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脑脊液 (CSF)中抗核抗体 (ANA)的定量测定对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8例SLE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SF及血清中ANA滴度 ,同时进行CSF的常规、生化检测。对NPLE及非NPLE狼疮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SF糖、细胞数、氯化物无显著差异 ,NPLE患者CSF的ANA滴度≥ 1:10 0 ,阳性率高于非NPLE组 ;另外NPLE组血中ANA滴度显著高于非NPLE组 ,经治疗后NPLE组CSF中ANA滴度 1:10 0阳性率下降。结论 SLE患者CSF中ANA的定量检测 ,有助于NPLE的早期诊断 ,并为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抗心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性狼疮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性狼疮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3份血清(包括NPLE患者33例,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狼疮患者35例,非SLE所致脑血管意外患者25例)和17例脑脊液(包括NPLE患者6例,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狼疮患者5例,非SLE所致脑血管意外患者6例)中的抗心磷脂抗体。结果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IgG、IgM阳性率分别为59.1%、57%,其中33例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阳性率为90.9%,87.9%,35例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狼疮患者阳性率为34.3%,25例非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意外患者阳性率为52%,48%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5)。NPLE患者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狼疮患者组及非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意外患者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脑脊液中ACA—IgG、ACA—IgM阳性率分别为6/17、5/17,NPLE患者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狼疮患者组及非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意外患者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3例NPLE患者,血清ACA—IgG、IgM检测、认为、弥漫性表现患者与局灶性表现患者比较,血清ACA、抗体水平不同,局灶性表现患者升高较明显(P〈0.05)。结论血清中ACA与NPLE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脑脊液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小燕  李翠贞 《广东医学》1999,20(11):868-86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脑脊液(CSF)改变。方法 检测18例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和15例非NPLE狼疮患者脑脊液的常规、生化以及一些免疫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CIC)、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anti-dsDNA)抗体,检查方法同血清测定。结果 NPLE组的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显著升高(P〈0.001或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脑电图检测和临床转归,观察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单剂及联合冲击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6例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甲基泼尼松龙(A组)、环磷酰胺(B组)、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c组)冲击治疗;动态观察脑电图改变、SLE疾病活动指数、血清补体C3、IgG含量及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转阴率,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6个月后显效的15例患者脑电图完全恢复正常者13例;好转的11例患者中4例恢复正常;无效的10例患者轻度异常2例,中度异常4例,重度异常2例。(2)治疗后1、6个月后3组SLE疾病活动指数降低、血清补体C3、IgG含量及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转阴率均增高,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而且C组的上述指标变化显著优于A、B两组(P〈0.05或0.01);(3)治疗1、6个月后,C组显效率(40%/60%)明显高于A组(14%/28%)、B组(17%/42%),P〈0.05或0.01;A、B两组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联合冲击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疗效优于单剂冲击治疗.脑电图改变与临床改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狼疮(NPSL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包括12例NPSLE和11例非-NPSLE)和10例正常者的血清和脑脊液。结果血清抗GM1IgG、IgM水平在SLE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抗GM1IgG、IgM阳性率,NPSLE为25.0%,非-NPSLE为18.2%,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和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SLE血清抗GM1IgG阳性率和水平与血清抗GM1IgM阳性率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GM1IgG、IgM阳性率,SLE患者为52.2%,正常人为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脊液抗GM1IgG阳性率,NPSLE为75.0%,非-NPSLE为27.3%,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GM1IgM阳性率,NPSLE为83.3%,非-NPSLE为18.2%,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SLE脑脊液抗GM1IgG阳性率和水平与脑脊液抗GM1IgM阳性率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抗GM1抗体检测可能有助于NPSLE的诊断;脑脊液局部产生的抗GM1抗体可能引起NPSLE的损害,尤其在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脑脊液抗GM1抗体可能引起NPSLE患者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及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对狼疮性肾炎(LN)诊断的有效指标。