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不同频率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29例)和c组(33例),分别使用2Hz、100Hz、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记录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A组(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在术中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P〈0.05);不同组别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3组患者均无缺氧情况发生。结论与2Hz、100Hz比较,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时阿片类镇痛药追加量少,循环较平稳,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转氨酶数值的变化,评价不同脉冲电流频率的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开胸肺切除术患者75例,行分层分段随机、单盲、阳性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分为3组,Ⅰ组25例,施以常规全身麻醉,Ⅱ组25例,施以全身麻醉加2Hz脉冲电流频率电针,Ⅲ组25例,施以全身麻醉加2/100Hz脉冲电流频率电针,Ⅱ、Ⅲ组均在术前30min开始诱导,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集各组患者血样进行检测,获取影响肝功能的相关数据以备评价所用。结果:3组中,Ⅱ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数据变化趋势最小,最稳定。结论:针药复合麻醉效果显著,使转氨酶变化水平保持平稳,起到了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可减轻和避免全麻手术带来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血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针刺加小剂量麻醉药进行肺切除术50例,结果,肺阴虚患者针麻效果优于肺气虚患者。以血皮质醇为指标,与全麻组对照,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值皆较术前值显著提高,且术后1天,针麻效果佳者血皮质醇降低多,提示,针刺可以调节机体对外来刺激的反应,使机体更快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方法对肺切除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3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药物麻醉)、B组(经穴2 Hz)、C组(经穴2/100 Hz)、D组(经穴100 Hz)、E组(经皮穴位电刺激2/100 Hz),分别为31例、34例、32例、34例和32例。采集术前1 d、术中和术后1 d的静脉血心功能的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在术前、术中、术后3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与A组、C组及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乳酸脱氢酶与B组、D组及E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乳酸脱氢酶与C组、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乳酸脱氢酶与C组、D组3个时间点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针刺麻醉4组中,C组、D组、E组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优于B组,但不如A组稳定。B组、D组、E组乳酸脱氢酶优于A组。  相似文献   

5.
Ma W  Zhu YM  Zhou H  Fu GQ  Pan H  Shen WD 《中国针灸》2011,31(11):1020-102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血压;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CDt/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心率(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t/CDt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CD+的稳定,其中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 CD4+/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4+/CD8+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MAP、HR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4+/CD8+的稳定,其中2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在肺切除术中的抗应激作用。方法:将48例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每组12例。针药复合组选取双侧后溪、支沟、内关、合谷电针诱导30 min。针麻诱导后全麻诱导。观察各组术中麻醉追加药量、血浆皮质醇及肾上腺素变化,术后拔管前5 min及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结果: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丙泊酚追加用量均少于常规麻醉组(P<0.01);针复2 Hz组、针复100 Hz组的芬太尼追加用量少于常规麻醉组(P<0.05);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心率较常规麻醉组慢(P<0.01);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收缩压低于常规麻醉组(P<0.05,P<0.01);各组间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用量,并控制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前施以2 Hz/100 Hz或100 Hz针麻诱导能有效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参数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手术患者的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将85例肺部开胸手术肺切除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17例。A组为全麻对照,B组予2 Hz电针刺激穴位,C组予2/100 Hz电针刺激穴位,D组予100 Hz电针刺激穴位,E组予2/100 Hz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别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术后第1天测外周血NK细胞活性。结果术后NK细胞活性,B组、D组与A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E组与A组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差异倾向。结论 2 Hz与100 Hz针药复合麻醉方案可改善肺切除手术中患者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9.
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肺切除手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肺切除手术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药物全麻加电针刺激合谷和三阳络穴的患者比全麻患者每例平均少用芬太尼38 ̄85ug/h。各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作者认为,针药复合麻醉是一种能减少麻醉药用量,从而减轻药物对机体生理功能的抑制,并易被患者和外科医生接受,具有实用价值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在针药复合麻醉肺切除手术中运用微创埋线与全麻的麻醉效果,为针麻肺切除手术探索新的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50例肺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术前予以微创埋线,取穴华佗夹脊(T4、T6、T8)与背俞穴(肺俞、心俞、膈俞)、曲池、足三里。对照组采用全麻。记录两组术中11个时间点的生理指标,计量术中麻醉药物实际使用量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中11个时间点心率、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芬太尼追加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及罗库溴铵追加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埋线相对于全麻方案,能减少手术中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微创埋线与药物在肺切除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电针频率对肺切除患者血清IL-1、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N  Ma W  Shen WD 《中国针灸》2012,32(6):523-526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术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针刺麻醉电针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56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22例)、Ⅱ组(16例)、Ⅲ组(18例)。各组均行常规药物麻醉,全麻前30min,Ⅱ组、Ⅲ组予电针后溪、支沟、内关、合谷,Ⅱ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Hz,Ⅲ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Hz/100Hz,电针刺激维持至手术结束。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LISA)检测患者术前24h、切皮后10min、术后24h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3组患者切皮后10min IL-6较术前24h显著上升(均P<0.01),IL-1含量变化不大(均P>0.05);与切皮后10min比较,Ⅰ组与Ⅲ组患者术后24hIL-1含量显著上升(均P<0.01),Ⅱ组则变化不大(P>0.05);3组患者术后24hIL-6含量较切皮后10min均显著上升(均P<0.01)。结论:2Hz电针频率针药复合麻醉能部分调节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围术期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2.
