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前术后下前牙牙周组织和基骨宽度的变化,评估其手术的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健康成人,进行下前牙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并对下前牙正畸矫治前后的各项牙周指数和基骨宽度进行比较。结果:下前牙正畸矫治前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牙龈萎缩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后角化龈宽度(5.8±2.4) mm大于术前(5.2±1.9) mm(P=0.041);下前牙根尖区基骨厚度治疗后(6.04±4.57) mm比治疗前(5.32±3.87) mm增厚(P=0.024),但其中下前牙根尖区唇侧基骨厚度治疗后(2.27±1.72) mm,比治疗前(2.88±2.35) mm减小(P=0.014),舌侧基骨厚度治疗后(3.97±3.49) mm则比治疗前(2.54±2.06) mm增大(P=0.040);下颌B点基骨厚度治疗后(7.17±5.21) mm比治疗前(6.47±3.99) mm增厚(P=0.042)。结论: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矫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对其下前牙牙周组织是安全的,甚至能刺激下前牙基骨的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轻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正畸的效果。方法:对7名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的轻度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矫治前后的 CBCT 进行三维测量分析。结果:骨皮质切开的患者前牙内收时间为3.2个月;上中切牙明显内收,上颌牙槽骨也有内收,随着上颌切牙的内收上唇内收明显。结论:骨皮质切开术辅助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成人患者能够加速牙齿移动,并尽可能地实现前牙的整体内收,改善了患者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治疗时间及矢状方向上牙齿移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10例于牙列排齐后行骨皮质切开术,并植入植骨材料(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10例行常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照组).取治疗前(T1)、牙列排齐时(T2)和关闭间隙时(T3)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排齐时间(T2-T1)、关闭间隙时间(T3-T2)和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T3-T1)的差异;对T1和T3时间点的上颌数字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术前正畸阶段上颌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结果 在未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排齐整平阶段,两组排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骨皮质切开术后,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关闭间隙时间[(5.4±1.5)个月]比对照组[(14.5±4.0)个月]少(9.1±4.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12.5±2.5)个月]比对照组[(18.8±4.2)个月]少(6.3±4.8)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正畸阶段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中切牙远中移动(2.89±1.48) mm,对照组远中移动(3.10±0.95)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2.17±1.13) mm,对照组近中移动(2.45 ±1.0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能明显缩短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时间,并且在术前正畸过程中对前后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表型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切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24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通过术前CBCT和数字化印模数据的重叠,对前牙牙龈厚度进行无创的定量测量。根据术前上中切牙牙龈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薄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和厚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使用CB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切牙唇侧牙槽骨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的程度。结果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术前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2%和18.8%,经拔牙正畸治疗后增加至75%和20.8%。薄龈生物型组术后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为3.19 ± 0.43mm,显著高于厚龈生物型组(2.16 ± 0.11mm),但该距离与牙龈厚度无显著相关性(r= -0.1108,P= 0.6146)。牙根吸收程度和牙龈厚度呈正相关(r=0.4223,P=0.0447),且厚龈生物型组牙根吸收量为2.24 ± 1.24mm,显著高于薄龈生物型组(1.08 ± 0.73mm)。结论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经拔牙正畸治疗后上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均加重,其中薄龈生物型组垂直牙槽骨吸收风险较大,厚龈生物型组骨开窗及牙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F=12.47,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t=2.01和3.97,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r=0.387和0.344,P均<0.05)。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 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 共纳入57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34例, 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 并拍摄锥形束CT, 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 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 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F=12.47, 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t=2.01和3.97, 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 P<0.05, 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 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 P<0.05, P<0.01, 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 P<0.001)。 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测量获取前段牙弓唇侧角化龈和附着龈宽度的相关数据,以期为牙周解剖和牙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30岁牙龈健康的汉族青年120人,分别测量前段牙弓唇侧龈缘高点处角化龈宽度及龈沟深度、邻间牙龈乳头尖端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龈缘高点相应处角化龈宽度在上颌前段牙弓最宽可达(5.6±1.3)mm,在下颌前段牙弓最宽可达(4.5±1.1)mm,且以切牙区最宽,尖牙、第一前磨牙其宽度逐渐变窄,第二前磨牙开始增宽;上、下颌前段牙弓邻间牙龈乳头尖端相应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范围分别为(6.2±1.3)~(8.9±1.4)mm及(5.8±1.0)~(7.6±0.9)mm.结论 本组汉族青年前段牙弓唇侧龈缘高点相应处角化龈宽度和附着龈宽度因人和牙位而异;由于唇系带的附着,两中切牙邻间牙龈乳头尖端相应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最窄.  相似文献   

9.
