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近几年来,为发展顶、底吹氧气(LD/OTB)转炉付出了极大努力,致使这种顶、底吹氧气转炉具有 LD/BOP 和 OBM/Q-BOP 两种转炉的优点(即这种顶、底吹氧转炉既具有LD/BOP 转炉的优点,又具有 OBM/Q-BOP 转炉的优点)。神户钢铁公司加古川厂,对LD-OTB 工艺付出了很多心血,从而得到了熔池中的成份和温度的均匀性。然而,由于过度  相似文献   

2.
在LD转炉炼钢过程中,充分注意和控制影响钢水氧化性的变化因素,对预见终点钢水氧化性的高低,确定合理的脱氧制度,稳定脱氧后的钢水含氧量,提高钢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通过将少量的惰性气体喷吹到200吨的转炉中,改善了 LD/BOP 转炉的缺陷,例如:熔池中熔渣与钢水之间的反应和钢水的均匀度。此外,在神户钢铁公司,用试验的30吨 LD 转炉研究了氧气顶、底吹(LD—OTB)法。研究的结果已被公认:通过用惰性气体或氧气搅拌对冶金反应示性的效果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LD转炉-LF精炼炉-CC连铸-半连轧轧制流程工艺开发生产SAE1008低碳低硅自行车飞轮用钢的关键技术,通过转炉智能吹氩、LF精炼炉快速造白渣以及塞棒控制全保护浇铸等措施,成功解决了SAE1008钢低碳、低硅难以控制及脱氧任务重、钢水纯净度要求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宽厚板》2018,(6)
分析研究转炉终点钢水氧含量影响因素,对转炉终点控制和出钢脱氧工艺进行优化改进,主要通过终点枪位、氧压、底吹模型、终渣稠化工艺控制,实现了熔池内碳氧反应平衡和各反应阶段炉渣Fe O平衡,有效地降低了转炉终点钢水氧含量,使合金收得率和钢水均质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时加速了脱氧产物的排除。  相似文献   

6.
1.前言由于LD转炉的生产率很高而生产出的钢质量又好,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从金属-炉渣搅拌能力的观点来看,这种LD转炉工艺并不如Q—BOP工艺。日本钢管公司在其LD转炉早期发展阶段就注意了这个问题,该公司开发了两种技术:一种是LD—CL(LD转炉使用回转氧枪)技术。使氧枪产生回转运动,用以形成回转火点来加强渣-钢之间的搅拌和成渣过程。开始用于80t转炉,现在已经正式用于  相似文献   

7.
在统计分析了转炉前期炉渣碱度和钢水温度,终点炉渣碱度、终渣全铁含量和终点钢水温度对脱磷率影响的基础上,优化了0.29%Si,0.085%P铁水180t复吹转炉的高磷钢冶炼工艺。200炉冶炼结果表明,通过使用低枪位使钢水快速脱碳升温,控制前期炉渣碱度≥2.2、终点炉渣碱度2.8~3.2,终点炉渣全铁含量≤17%,转炉出钢温度1 650~1 680℃,可控制脱磷率≤60%,终点钢水磷含量均值为0.035%。  相似文献   

8.
1 LD转炉工艺对全球炼钢生产的冲击 LD转炉工艺的开发是渐进的,但其推广和对整个钢铁工业的冲击则是突飞猛进的。上游和下游工序也相继受到影响。大型高炉变得需要;二次冶金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LD转炉冶炼周期短、离散度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回顾历史,连铸技术无疑是炼钢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不过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连铸技术并不被看好.当时采用连铸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废除模铸与轧制间的几个工艺步骤来降低生产成本,但一些专家质疑这种工艺能否生产出优质产品,比如铝镇静钢能否代替沸腾钢,其态度就像目前对带钢连铸工艺的看法一样.连铸技术成功的另一重要前提条件是转炉炼钢工艺的快速发展,LD工艺可保证连续提供优质钢水.  相似文献   

10.
转炉钢水温度是转炉终点控制的工艺参数之一,精确的钢水温度预测对转炉终点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以往的大多数转炉终点预测模型属于静态模型,只能够实现对转炉吹炼终点钢水温度的预测,无法实现动态预测,导致模型的作用有限。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转炉二吹阶段钢水温度动态预测模型。模型先通过新案例主吹阶段的工艺参数,基于案例推理算法找到历史案例库中相似案例。再利用相似案例的二吹阶段工艺参数并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算法训练工艺参数与钢水温度的变化关系。然后利用训练好的LSTM模型,计算新案例二吹阶段的钢水温度变化。最后,利用某钢厂实际生产数据,研究了不同重用案例个数及神经元个数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在重用案例个数为4,神经元个数为10时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此时模型对钢水温度的预测误差在[?5 ℃, 5 ℃]、[?10 ℃,10 ℃]和[?15 ℃,15 ℃]的命中率分别达到40.33%、68.92%和88.33%,模型的性能高于传统二次方模型和三次方模型。   相似文献   

11.
日本加古川钢铁厂240吨顶底复吹转炉(LD-OTB)原使用Ar和N_2作底吹气体。最近,该厂已采用气液吸收法(科斯夫法)从转炉废气中分离出高纯度CO,用作转炉的底吹气体,获得与Ar相等的精炼效果。 1.底吹气体的种类与选择能代替Ar作底吹气体的有N_2、CO_2和CO等。但是,使用N_2会使钢水终点〔N〕含量升高;使用CO_2则使耐火砖喷嘴耗损速度加快。使用CO时,对钢水质量和耐火材料的影响与使用Ar时相同。然而,迄今尚无大量生产CO的装置。但CO与其它惰性气体比较起来,对漏气引起的安全问题更应考虑得  相似文献   

