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Rotarex减容结合药物涂层球囊处理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9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人,均行Rotarex结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多普勒超声检查靶动脉。结果:19例病人均成功完成Rotarex减容结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全部随访(13.5±6.1)个月。超声检查提示,再通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100%,12个月一期通畅率84.2%(16/19),12个月免于干预率89.5%(17/19)。随访期间无死亡及截肢事件发生。结论:Rotarex减容结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的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统计并发症。结果26例手术均成功,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2/26)。术后1周Rutherford临床分级较术前降低(P=0.012)。术后3、6、12个月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6、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15%(25/26)、84.62%(22/26),12个月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f-TLR)率为88.46%(23/26)。结论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扩张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5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资料。覆膜支架9例,裸支架44例。均行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DCB扩张治疗。术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结果 53例均下肢动脉再通成功。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DCB扩张治疗后造影,3例支架内残余血栓,留置溶栓导管溶栓,复查造影显示血流恢复;5例膝下动脉栓塞,其中胫腓干动脉开口处3例,经6F外周血栓抽吸导管吸栓后血流通畅,胫后动脉近段闭塞2例,经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3例残余狭窄>30%,置入补救性支架。术后未出现穿刺点相关并发症,无心脑血管意外或死亡。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0.33±0.06,术后出院时0.84±0.07(t=-39.443,P<0.001)。53例均完成3个月随访,52例完成6个月随访,49例完成12个月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闭塞(in-stent occlu-sion,ISO)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股腘动脉ISO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术后3、6、12个月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 结果 ...  相似文献   

5.
股腘动脉(FPA)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腔内治疗是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然而术后再狭窄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DCB)可明显提高管腔通畅率。良好的血管准备是充分发挥DCB预防再狭窄作用的前提,但在严重钙化、完全闭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复杂性FPA病变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弹性回缩及限流性夹层等原因,DCB的应用受到限制。斑块切除技术虽不能提高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管腔即刻血流恢复良好,可为应用DCB创造条件。本文基于斑块切除系统和DCB的特点对二者联合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中远期结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接受DCB治疗的114例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卢瑟福分级2~6级)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 女性39例, 年龄(71.9±8.4)岁(范围:49~89岁)。114例患者共有138处股腘动脉长段病变, 其中初次病变111处(80.4%, 111/138), 闭塞病变116处(84.1%, 116/138), 病变长度(280.9±78.7)mm(范围:150~520 mm);联合减容治疗59处(42.8%, 59/138), 植入补救支架27处(19.6%, 27/138)。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计算患者的累积初始通畅率、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干预率、累积总体生存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筛选影响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均完成DCB治疗, 技术成功率为98.2%(112/114)。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范围:3~54个月)。术后12、24和36个月累积初始通畅...  相似文献   

7.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然而,目前通过介入技术治疗ISR尚没有统一、有效的方法。药物涂层球囊(DCB)为股腘动脉ISR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近年来已得到初步尝试,与普通球囊相比,DCB治疗股腘动脉ISR术后6个月甚至1年血管通畅率更高,靶血管干预率更低,但其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且研究发现支架内长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管腔内更容易再次发生狭窄。DCB与"减容"技术联合治疗股腘动脉ISR被寄予很大希望,但目前尚缺少充分的研究报道。而且在治疗股腘ISR时,目前尚缺少DCB与新一代金属裸支架、药物释放支架、覆膜支架等的疗效对比,且DCB与这些方式的联合作用效果是否会更加理想还不清楚。尚需要高证据级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总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DCB治疗的股总动脉病变患者。结果 11例中,股总动脉闭塞7例,重度狭窄4例;9例为原发病变引发狭窄,2例为支架内再狭窄;股总动脉病变累及股浅动脉5例,单纯股总动脉病变6例。5例接受减容联合药物球囊、6例接受单纯药物球囊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30天内无死亡。有效随访10例,随访12个月,累积一期通畅率为85.75%,均未行靶病变重建,2例发生截肢;术后12个月Rutherford分级及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DCB治疗股总动脉病变短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DCB治疗的98例共111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普通球囊逐级预扩张;病变长度5~46 cm、平均(25.19±10.63)cm,多为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及串珠样病变;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38.74%(43/111);通过分析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评估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出院时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增至95.50%(106/111)。70例患者(84肢病变)接受随访,期间4肢截肢、11肢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TLR);DCB治疗后股腘动脉一期通畅率为73.81%(62/84),二期通畅率为84.52%(71/84)。上述84肢中,对16肢以2个DCB、68肢以单个DCB进行扩张,其一期通畅率[75.00%(12/16)vs. 73.53%(50/68)]及二期通畅率[93.75%(15/16)vs.82.35%(56/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3肢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术、71肢未植入支架,其一期通畅率[8...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血管腔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20年7月接受DCB治疗的股腘动脉IS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腔内操作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18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大截肢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结果共52例ISR患者(56条下肢)接受了DCB治疗。根据Rutherford分级:2级1例(1.7%),3级9例(23.2%),4级23例(41.1%),5级15例(26.8%),6级4例(7.1%)。Tosaka Ⅱ级ISR 46条下肢(82.1%),Ⅲ级ISR 10条下肢(17.9%)。平均ISR长度(240±122)mm。一期补救性支架植入率25%。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全因死亡率11.8%、大截肢率为5.9%、一期通畅率53.4%、一期辅助通畅率67.1%、二期通畅率93.2%、F-TLR为77.2%。结论 D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股腘动脉ISR血管腔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比Viabahn覆膜支架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方法 检索筛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关于以Viabahn覆膜支架(Viabahn组)及BMS (BMS组)治疗股腘ASO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分析组间技术成功率、12个月一/二期通畅率、靶病变血管重建(TLR)率和/或截肢率。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含Viabahn组424例、BMS组469例共893例患者。