孙晓琳  王学金  彭巍  李芳 《口腔医学》2013,(11):736-738
目的建立骨皮质切开术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移动速率和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75只SD大鼠,实验组35只行上颌双侧中切牙骨皮质切开术,1周后与对照组35只同时进行正畸加力,空白对照组5只不进行加力。按不同加力时间处死,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实验组2周时牙齿移动距离(3.471±0.359)mm,对照组为(1.247±0.198)mm,具有显著性差异;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牙周膜内玻璃样变组织的形成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范围缩小,时间缩短。结论骨皮质切开术能够加速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 P<0.05, 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 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 P<0.05, P<0.01, 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 P<0.001)。 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手术正畸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前牙牙槽骨发育不良的术前去代偿正畸临床策略,检查矫正后下前牙槽骨和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提出临床对策,治疗牙槽骨发育不良.方法:从2009-2012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微手术正畸治疗进一步分为2组 10例接受者纳入微手术组(G1组),12例不接受者纳入对照组(G2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2组术前正畸前、后左侧中、侧切牙牙根长度,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G1组术前正畸结束,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2.60 mm,舌侧降低2.22 mm;根尖唇侧厚度增加3.05 mm,舌侧减小0.88 mm,根尖水平总牙槽骨厚度增加2.13 mm,与G2组有显著差异.较之G2组,更好地控制了术前正畸去代偿过程中下前牙牙根的吸收及牙槽骨高度、厚度的丧失.结论:微手术正畸用于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去代偿,能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牙周破坏(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穿孔 等)的风险,克服下颌牙槽骨对去代偿竖直牙的限制,提高此类患者术前正畸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锥形束CT(CBCT)法在不同牙位、不同牙龈生物型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40例患者(225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测量上颌前牙区龈缘下2 mm各患牙的牙龈厚度,比较其在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牙龈退缩类型的差异。结果 中切牙的牙龈厚度(1.56±0.32) mm>侧切牙的牙龈厚度(1.34±0.28) mm>尖牙的牙龈厚度(1.13±0.24) mm;无退缩牙龈厚度(1.42±0.38) mm>退缩牙龈厚度(1.19±0.37) mm,退缩程度越深,牙龈厚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多为厚龈型,侧切牙和尖牙多为薄龈型;大部分患者为薄龈生物型,薄龈型相比厚龈型更容易发生牙龈退缩。CBCT法测量牙龈厚度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CBCT法在上颌前牙区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及牙龈退缩类型上评估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有助于牙科医生选择牙周治疗方案、评估美学修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亮  程磊  王林  谷妍  吴可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1,41(6):503-508
目的 探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上切牙内收后对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20例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为骨皮质切开术组(n=10)和对照组(n=10).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两组矫治前后上颌切牙牙根长度、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丧失高度.结果 骨皮质切开术组矫治...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告一例口腔盘状红斑狼疮病例。患者女性26岁,患七年盘状红斑狼疮,主诉下颌左磨牙区疼痛,检查左颊粘膜,下前牙舌侧牙龈,口底及下颌尖牙根尖颊侧龈有几个不规则的红斑,有些伴有白色角化边缘,龈呈中等度炎症,牙周袋深度3—5mm,错(牙合)。牙龈及颊粘膜取活检。病理报告:龈有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上颌前牙区龈乳头充满牙间接触点根方楔形间隙时(以下简称龈乳头充满)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读学生15人,共纳入62个龈乳头,进行印模技术结合造影间接牙龈显影的锥形束CT拍摄后测量骨嵴顶处的龈乳头高度及厚度,临床测量龈乳头宽度,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自然人群中上颌前牙区健康牙龈乳头充满时骨嵴顶处的龈乳头高度为(3.67 ±0.51) mm(均<5 mm);龈乳头厚度为(8.38±0.75) mm;龈乳头宽度为(4.35±1.03) mm.中切牙与侧切牙间骨嵴顶处龈乳头厚度为(7.97±0.56) mm,与中切牙间及侧切牙与尖牙间的龈乳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龈乳头充满时骨嵴顶处的龈乳头高度与厚度呈中度正相关(r=0.433,P<0.001).结论 应用锥形束CT拍摄能获得龈乳头的清晰影像并可测量其相关指标,牙龈健康的自然人群上颌前牙区龈乳头充满时骨嵴顶处龈乳头高度均<5 mm;骨嵴顶处龈乳头高度、厚度、宽度两两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上颌后牙区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放置微种植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成人(18~25岁)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采用Newtom CBCT影像系统,以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的接触点作为坐标中心,向龈方每间隔1 mm测量牙槽骨骨皮质厚度,共测量20个平面.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两侧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对男女之间不同部位的骨皮质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区骨皮质厚度在左右两侧对称位置无显著差异.骨皮质厚度在第7层以下几乎不存在或较薄(小于0.5mm),而第10至第12层以上均大于1.5 mm,且皮质厚度较为均匀,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男性骨皮质厚度平均值为(2.12±0.72)mm,女性平均值为(1.86+0.83mm)(7层以上).男女在第6层以上13层有显著差异(P<0.05),而另外2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区骨皮质厚度自(牙合)方向根方骨皮质厚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骨皮质厚度在同一水平上大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式骨劈开术对上下颌骨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40例上下颌部分牙列缺失,且残余牙槽嵴宽度窄于4 mm的患者,选自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术前行锥型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以评估上下颌后部无牙区牙槽嵴的宽度,并测量该区域角化牙龈的宽度。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式骨劈开术进行水平骨增量。用SPSS16.0软件分析不同治疗过程中牙槽嵴宽度和角化牙龈宽度的数据。结果: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月,患者牙槽嵴宽度分别为(2.96±0.66) mm、(6.51±0.70) mm和(6.05±0.57) mm。术后即刻较术前有明显增宽(t=55.148,P<0.001),术后3个月后较术后即刻略有降低(t=-9.190,P<0.001),但仍大于术前(t=43.799,P<0.001)。角化牙龈宽度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后分别为(2.44±0.93) mm和(5.60±0.86) mm,术后3个月后高于术前(t=21.752,P<0.001)。结论:该改良式骨劈开术能应用于上下颌的水平向骨增量,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宽度均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矫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择10例安氏Ⅰ类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符合正颌手术的患者,术前正畸矫治完成后实施上、下前颌部截骨后退术(术中去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牙骨块),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以改善咬合关系。通过手术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后退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0例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一正颌联合矫治后,效果非常显著。上颌切牙平均后退7.13mm,上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48mm,上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66nm。上颌硬、软组织后退的比例为1:0.87;下颌切牙平均后退6.62mm,下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91mm,下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89mm。硬软组织后移的比值为1:0.85。结论重度骨性的双牙弓前突患者,应首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彻底纠正前突的面型,上、下颌的硬软组织显著的内收,达到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