12.
在钢水罐内加热钢水的技术是为适应钢水在罐内炉外精炼处理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研制和发展,为转炉厂广泛采用各种炉外精炼技术生产高级合金钢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转炉炼钢车间采用此项新技术,可以降低转炉的出钢温度,提高转炉炉衬的使用寿命,提高转炉-钢水罐精炼工艺的经济性。此外,它还有利于转炉和连铸机的密切配合,实现转炉一连铸生产的流畅化。目前国外钢厂采用钢水罐内加热钢水的技术有:电弧加热法、高频加热法、等离子加热  相似文献   

13.
日本川崎制铁公司加古川厂一炼钢车间在纯氧顶吹—惰性气体底吹转炉 ( L D—KGC)上 ,采用添加高碳铁、铬、然后再进行 RH脱气处理的工艺 ,冶炼含铬 2 .2 5 %的铬钢。该厂通过改进转炉吹炼制度和采用复合脱碳工艺 ,降低了铁合金费用。根据 [Cr]与 [C]的平衡关系式以及表示反应容器特性与铬钢之脱碳特性的 ISCO值 ,可以看出提高 LD—KGC炉内添加铬的回收率的重要因素是 :1提高停吹时的碳浓度 ;2提高钢水温度 ;3降低 CO分压 ;4降低顶吹氧流量 ;5强化钢水搅拌力。加古川厂在转炉冶炼过程中 ,通过改进对顶吹氧流量、底吹气体流量及氧枪高…  相似文献   

14.
Yun  SY 郑军 《武钢技术》1997,35(6):55-59
运用神经网络对氧气顶吹转炉自动化进行动态预报[韩国]S.Y.Yun等1前言在氧气顶吹转炉工艺中,决定操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钢水温度和杂质量的控制,因而,要对其进行动态控制。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即以神经网络为基础建立的用于氧气顶吹转炉工艺控制的新型动...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一种HRB400cE耐腐蚀钢的转炉冶炼工艺,包括检查转炉;向转炉内投入冶炼原料,加热以使转炉内冶炼原料液化成钢水;将氧枪插入至转炉内并在钢水上方通氧以对钢水脱碳;根据火焰亮度判定钢水脱碳进度并根据氧枪轮廓清晰度判定脱碳是否完成;向转炉内添加增碳剂以初步去除钢水内氧气;将钢水输送至钢包,添加硅锰合金以对钢水进行二次除氧;选取对应种类的金属以对钢水进行合金化处理。通过使用中控处理器建立预设的矩阵,根据钢水中的含碳量确定氧枪的通氧时长,使氧枪通入的氧气刚好与钢水内的碳元素反应从而保证使用指定量的氧气完成对钢水的脱碳,有效提高了工艺针对钢水的脱碳效率,从而提高了冶炼效率。  相似文献   

16.
江俊  任条娟  王金铭  叶芳芳 《炼钢》2021,37(3):22-28
钢水质量和收得率是转炉生产的两项重要生产考核指标.通过红外热成像法检测转炉出钢钢水图像中钢渣占比率,从而有效控制钢水质量和收得率是转炉生产工艺之一.由于转炉出钢钢水红外灰度图像具有背景噪声干扰大、钢渣呈多目标分离标状且边缘非规则等特点,因此如何提高钢水图像分割及钢渣占比检测准确率一直是难点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转炉冶炼过程中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终点钢水锰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铁水锰含量和转炉终点温度对终点钢水锰含量无显著影响,转炉终点钢水氧化性和渣量是影响转炉终点钢水锰含量的2个关键因素。通过采取渐增式供氧、枪位控制、顶底复吹效果控制、终点成分控制、转炉模型应用、加料制度调整等措施,终点钢水锰质量分数提高至0.081%,节约锰铁合金约0.32kg/t。  相似文献   

18.
Krieg.  W  刘治平 《武钢技术》1989,(4):32-37
前言 LD转炉采用底吹搅拌在生产操作和冶金原理上都具有许多优点,这种炼钢法在控制钢水成分方面特别灵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勿需经过真空处理即能将碳含量降低到≤0.020%。例如对于在罩式炉内退火的超深冲钢要降低屈服极限来说就非常重要。在钢厂设计和生产钢种的特定条件下,如能在转炉内直接将碳含量降到很低是有好处的。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将碳含量降低到很低的几种方法。关于在底吹搅拌的转炉中冶炼碳含量为0.02~0.01%的低碳钢时的冶金关系已为人  相似文献   

19.
陈蔚都  金大中 《炼钢》1993,9(3):8-15,33
本文研究了LD-CB转炉炼钢与RH-OB真空脱气相结合的LINRHOB工艺。采用此项工艺技术可以生产含碳量35ppm、含铝量40ppm的超低碳、低铝钢。根据钢水从LD转炉出钢开始的条件研究出了三种RH处理方式。 RH-OB与RH(NO-OB)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RH-OB法具有温降低、脱碳速度快等优点、同时还发现在脱碳的最终阶段增大OB保护气体的流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LD工艺于五十年前开发,随后立即投入大规模的工业使用,至今还被公认为是一项伟大而又独特的成就。1949年7月3日首次在小规格的转炉上生产出了第一炉试验钢水,1952年11月27日林茨炼钢厂30t的炼钢设备炼出了第一炉钢水,这一系列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家的精神,冶金专家的精干业务和设备制造的经验,同时,也离不开领导者的胆识和远见。1952年不仅标志着LD工艺大规模使用的开端,而且象征性地成为今天的奥钢联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