赵艳  林雅丽  丁艺  银世杰 《河北中医》2021,43(1):121-125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免疫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于术前1 d、术前30 min行电针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对照组40例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此后在常规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2组主要临床评价指标;比较2组术前、术中血清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比较2组术前1 d、术中、术后1 d CD3+、CD4+、CD8+、CD4+/CD8+变化;比较2组术前1 d、术中、术后1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2组术中COR、β-EP含量均较本组术前升高(P <0.05),术中治疗组COR、β-E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术后1 d C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膜置换术及肺动脉瓣膜狭窄切开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全麻加电针内关、列缺、云门,B组单纯全麻,对围术期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CPB)后2h、CPB后24h血清中促炎性因子TNF-α均较术前上调表达,抗炎性因子IL-2、IL-10表达下调;两组间的炎性因子变化比较,在CPB后2h、CPB后24h这2个时间点,A组的促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幅度较B组相对较小,而抗炎性因子的表达下调幅度亦相对较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控制麻醉深度相同的条件下,针药复合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在围手术期能部分改善围术期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4.
Jia Q  Shi JH  Liu ZS  Gao YQ  Xie S  Sun SC 《中国针灸》2011,31(6):543-546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麻醉用于下鼻甲肥大射频消融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采用电针左侧四白、下关、合谷和支沟,右侧常规局部麻醉.对照组30例,两侧均采用常规局部麻醉.观察比较疼痛情况、循环指标和手术效果.结果:射频消融时,观察组左侧2次及右侧第2次疼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左侧疼痛分级低于右侧(P<0.05).观察组右侧第2次消融时收缩压以及左侧第2次消融时心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手术效果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复合麻醉可以满足下鼻甲射频消融术镇痛需求,同时对于手术麻醉中的循环波动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穴组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麻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LX  Li J  Ren XJ  Liu YN  Wang BG 《针刺研究》2010,35(5):368-374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组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吸入全麻及其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近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B组)和远端电针+七氟烷全麻组(C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和C组患者进行电针,B组为开颅侧切口近端穴位,风池透天柱连攒竹透鱼腰;C组为开颅侧切口远端穴位,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导线,不进行电刺激。各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出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及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患者对近端穴组的电刺激敏感度明显大于远端穴组,其平均刺激电流强度为(0.44±0.32)mA,低于远端的3个穴组(P0.01)。B组和C组的七氟烷呼出浓度和MAC,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P0.01),B组节省七氟烷用量平均为8.34%,略低于C组(9.62%)。C组在钻骨后、开骨瓣后、剪开硬膜这几个时间点BIS值高于A组(P0.05),而B组在各时间点BIS值与A组相近。B组和C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P0.01)。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不同穴组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均能够降低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其中,近端穴组电针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针刺干预时机对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及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行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10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C、D组,每组26例.A组于麻醉前0.5h针刺,B组于术中针刺,C组于术后针刺,D组不针刺.分别于麻醉诱导前0.5h(T0)、手术结束(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检测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细胞(CD4+)和T抑制细胞(CD8+),并计算CD4+/CD8+比值;采用混悬计检法检测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分别于术后6h(T4)、术后12h(T5)和术后48h(T6)观察患者PONV发生情况并进行评分.术后1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T3时,A组CD3+[(62.12±8.37)%比(58.15±3.92)%、(57.15±7.83)%、(55.32±7.66)%,F=132.238]、CD4+[(37.99±6.92)%比(34.03±6.32)%、(34.00±6.49)%、(33.85±6.73)%,F=2.794]、CD8+[(25.07±5.06)%比(22.89±1.32)%、(22.91±1.24)%、(22.78±1.75)%,F=2.849]、CD4+/CD8+[(1.30±0.34)比(1.27±0.34)、(1.29±0.31)、(1.25±0.27),F=5.413]、IgA[(151.15±36.83)IU/ml比(135.24±15.17)IU/ml、(135.16±16.09)IU/ml、(132.05±17.37)IU/ml,F=3.044]、IgM[(169.35±53.69)IU/ml比(146.26±23.06)IU/ml、(145.73±24.66)IU/ml、(143.12±21.43)IU/ml,F=2.839]、IgG[(131.89±28.13)IU/ml比(118.88±15.35)IU/ml、(116.92±20.25)IU/ml、(115.06±20.55)IU/ml,F=3.165]水平均高于B、C、D组(P<0.05).T5时,A组患者PONV评分[(1.76±0.24)分比(1.98±0.31)分、(1.96±0.37)分、(2.09±0.33)分,F=4.918]低于B、C、D组(P<0.05);T6时,PONV评分[(1.33±0.36)分比(1.52±0.26)分、(1.54±0.28)分、(1.73±0.35)分,F=6.984]低于B、C、D组(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1.5%(3/26)比38.5%(10/26),χ2=5.026]低于D组(P<0.05).结论 术前针刺可有效改善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抑制状态,降低PONV发生率及PONV评分,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及围化疗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分为4组,手术切除组,手术切除+电针组,手术切除+化疗组,手术切除+化疗+电针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消化道肿瘤患者不同阶段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MT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结果:手术后第3d,患者CD3+细胞百分率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低于手术前(P<0.05,P<0.01);电针治疗患者CD3十细胞百分率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无明显降低,与手术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10d,患者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电针治疗患者CD8+细胞明显减少(P<0.05),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手术并化疗后第3d,CD3+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后,手术加化疗后第3d患者的CD3+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提高(P<0.05).与手术前自身比较,电针治疗能提高手术及化疗后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及围化疗期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游泳耐力影响,筛选出最佳频率参数.方法:选用Wistar大鼠,以大鼠负重游泳时间为指标,分为对照组、非穴组、电针低频,中频和高频组(2Hz组、15Hz组、100Hz组),取足三里、太冲穴,观察针刺前后游泳耐受时间的变化.结果:针刺后,15Hz和100Hz组游泳时间有增加,针刺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15 Hz组游泳时间升高的百分率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足三里、太冲穴给予频率为15 Hz的电针具有提高大鼠游泳耐力效应,15 Hz电刺激可能是所要筛选的最佳频率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