cm大小的皮肤3块,分别进行应力-应变、应力松弛、极限抗拉强度测定。结果:扩张后皮肤的粘弹性及强度均下降,前者于移植后半年恢复,后者恢复较慢,移植后6个月仍未完全恢复。结论:皮肤扩张后的改变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扩张皮肤于移植后6个月物理特性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单腔双扩张器重叠埋置与单个扩张器埋置术的皮肤扩张率与即刻扩张皮瓣回缩率的差别.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2例共39处需行扩张器埋置术者,于24处单腔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15处单腔埋置1个扩张器.采用“湿布样”法测量扩张皮瓣的面积,同时测量手术时需要分离的皮下囊腔面积大小,即扩张皮肤的面积,并计算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二期手术前在扩张皮瓣的中央取两定点距离5 cm,取出扩张器后,再次测量这两定点的距离,采集数据并计算扩张皮瓣的即刻回缩率.结果 在扩张周期(P=0.06)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单腔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组与单腔单扩张器埋置组的皮肤扩张率分别为(3.5±0.9)%和(2.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的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分别为(30.3±0.8)%和(32.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与扩张周期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768.结论 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的手术方法增加了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较传统方法相差无异,所以可供利用的扩张皮肤量绝对数增加了,同时减少大面积缺损时反复扩张的次数,特别适用于乳突区,超过周径一半的四肢缺损以及大面积躯干病变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皮肤肌成纤维细胞 (MFB)特征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的检测 ,研究扩张皮肤回缩的机理。方法 通过犬皮肤扩张实验 ,采用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扩张后皮肤真皮组织内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仅个别散在 ,但超微结构显示成纤维细胞内微丝粗大明显 ,出现密纤、密斑。结论 扩张刺激未使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 ,但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具备了收缩功能的细胞结构 ,在细胞水平产生收缩动力 ,导致扩张皮肤回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腹部扩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背侧大面积瘢痕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16例手背及手指背侧瘢痕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10~35岁,平均22.5岁。致伤原因:烧伤10例,热压伤4例,烫伤2例。瘢痕形成1年6个月~2年,平均21个月。患者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屈曲受限,瘢痕范围为11 cm×7 cm~18 cm×10 cm。一期行腹部扩张器置入术;注水完成2周后行二期手背瘢痕切除、扩张皮瓣带蒂移位修复术,扩张皮瓣范围为12 cm×9 cm~19 cm×12 cm;二期术后14 d行三期皮瓣断蒂以及手指分开、指蹼成形。腹部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2个月~3年,平均2年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佳。末次随访时手功能按手部指关节主动活动(TAM)法评定:获优1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3.7%。结论腹部扩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重建速度快、成活面积大、质地良好,是修复手背大面积瘢痕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部预构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颞浅血管束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手术效果,推广该术式在临床上的使用。方法:自1998年5月至2006年9月,对18例面部大面积瘢痕、血管瘤、黑痣的病人采用颞浅血管束预构颈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结果:18例中有1例出现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随访发现皮瓣挛缩下睑外翻,经手术矫治痊愈,其余16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相似,外观良好。结论:应用颞浅血管束转移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方案可行,效果良好,是修复大面积面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超薄扩张皮瓣自体肋软骨支架耳廓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薄扩张皮瓣自体肋软骨支架耳廓再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乳突区皮肤扩张,自体肋软骨支架耳廓再造。结果:1例皮肤扩张器外露,其余11例患者手术成功。再造耳廓大小、外形与健侧相似,医患双方满意。结论:耳后乳突区皮肤扩张后皮瓣薄,自体肋软骨作为耳支架耳廓再造,术后耳廓外形逼真、立体感强,是目前最可靠和最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毛乳头细胞对表皮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取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皮肤,用于表皮细胞培养;取孕19、20周引产胎儿头部皮肤,用于毛乳头细胞培养;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以中性蛋白酶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分离表皮细胞,IV型胶原黏附法分选表皮于细胞;以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常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以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为支架,在真皮基质的真皮乳头侧种植毛乳头细胞,基底膜侧种植表皮干细胞构建实验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对照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不种植毛乳头细胞。取6~8周龄BALB/C-nu裸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n=30);实验动物背部制造1 cm×1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将两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修复创面,2周后观察移植皮肤成活率。术后2、4周,取移植皮肤替代物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皮肤替代物CD31表达水平,并计算两组标本血管密度。结果Ⅳ型胶原分选后表皮细胞同时表达角蛋白19、β1整合素,提示为表皮干细胞。由毛乳头培养出的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为毛乳头细胞。动物移植术后2周,实验组移植皮肤成活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80.0%(2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P=-0.00)。HE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表皮层达12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大;对照组表皮层达4~6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小。实验组术后2、4周,血管密度分别为(38.56±2.49)个/mm2和(49.12±2.39)个/mm2,对照组分别为(25.16±3.73)个/mm2和(36.26±3.24)个/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毛乳头细胞可促进移植皮肤替代物血管形成,利于表皮层重建,提高组织工程皮肤移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额部皮瓣行半鼻再造术修复部分鼻缺损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部分鼻缺损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均采用额部扩张皮瓣法半鼻再造术修复。手术分3期进行:Ⅰ期行额部额肌下扩张器置入术皮肤扩张;Ⅱ期行额部扩张皮瓣转移半鼻再造术;Ⅲ期行鼻根部皮瓣断蒂修整术。结果:术后患者均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月~1年。再造鼻形态满意,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较为匹配,额部供区无明显瘢痕及畸形。结论:额部扩张皮瓣法行半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手术方法简单可靠,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EC/SMC)移植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骨再生治疗股骨头坏死。方法先建立无水乙醇诱导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将制备的组织工程聚合物凝胶注射到骨坏死区域。分为未干预组、细胞/凝胶组、微球/凝胶组、细胞/微球/凝胶组,干预后第2、4、6周,通过影像学(X线和MRI)和组织病理学(HE染色)检测股骨头坏死后血管和骨组织再生。使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新生血管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X线、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显示骨坏死面积缩小,新生毛细血管和新生骨修复坏死区域。图像软件定量分析细胞/微球/凝胶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骨坏死区域形成稳定和功能成熟的血管网证明EC/SMC在治疗性血管再生的作用。局部注射组织工程化凝胶提供了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