Viabahn组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BMS组[比值比(OR)=1.90,95%CI(1.23,2.92),P=0.004],而其TLR率低于BMS组[OR=0.44,95%CI(0.26,0.76),P=0.003],组间技术成功率[风险差异(RD)=0,95%CI(-0.01,0.02),P=0.59]、12个月二期通畅率[OR=1.48,95%CI(0.96,2.29),P=0.07]及截肢率[RD=0,95%CI(-0.02,0.03),P=0.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iabahn覆膜支架及BMS用于治疗股腘动脉ASO可提高12个月一期通畅率、降低TLR率,二者12个月二期通畅率及截肢率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TurboHawk旋切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ISR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n=28)接受TurboHawk旋切联合DCB治疗,对照组(n=35)接受单独DCB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63例治疗均获成功,无死亡或截肢病例。术前、术后7天及6个月2组踝肱指数(ABI)差异,术前、术后即刻及6个月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ABI、MLD均高于对照组,晚期管腔丢失率(LLL)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28/28)、89.29%(25/28)及78.57%(22/28),对照组分别为91.43%(32/35)、71.43%(25/35)及51.43%(18/35),2组术后3、6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 血管腔内斑块旋切术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ISR效果较好,近中期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所致急性下肢缺血(AL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股腘动脉血栓致ALI患者,均采用Rotarex装置行PMT,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22例均顺利完成PMT;其中4例辅以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联合球囊扩张术,12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股腘动脉均再通,技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22例中,21例临床有效,术后Rutherford分级均改善;1例临床无效,3周后接受坏死足趾切除术。PMT术中发生远端动脉栓塞1例,血管夹层1例。1例术后6个月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1例术后9个月下肢动脉血栓复发。结论采用Rotarex装置行PMT治疗股腘动脉血栓所致ALI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胸廓出口减压术,锁骨下动脉重建术被认为是治疗动脉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标准术式,需要根据动脉受压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手术疗效确切,通常情况下术后患肢的长期功能预后满意。然而上述手术难度大,术者学习曲线长,手术创伤大,出血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多,患者术后恢复慢。近年来,腔内技术的进步和血管耗材的创新使得相当一部分血管狭窄性病变可以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疗,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可反复操作的优点。既往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动脉型TOS的报道极少,因此,本研究探讨Rotarex机械性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治疗动脉型TOS的初期临床疗效,以期为动脉型TOS提供新的可靠的治疗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采用Rotarex机械性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治疗的6例动脉型TO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的动脉通畅率、靶血管再干预率,比较术前与术后颈-臂症状评分、McGill疼痛评分,桡动脉搏动情况。结果 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52.3±18.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7±1.6)d,术中平均出血量(31.5±20.7)mL,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动脉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的靶血管再干预率为16.67%,患者术后的颈-臂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59.3±17.3 vs. 83.1±11.2,P<0.05),但术后McGill疼痛评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3±12.5 vs. 51.9±9.2,P>0.05),术后患者的桡动脉搏动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Rotarex机械性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是治疗动脉型TOS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是需要严格控制腔内介入手术的适应证,仔细筛选应用该种手术方式治疗动脉型TOS的患者,同时需要严密随访,中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观察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与常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按照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分为ADAPT组(n=29)和支架组(常规支架取栓,n=25);比较2组术中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以及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APT组透视时间、AK、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均低于支架组(P均<0.05)。ADAPT组25例(25/29,86.21%)、支架组13例(13/25,52.00%)AK值<1.0 Gy,ADAPT组中AK值<1.0 Gy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ADAPT组22例(22/29,75.86%)、支架组11例(11/25,44.00%)DAP值<100 Gy·cm2,ADAPT组中DAP<100 Gy·cm2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透视时间与DAP(r=0.60,P<0.01)、AK(r=0.69,P<0.01)均呈正相关,DAP与AK呈正相关(r=0.81,P<0.01)。结论 ADAP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支架取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预扩张筛选后,将拟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54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7)及对照组(n=27),PTA术中分别采用DCB及普通球囊。PTA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术中出现的非限流性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剔除失访者后,最终试验组26例、对照组20例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ABI)、股腘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utherford分级、股腘动脉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LLL)值、再狭窄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分别为14例及8例;2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间术后6个月ABI、Rutherford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且二者安全性相似;对于PTA术中出现非限流性夹层患者,DCB疗效仍优于普通球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例不宜接受DSA引导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20条动脉)行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病变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总复发率。结果 20支动脉中,完全闭塞15支,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5支;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40.00%(8/20),支架植入术成功率100%(12/1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病变处PSV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P=0.046),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与术后24 h 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总复发率分别为0、5.00%(1/20)、10.00%(2/20)、20.00%(4/20)、50.00%(10/20)。结论超声引导下肢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效果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自建库至今DCB与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以R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包括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截肢和死亡。结果共入选18篇文献,DCB组1400例,POBA组1002例;组间LLL[MD=-0.98,95%CI(-1.11,-0.86),P<0.001]、再狭窄[RR=0.33,95%CI(0.27,0.42),P<0.001]和TLR[RR=0.44,95%CI(0.36,0.5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截肢[RR=0.57,95%CI(0.30,1.09),P=0.091]和死亡[RR=0.70,95%CI(0.39,1.23),P=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B用于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整体效果优于PO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