方法对80例LN组、7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非LN组及104例非SLE组分别用间接荧光法(IIF—ANA)和线性免疫印迹法(uA—ANA)进行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双链DNA及11项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分析。结果LN组抗核抗体阳性率(〉1:100)为100%(80/80),LN组荧光核型均质型42.5%(34/80)显著高于非IN组21.79%(17/78)与对照组5.77%(6/104),P〈0.05;LN组颗粒核型53.75%(43/80)明显低于非LN组73.08%(57/78),P〈0.05。LN病例核均质型主要表现有抗Hi、Nud、dsDNA抗体,x2为8.26、23.05、26.39(e均〈0.05)。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分析,LJN组仅抗dsDNA抗体55.0I)%(44/80)高于非LN组23.08%(18/78),差异有显著性,P〈0.C15。结论SLE伴狼疮性肾炎的病人ANA荧光核型主要表现为均质型,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显著性增高,可视为预测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及其对SLE患者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92例SLE患者和5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检测HCV及免疫学指标如抗核抗体(anti nuclear antibody,ANA)等。根据结果将SLE患者分为HCV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并将HCV感染情况与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92例SLE患者中,13例(14.1%)存在HCV感染,58例正常人中有2例(3.4%)存在HCV感染。感染组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肾病、神经精神症状、发热阳性率和实验室检查中ANA,Anti-Ro/SSA,Anti-La/SSB,抗Smith抗体(Anti.Sm),IgG和IgM阳性率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蝶形红斑阳性率、抗dsDNA阳性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皮肤血管炎、肝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低C3及低C4阳性率则多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SLE患者感染HCV比例明显升高,HCV感染可以影响SLE患者的某些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李俊  胡朝军  沈波  徐巍  吴春龙 《浙江医学》2011,33(11):1589-1592
目的探讨采用线性免疫印迹法(LIA)在抗核抗体(ANA)间接免疫荧光法(1IF)筛查阴性标本中进行抗核抗体谱(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61例IIF—ANA阴性临床血清标本采用线性免疫印迹法进行15种ANAs特异性抗体(LIA—ANAs)检测。结果21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组标本中LIA—ANAs阳性数为100例,占46.30%,高于非AID组(2000%);AID组LIA—ANAs阳性结果按灰度强度分,LIA(3+)、LIA(2+)、LIA(1+)、LIA(±)的阳性率均高于非AI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ID组中ANAs特异性抗体中的抗Ro-52、抗SS—A、抗Sm、抗nRNP/Sm、抗SS—B抗体、抗dsDNA和抗rR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1%~18.06%,高于非A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组中ANAs特异性抗体阳性强度LIA(1+)+LIA(4-)的阳性率高于LIA(3+)+LIA(2+)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nRNP/Sm、抗Ro-52、抗SS—A和抗SSB抗体在AID组中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非SLE比较,抗Sm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高于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NA间接免疫荧光法筛查容易导致AID患者部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ANAs特异性抗体漏检,IIF—ANA的检测不能完全代替LIA—ANAs的检测,对于临床疑似AID的患者,无论IIF—ANA检测结果阴性与否。均需进行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联合检测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LN患者89例)和9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免疫荧光法来测定ANA。采用散射比浊法来测定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在304例SLE患者中,ANA阳性率为94.38%,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的ANA核型都是以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为主,这2种核型在LN组中占85.40%,在非LN组中占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增高,而补体水平均降低,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联合检测在LN的临床诊断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重症多神经病变(CIP)高危人群血清抗GM1 IgG抗体的测定,探讨其对CIP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7d的患者于第7天行肌电图检查,按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IP组和非CIP组。肌电图检查当日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抗GM1 IgG抗体,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与肌电图神经损伤的关系。结果CIP组抗GM1 IgG抗体水平高于非CIP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受累神经部位〉t3的CIP患者抗GM1抗体水平高于受累神经部位≤2的CIP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GM1 IgG抗体可以作为CIP诊断的血清学参考指标,其抗体水平与肌电图显示的神经损伤数目有关联,损伤程度越重抗GM1 IgG抗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CB)在神经精神性狼疮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以癫痫为症状的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患者为实验组,30例非神经精神性狼疮引起的癫痫患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腰穿检查,完善常规生化、肿瘤标记物、病菌学检测,同时采取病人血清进行血及脑脊液蛋白电泳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脊液的OCB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脑脊液OCB可为神经精神性狼疮的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ANA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SLE组158例及非SLE组104例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NA)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ANA)进行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双链DNA及11项ANA谱分析.