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凉山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姐妹教育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丰富了彝族传统家庭的教育内容,弥补了长者教育、父母教育、兄妹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是至今凉山彝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代家庭幼儿教育的发展作一粗线条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家庭幼儿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旨在为现代家教和幼教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彝族视道德教育为儿女顺应社会、获得终生幸福不可缺失的奠基性教育。认真发掘和梳理彝族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理论精髓,并结合实际赋予新的现实内容,对提高民族地区公民道德素质和建设和谐、稳定、繁荣的彝区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养育逐渐成为主要家庭抚养模式。 聚焦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的隔 代养育问题,通过田野工作,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隔代养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地的彝式教育情况,彝族隔代养育涉及 的各主体情况。 发现彝族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养育者,即家支系统,也发现彝族农村隔代养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养育者 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和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低;被养育者自理能力、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大量老年人和儿童留 守凉山,他们各有现实需要且面临各种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本地隔代养育家庭层面,家支、学校、社区层面,凉山彝 族整体社会系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凉山彝族妇女社会地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边远的彝族山区,彝族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活动中仍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本文从彝族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状况入手,对提高彝族女性社会地位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要使彝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就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使其获得在经济、人格上的独立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6.
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是指彝族地区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凉山地区则特指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前的彝族的家庭教育。彝族的家庭教育的产生是彝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具有阶层性,等级性、早期性的显著特点,既注重实践,提倡学以致用,又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幼教工作者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主要包括幼教工作者对融合教育的认知水平、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以及在工作中践行融合教育的情况三方面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幼教工作者对特殊儿童的特点了解较少、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偏低、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外,实施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也不健全。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加大融合教育理念宣传力度,帮助幼教工作者树立融合教育的意识;加强特殊教育职后培训,提高幼教工作者融合教育的能力;鼓励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家园共育的合作,在实践中增强幼教工作者融合教育的信心;共建融合教育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保障幼教工作者实施融合教育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彝族妇女家庭地位的变迁——以云南省直苴村彝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永仁县直苴彝族地区,以家庭经济为核心的生产组织形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社会结构、经济因素以及婚姻习俗、家庭观念、宗教观念等众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合力,建构了历史上彝族妇女的被支配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这一地区的渗透,经济因素上升,彝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9.
对于母权制是否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母权制是家庭的最初形式,一些学者认为母权制纯粹是19世纪一些学者臆造的,父权制是家庭的始终形式,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舅权存在是可能的,母权则不可能存在.本文从凉山彝族史诗、彝文造字法、彝语构词法、彝族家谱、彝语谚语等方面论证了历史上凉山彝族母权制的存在,并提出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父权制对母权制进行心理战的必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彝族传统文化中"团结"观念的产生与流传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渊源。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团结"观念的认识与推崇,涉及个体家庭、家支姻亲、邻里村落以及民族国家等各个层面。当前,加强团结互助价值观的现代性调整与适应,对整个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彝族文字是本民族的自源文字,它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彝文字由于其本身笔画、结构等构字特点艺术造型,使其在彝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更有可为。在古代彝族毕摩文献上的“变字”现象应是古彝文最早的书法创作,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书法概念,后人继承的节奏也缓慢。随着小学到高校一类模式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近年来的彝文书法发展和创新都很快。如今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彝文书法也越来越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华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1):115-119
朱熹和李滉二人堪称是中国和朝鲜理学的代表者。二者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李滉继承了朱熹的思想,但在辩证法、知行观等方面与朱熹有所不同。对他们二人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辨其同异,追其根源,索其影响,这对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哲学和朝鲜哲学的血脉联系及其不同的特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彝文规范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的统一以语言的统一为前提,没有基础方言的超方言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就彝语的历史和现状来说,不具备统一文字的条件。因此,整理规范彝文不必追求全民族的书同文,应该考虑彝语方言的实际情况,分别在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语言一致性较强的区域内确定该地区的标准方言,使彝文的整理规范以该标准方言为基础进行。可以制定一套能够囊括各地方言所有音节的"大音节文字字符集",各地方言互相对应的音节,采用相同的字符,不能对应的音节,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14.
在考察六朝《异物志》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异物志》与六朝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异物志》的出现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咏物赋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拓宽了畛域;而六朝文学之影响于《异物志》的写作,则主要表现在使《异物志》的文学性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彝族传统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家族教育、家庭教育、毕摩教育等形式,其内容以生产劳动技能、道德伦理、毕摩文化等为 主,具有较强的实用观念、价值观念、重文轻理观念及其教学与实践合一的教育行为和个别教育行为的特点。这些形式与内容 及其特点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程颐和朱熹在思想史上有传承关系 ,但两人的易学观却有相当差异。通过比较分析 ,本文认为程、朱易学观的差异并不是程、朱学说基本原则的变化 ,只是因为两人所处时代不同 ,时代精神有变化 ,两人观点的差异是因为两人认识了不同的社会状况而造成的 ,两人的观点是不同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了解彝族医药,开展对彝族医药的调查与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彝医学”面临着“名医消逝、名方流失、名药消失、医 术丧失”的局面,有必要对彝族医药知识理论和卫生保健的作用进行回顾和民间调查收集,在继续坚持“土洋结合,中西并重,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下, 如何让彝族的医药更好地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和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范围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凉山彝族诗歌中的女性创作相较其整体而言受关注较少,女性话语呈现出某种被遮蔽的状态,但纵览大凉山彝族的女性诗歌创作,仍能整理出相对重要的三条发展脉络:一是传统女性意象的族裔复归,即“彝女意象群”的书写;二是具有反叛意味的彝族女性意象创造,即强调个体性和解放性的女性话语表达;三是以情感与身体为主题,独属于彝族女性的私密体验表达以及相关的性别观书写。这三方面构成了大凉山彝族诗歌女性话语中的主要部分,为今后彝族女性诗歌如何在愈发多元的社会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产技能教育是体现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经济功能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技艺传授方式,至今仍为凉山彝族地区乡村农民家庭教育所广泛沿用,成为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