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新出现的SARS-CoV-2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出现大流行[1],截止2020年3月30日,全世界共有确诊病例732000例,病死率为4.60%。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等症状[2-3],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肌损害[4]和肾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12月发生在武汉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由该病原感染所致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虽然2019-nCoV对于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下且合并基础疾病较多,使得该组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更快、严重程度更高,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较多。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重症COVID-19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我们组织国内老年重症护理专家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编写该共识,该共识涵盖老年重症COVID-19患者的评估、临床护理、出院护理等相关内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9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化验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C-反应蛋白等);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型,将轻型和普通型归为普通组,将重型与危重型归为危重组,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遴选出相关危险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93例患者中普通组193例(占65.8%),危重组100例(占34.2%)。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及C反应蛋白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及C反应蛋白对病情进展有一定价值;临床可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早期评估病情变化,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我国及全球70余国家迅速蔓延,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2019-nCoV感染后除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外,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综述了COVID-19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病理、致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以期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临床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在武汉暴发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分患者除了呼吸道症状外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现分析NCP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易感人群、导致肝损伤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策略,以供临床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肺炎在我国的暴发流行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目前报道的儿童2019-nCoV感染病例非常有限,初步来看,儿童对2019-nCoV的易感性较低,而且病情严重程度也低。但是儿童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儿科医务工作者需要重视儿童2019-nCoV感染的早期识别和预警,科学防控,最大程度地降低2019-nCoV感染对儿科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市流行,并迅速传播,其病毒传染力强、潜伏期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检测,且诊断及治疗仍在不断摸索。本文通过对一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相关文献的学习进行分析总结,以助于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防止向危重症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可并发其它系统损害[1-2]。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3-4]。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潜伏期1~14 d,多为3~7 d。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仅具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脏损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容易恶化,病死率高。冠心病作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广泛存在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对病程转归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影响,以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例65岁男性患者, 因滤泡性淋巴瘤接受奥妥珠单抗治疗联合化疗, 于第2程化疗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 影像学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 抗病毒治疗后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暂时转阴, 但此后反复阳性。第4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后出现活动后气短, 伴低氧血症, 乳酸脱氢酶及1, 3-β-D葡聚糖试验升高, 痰肺孢子菌核酸阳性。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持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 合并肺孢子菌肺炎, 给予康复期血浆输注、磺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出院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2月1日,武汉市出现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8日确认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病原体暂命名为2019新冠病毒(2019-nCoV),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将该不明原因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2020年2月11日,WHO依据规则将新冠肺炎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2019新冠病毒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2020年3月11日,WHO将新冠疫情流行趋势升级为全球大流行状态。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外研究人员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短时间内分离鉴定病毒、开展病原学研究、建立检测方法、完善诊疗方案、探索致病机制、研发药物和疫苗,有效阻止了国内疫情蔓延,也为世界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窗口。本文拟以时间为轴线,从病原体、病毒宿主、流行病学、检测方法、致病机制和临床诊疗6个方面记述2019冠状病毒病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我院收治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例,1例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高度疑似,但反复咽拭子阴性患者;1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消失,胸部CT显示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咽拭子2次阴性,达到出院标准。我们对2例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进行新冠病毒ORF 1ab基因、N基因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表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对疑诊或者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但肺部仍残留病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有助于尽早诊断及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致病原.2019-nCoV在遗传学上与一种蝙蝠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比较接近,与SARS-CoV、MERS-CoV同为β属冠状病毒.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等)、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对2019-nCoV均无效,不建议临床应用.目前研究证实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干扰素-β、恢复期血浆、单克隆抗体.但这些药物在2019-nCoV肺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4.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具有高度传染性,本文结合4S(simple,safe,satisfy,save)呼吸康复内容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标准,对2019-nCoV所致的肺炎患者提供可行的呼吸康复指引.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2月武汉报道多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该疾病的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其临床特征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A/H5N1禽流感、腺病毒肺炎及甲型H1N1流感等病毒性肺炎类似,不易鉴别。本文综述了上述病毒性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方面的共性与特异性,对临床病例诊断及鉴别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广泛传播的背景下,病毒性肺炎再次引起重视,据保守估计,全球成人病毒性肺炎每年至少发生1亿例。呼吸道病毒被认为是成人近1/3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特别是流感病毒(A和B)、鼻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以及冠状病毒。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启示而言,新型呼吸道病毒的早发现、早...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要点(试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易感染,且老年患者重症率及病死率更高。免疫衰老是导致老年人容易出现危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因合并基础疾病,可能导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肺部影像学不典型,应特别注意。对老年患者进行诊治时需综合考虑全身状况。老年患者的治疗除一般治疗、氧疗、抗病毒治疗、呼吸支持等外,还应注意基础疾病的诊治、营养支持、排痰、预防并发症以及心理支持治疗。我们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基础上,编写了《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要点》,以期有益于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减少新型冠状病毒对老年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病例,疫情持续蔓延至湖北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心血管外科的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门急诊需要加强对就诊患者特别是发热患者的筛查。疫情期间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推迟择期手术;急诊手术,术前完善术前准备的同时进行COVID-19标本留取,术中严密防护,术后隔离治疗,并严格开展手术消毒隔离措施。在住院患者中,积极排查发热及相关症状病例。通过制定相应流程,在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中提高警惕,规范操作,科学防治,阻断病毒传播,并发挥自身心肺重症治疗方面的优势,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且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感染后往往进展迅速且多为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也多见于老年人。目前的诊疗方案主要针对普通成人,尚缺乏适用于老年人的防控指南。本文在普通成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群的特点,对目前发布的最新的权威指南中老年病区、养老机构及老年人防控要点进行梳理,供基层医养机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