结果 SLE抗核抗体阳性率(〉1:100)为98.10%(155/158),荧光核型以颗粒型、均质型为主,分别63.29%(100/158)、36.70%(58/158),其次为浆颗粒型9.49%(15/158),其中混合型占14.56%(23/158).对ANA谱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分析,抗Sm抗体是SLE特异性最强的一个指标(100%,104/104),其次为组蛋白抗体(-Hi)、核糖体P蛋白抗体(-Rib)、核小体抗体(-Nud)及双链DNA抗体(-dsDNA),特异性分别为99.04%(103/104)、99.04%(103/104)、98.08%(102/104)、98.08%(102/104),P〈0.05.SLE组核均质型主要表现为-dsDNA、-Nud、-Hi、-SSA(P〈0.05);核颗粒型主要表现为-dsDNA、-Nud、-nRNP/sm(P〈0.05);核点型主要表现为着丝点B蛋白抗体(-CENP-B)(P〈0.05);核仁浆颗粒混合型主要表现为Rib(P〈0.05).结论 ANA谱靶抗原能精确到SLE疾病具体的靶抗体,特异性强;抗核抗体检测涵盖SLE现所已知与未知的种种靶抗体,敏感性强,两者联合检测、综合性分析可互为补充,有助于SL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免疫吸附(IA)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免疫吸附对15例重症狼疮性肾炎、肾检病理类型为Ⅳ型(n=10)和Ⅴ+Ⅳ型(n=5)的患者进行治疗。100%患者入院时血清肌酐(Scr)升高[平均(330.5+207.2)umol/L(]女性12例,男性3例,年龄17-42岁),观察吸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补体C3、血沉、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ANA明显下降([1:1800)下降至(1∶200),P0.01],抗dsDNA抗体滴度明显下降[(38.9+10.3)IU/L下降至(20.1+9.6)IU/L,P0.05]、血沉明显降低[(75.0+12.0)mm/h下降至(24.0+8.0)mm/h,P0.05],补体C3明显升高[(0.65+0.22)g/L升高至(0.82+0.31)g/L,P0.05];(2)免疫吸附治疗后SLE-DAI显著下降([20.5+4.6)分下降至(11.9+1.2)分,P0.05];(3)血肌酐Scr均显著下降([330.5+207.2)umol/L下降至(260.4+59.1)umol/L,P0.05];(4)不良反应:一例出现过敏反应。结论免疫吸附能较好的清除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的多种自身抗体,使患者的SLE-DAI下降,肾功能好转。因此,它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一种特异性强、疗效可靠、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谢乐静 《医学综述》2014,(8):1479-1481
目的研究外周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深圳罗湖医院收治的SLE患者30例(SLE组)、风湿关节炎(RA)患者30例(RA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Ficolin-3水平及相关实验指标。结果 RA组和健康对照组Ficolin-3水平均低于SLE组(P<0.005);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血清内Ficolin-3水平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者(t=2.179,P<0.05),抗Sm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Ficolin-3水平均低于抗Sm抗体阴性和抗SSA阴性患者(t=3.118,2.209,P<0.05)。抗Sm抗体和抗ds-DNA分别与Ficolin-3联合检测对SLE进行性诊断时,阳性率上升为90.0%(27/30)和86.7%(26/30)。结论胶凝纤维蛋白可能参与了SLE患者的发病,胶凝纤维蛋白3联合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系绕性红斑狼疮(SLE)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抗核抗体(ANA)阳性的SLE患者,并比较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48例)与以其它症状发病的SLE患者(45例)的特点,以ANA阳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与其它SIN患者比较,SLEDAI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SR)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ANA阳性的RA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Ig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有更高的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及IgM的检测,在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IN患者的早期诊断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评价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两组,36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11例采用免疫吸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清除效果,以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血浆置换后.补体C4、白蛋白水平升高,IgG、IgA和IgN水平下降(P〈0.05),抗核抗体转阴率为23.3%,抗双链DNA抗体转阴率为55.2%。免疫吸附后,抗核抗体转阴率为33.3%,抗双链DNA抗体转阴率为6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清除血液中与免疫有关的某些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及门诊健康体检者,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uA水平,其中94例SLE患者、50例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SLE患者血清AnuA阳性率为78.7%,疾病对照组为8.0%,正常对照组全部为阴性;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7%、97.4%,其敏感性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NA比较,特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A阴性的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分别为88.1%、91.4%、81.8%。结论 AnuA在SLE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增高,AnuA测定在SLE诊断中有很高的特异性,特别是对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抗体阴性的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